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连接”、联结”、“链接”三个词的意思和用法有相同的地方,又有某些方面的差异,不太好掌握,容易混淆。本文对“连接”、“联结”、“链接”的用法作一些辨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4.
当下,以对个体价值的极度尊崇,对主流文化拒斥,以及对日常庸众的蔑视形成的“另类”文学现象,表现出“另类”写作的“私人化写作”,“走向世俗”和“零度叙事”三个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当下,以对个体价值的极度尊崇,对主流文化拒斥,以及对日常庸众的蔑视形成的“另类”文学现象,表现出“另类”写作的“私人化写作”、“走向世俗”和“零度叙事”三个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告诉你一件有趣的事。武汉市有几千辆公汽,前后门都用中英文写上了“上车”,“下车”和“Up”,“Down”。这本来是个好主意。可是你想过吗?这里的“Up&Down”用得对不对?依我看,不对。严格讲,错了!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8.
“巳”“已”“己”是三个常用字,同学们在运用中常犯错,主要原因是对这几个字的音、形、义混淆不清,教学中不妨这样来区别:  相似文献   

9.
在读言诗、释言字词时,如果用今义代替古义,碰到古今异义的字词就会闹笑话。旧时候生男孩称“弄璋”,生女孩称“弄瓦”。曾经有人对“弄璋”和”弄瓦”作这样的解释:“旧社会重男轻女,生了男孩就拿玉给他玩,生了女孩就拿瓦片给她玩。”把“弄瓦”的“瓦”作为“瓦片”解释,这是由于用今义来代替古义所致。  相似文献   

10.
对“ぃぅぃぅ”“ちきそき”“したしは”近义词的词性上,词义上,体上等相同,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小石潭记》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课本对其中较难的“坻”、“屿”、“止莲”作了解释,惟独对“岩”未注。相关的古选本也很少见到注释了“岩”的。也许编们都认为它就是通常的“岩石”之义,无须注释。其实,这样理解值得商榷。中的“止莲:课本已经注释为“不平的岩石”。如果后面再来一个“岩(岩石)”,岂不重复?在这里,“岩”当注为“洞穴”之意。  相似文献   

12.
“自保”和“自尊”何生“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尊”、“红烛”……多少尊贵而崇高的称谓呀!就这,人们还唯恐不能尽情地表达对教师的敬重心情。如今,《教师法》也颁布了,“最神圣的职业”有了法律保障,“教师”的“光环”也就更加璀璨...  相似文献   

13.
笔者分别对“耍子”和“玩儿”在汉语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与分析,并对“耍子”在近代汉语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玩儿”能取代“耍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玩儿”取代“耍子”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4.
有个小孩叫全全,却有个外号叫“半半”。有一天,“半半”吃饭了,但只吃一半。吃了的一半对碗里的一半说:“球场上见。”话没说完,“半半”到了球场上,但他只踢了半场,踢了的半场对另半场说:“书桌上见。”话刚说完,“半半”开始写作业,但他只写了一半。写好的一半对剩下的一半说:“厨房里见。”一转眼,“半半”又到了厨房里,原来,剩在碗里的那一半饭在喊他吃饭哩。吃完了这一半饭,他开始洗手,但他只洗一半。洗完的一半对另一半说:“动物园见。”这回,剩下的那一半可不同意了,在他身后哗啦哗啦地喊:“喂!水龙头没关呢!…  相似文献   

15.
在王校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特制的笔记本。一本是大红封面的“功劳簿”,一本是白色封面的“欠账本”。这是怎么回事?翻开“功劳簿”,你就会发现,里面分类详细记录着本校教职工的“功绩”。大到政府部门的表彰,小到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小难题,内容涉及教职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职工做了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论大小,王校长都会把它们记在“功劳簿”上。“欠账本”是由教职工本人填写的,主要将个人的缺点、存在的问题等自觉记录上,以待改正。王校长说,学校设置“功劳簿”与“欠账本”已有多年,每学期一归档,…  相似文献   

16.
否定副词“没”和“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否定副词“没”(包括“没有”)和“不”,都能用在谓词(动词、形容词)之前,对谓词进行否定,构成状中关系。如:“没说”“不说”“没对”“不对”。粗看起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差不多。其实,差别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瘟”的本义是“瘟疫”“瘟病”.指人或动物所患的急性流行性传染病。人或动物得了瘟病,自然会精神委靡,缺乏生气。因此.“瘟”又有“神情呆滞.毫无生气”的意思,“不瘟”即是对这种消极状态的否定,所以在传统戏曲评论中.常用“不瘟不火”来赞扬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一段时间以来,“不瘟不火”的字形发生了变化.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18.
“哟”读“yo”吗?————山西/高瑞光“哟”是常见字,也是常用字,然而,长期以来,对它的读音,人们却莫衷一是。有人将它从“药”读作“yao”,也有人将它从“约”读为“yue”,还有人将它读为“you”等等,但是,多数人仍按照习惯把它读成为“yo”。...  相似文献   

19.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汉字分为“文”与“字”始于东汉许慎。许氏《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由于许慎关于“文”的定义比较笼统,没有从结构上指出其特征;又由于许镇没有明确指出“文”“字”与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的对应关系,即何书所造为“文”,何书所造为“字”,故后世关于“文”和‘’字”的解释渐渐各师其心,至与许意相修。郑玄注《论语》《周礼》《仪礼》四次训“名”为“字”,并断言“古日名今曰字”。“名”是什么概念,能不能把“名”同“文”“字”当作同一层面上的术语看待?这些问题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