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因其对主流观念的激烈批判而在许多方面与当代女性主义有融合的趋向。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观从后现代主义那里汲取丰富的理论资源,对传统科学展开了彻底的批判。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观对当代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科学观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程东亚 《内江科技》2007,28(3):10-10
知识观与教师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知识为载体展开的,不同的知识观赋予了教师不同的话语权。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背景下,教师所表现的只是一种虚假的话语权;后现代知识观动摇了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基础,为教师话语权的赋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廖华  林蓉美 《科教文汇》2009,(30):21-22
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提出归功于北美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多尔。1993年出版的《后现代课程观》系统地提出了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一个里程碑。本文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思想,对教师的课程意识现状进行研究与反思.从后现代课程观中得到一些启示,使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不断地增强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科学技术观是以"科学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本质上属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范畴。其主要缺陷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普遍;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未受重视;科学自主性的意识淡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广泛等。塑造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适当吸收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优长之处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统一,以及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和科学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属性的统一等,努力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走向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主流科学技术观。当前,重塑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至少应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技术源于并支撑科学;(3)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4)科学的自主性不容漠视;(5)科学并非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5.
常春兰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11-1615
库恩之后,相对主义成为科学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表面看来,主张地方性知识的实践科学观也具有相对主义色彩,但实质上,实践科学观真正超越了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强调知识的多样性,实践科学观同样承认并不存在唯一的真理。但是,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都属于表象科学观,都主张知识是一种理论表象,而实践科学观则认为知识是一种实践。  相似文献   

6.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建议用四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作为设计后现代课程的标准。根据实际,构建个性化、多样化、通识化、校本化与国际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的一种实践。  相似文献   

7.
林如心  冯立新 《科教文汇》2013,(22):108-109,111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建议用四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作为设计后现代课程的标准。根据实际,构建个性化、多样化、通识化、校本化与国际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的一种实践。  相似文献   

8.
作为"后现代科学"首倡者之一的图尔明基于后现代视角对科学合理性危机做出了诊治。图尔明认为,当代科学合理性危机导源于在"合理性"和"合乎情理性"之间失去平衡的现代理性观。基于对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人文语境的系统考察,图尔明主张,后现代没有必要告别理性,而只需告别失衡的现代理性观,并结合后现代知识状况,回归前现代曾经有过的在"合理性"与"合乎情理性"间保持平衡的理性状态。图尔明倡导的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与修辞、地方性和普遍性之间保持平衡的后现代理性观,为解决科学合理性危机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科恩的科学观是一种语境论科学观。科学本体来源子历史语境,科学发展是历史和科学语境中科学观、传统与进步的更替,科学价值体现历史、科学和社会语境中科学对相关科学、社会和民众的多元功能性。科恩的语境论科学观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融合性、语境广义性、证据性和方法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从社会学层次到认识论层次的科学批判,揭示了导致科学中性别不平等和科学的男性统治模式的认识论基础。女性主义经验论、女性主义立场论和后现代女性主义这三个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流派对传统科学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批判,它们各具特色,并且有异有同。同时它们与传统的科学观、后现代主义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此,我们进一步思考科学的客观性、普适性及女性主义科学存在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槐银 《科教文汇》2012,(12):18-19
后现代主义思潮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部分对当代教学观影响深远。他们对现代教学观的神圣性提出了质疑,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对教学目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批判与解构,建构了与现代教学观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中借鉴、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孙敏 《科学学研究》2011,29(6):808-813
 基于已出版的有关文献研究探析西方社会对科学认识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可分为从古希腊时期把科学视为个人纯粹理性认识的真理,到文艺复兴时期起强调观察实验并追求实效的科学知识,到19世纪后半期起逻辑思维和经验验证并重的科学认识,20世纪后半期起重视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理解解释活动,再到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和情境深刻影响和制约的社会科学活动,直到目前将科学视为高度体现人类能动性的科学实践活动。这些不同阶段的科学观根据其特点被分别概括为真理科学观、经验科学观、表象科学观、文化历史主义科学观、社会科学观和实践科学观。最后简要讨论西方科学观演变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知识观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引起了课程观与课程资源观的变革。新的课程与课程资源观凸显了“教师即课程”的价值,使教师成为一种“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课程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主体条件有:教师要树立积极的课程参与意识;教师要成为反思实践者;教师要与学生结成良好的师生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知识观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引起了课程观与课程资源观的变革。新的课程与课程资源观凸显了"教师即课程"的价值,使教师成为一种"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课程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主体条件有:教师要树立积极的课程参与意识;教师要成为反思实践者;教师要与学生结成良好的师生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马晓彤 《科学学研究》2006,24(6):817-822
针对“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论述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对“科学”的不同理解及两种不同的科学观对科学事业和人类理性的影响。从积极挖掘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促进科学新发展的角度,指出宜倡导广义科学观,并肯定中国古代科学的实际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知识的日益发展,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作为物理教师,如果没有一种符合时代的科学本质观指导自己的教学,可能会在教学中出现一些错误。文章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物理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教材知识、知识讲授、教学模式、教学用语,以及对学生的科学本质观、学习课程内容过程、思维方式和评价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是 2 0世纪以来全球文化争论的焦点 ,特别是 2 0世纪末 ,爆发了史无前例、席卷全球的“科学大战”。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后现代科学观和正统科学观之间的分歧和对立 ,很多国际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卷入激烈的论战之中 ,因而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势必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特意组织这次笔谈 ,意欲认真检讨后现代科学观的本质和“科学大战”的意义 ,深化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解 ,从而为科学和人文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为了避免笔谈的雷同 ,希望参加笔谈的同志能从多层面、多视角发表对“科学大战与后现代科学观”的有特色的看法 ,从而把这次笔谈讨论引向深入。今后 ,我们不定期地将组织一些对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讨论 ,希望读者、作者提供好的笔谈选题 ,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18.
科学划界标准问题一直是科学发展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心理学的科学划界问题也是心理学史上见仁见智的问题。心理学如何进行科学划界事关心理学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事关心理学能否获得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至今学界中流行着心理学自然科学观、人文科学观、边缘科学观、文化观、超科学观、另类科学观等各个观点。心理学家对心理学不同理解和对心理学划界标准理解,反映了心理学家不同的哲学观、科学观和理智背景,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形态,提供了理解心理学的不同视角和侧面。  相似文献   

19.
科学社会学当代转向及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学在1960年代开始成为一门成熟学科后,随即开始了由科学建制社会学向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实践社会学、宏观取向的科学社会学的多次转向。这些转向具有深刻的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革命背景,是对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之现实的一种反应,隐含着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剖析了巴里·康芒纳的生态技术思想,阐释了其技术观的本质是技术过程的建构论及后现代的生态技术观,从现代伦理学视角提出了巴里·康芒纳生态技术观的伦理意蕴是后人道主义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