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把艺术型直觉置于人类大脑思维的总图景中进行考察。由于人脑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四种基本思维形式各司其职又密切合作,各有专长又各具局限性,所以任何一种思维运动的完成都是大脑整体工作的结果。我们强调艺术型直觉在思维总图景中的地位和功能,只是在于说明在某一具体思维运动中以艺术型直觉为主导而已,事实上其它三种思维形式甚至人的整个心身也是参与其中的,表现为“格式塔”式的思维整体性。  相似文献   

2.
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把“直觉”概念从哲学、艺术中抽取出来,放在人的一般认识思维活动乃至各种创造过程中加以讨论,把直觉思维看做是从事实到理论,从旧理论到新理论的“跃迁”或“突变”的一种思维方式,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1.直觉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不仅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它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个体所具有,而非少数天才人物所独占。直觉思维所具有的这一普遍性特点,不但为直觉问题…  相似文献   

3.
“幻象”和“直觉”在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朗格认为,幻象就是艺术中的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品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幻象是生命情感的艺术载体,它具有直观性和“他性”的特征;朗格的直觉观与传统的直觉理论不同,她认为“直觉”是一种最基本的理性活动、一种特殊的表现,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简论非线性思维的两种形式——灵感和直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整的、成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经验、理性、直觉和灵感”四阶段,后两者是思维的最高级形式,可称为“非线性思维”,是非(传统)逻辑的逻辑思维。直觉是系统理性思维的省略形式;灵感指向思维“临界点”的突破,具有“蝴蝶效应”,是主体进入忘我状态、从无序中把握有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直觉思维是一种整体、粗线条、高度简约、跳跃式的思维。它依托于对事物的直接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经过一段充分的准备,一下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找到答案。如果说逻辑思维用于数学推理,那么直觉思维更可用于数学发现。科学的发明往往离不开直觉思维。爱因斯坦曾多次提到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一、重视知识积累,寻求问题解决直觉和灵感是直觉思维的主要形式,它的产生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之上。对小学生来说,要重视其知识“组块”的积累、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知识准备”、“研究题目的选择”、“如何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如何鉴别验证直观性结果”、“两种思维形态如何配合”等五个方面简要地论述了数学研究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中,仅仅有理性是不够的,在某种意义上感性、灵感和直觉尤为重要,它是实现发明创造关键的一环。“科学假说的产生源于超逻辑的直觉或灵感。”“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章将“感性潜质与科学家的关系”作为立论前提,通过“科学理论框架的构建与感性、伽利略创立的科学语言与感性、爱因斯坦相对论与感性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感性”,阐述科学家发明创造中感性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培根说过,人类主要是凭借机遇或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科学和艺术.教育学家著名数学家布鲁诺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直觉这种天赋”.数学直觉是一种非逻辑的、自发的和“不可解释”的思维形式,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是一种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这种思维形式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极其可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直觉思维 (包括直觉和灵感 )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一种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数学直觉是一种直接反映数学对象结构关系的心智活动形式 ,它是人脑对于数学对象事物的某种直接的领悟或洞察。对于学习数学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的人来说 ,直觉是可能产生的也是可以加以培养的。数学直觉的基础在于数学知识组块和数学形象直感的生长。数学灵感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的结构关系的一种突然性领悟。灵感是直觉的更高发展 ,是一种突发性的直觉。数学灵感是从多个数学直觉中升华而形成的结晶。而数学直觉又是从多次反复…  相似文献   

10.
(上接总第286期第5页)六、直觉思维、个性心理及评价(一)重视直觉思维在创造力开发中的作用。直觉往往是创造的前导。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研究“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经过严密推理和验证而“蓦然”地猜度到问题之精要的心理现象。它是灵感的初级形式(有人称“灵感的火花”)。学生在学习中,常会出现直觉思维现象,表现为提出怪题、突然悟题、漂亮地应急性答题、脑中出现新奇景象等。依靠直觉思维答题的学生比不会回答或仅仅是复述课文内容的学生要聪明得多。固然,依靠直觉答题也可能出错,但教师要把“直觉”的错误与…  相似文献   

11.
直觉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对于艺术形象和鉴赏对象具有一种先于推理或独立于概念思维的能力或力量。由于柏拉图、笛卡尔等的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强调,使得直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贬抑为非理性而淡出学界的视野。与柏拉图、笛卡尔等截然相反的是,鲍姆嘉通、康德及克罗齐、柏格森、胡塞尔、朱光潜、刘海粟、木心等却都已洞察了直觉的力量,并使得审美直觉不再遮蔽。审美直觉联结着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象,是将"物"化为"美"的中介。审美直觉起源于人的感性和人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是艺术家认识事物和反映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审美直觉又与理性、知识等密不可分,且其首先关涉的还是艺术形象。在浩如烟海的人类艺术宝库中,杰出的作品一定具有成功的艺术形象,成功的艺术形象则一定具有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熊十力以心本论为前提,从批判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过份依赖分析技术的缺陷出发,强调要把握真实的存在,必须注重具有整体性、能达到能所合一的直觉方法。与深层心理学把直觉理解为本能、冲动的路数不同,熊十力所理解的直觉是超越理智的高级精神现象,与传统“顿悟”论强调的瞬时性、天启式直觉不同,熊十力反对割断直觉与经验及逻辑思维的关联,注意到“思辨后的直觉”。不过,熊十力最重视的直觉,不是知识的直觉(包括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直觉),而是善的直觉,不是如何达到“思辨后的直觉”,而是直觉所得之德性如何在实践中展现为德行。沿着“性修不二”的理路,熊十力的良心表现为直觉论与经验论的某种调和。  相似文献   

13.
《庄子》“以天合天”的体道方式实际上属于一种独特的直觉思维方式,与文艺创作中的直觉思维活动相贯通。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宋末严羽的“妙悟”论与之遥相呼应,严羽从直觉思维的角度分析了诗歌创作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14.
谈音乐表演中的直觉和临场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音乐表演中,虽然理解和技艺起重要作用,但直觉和临场心理永远是音乐表演中的决定性因素。而且直觉是创作的真正源泉,赋予了音乐艺术以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就音乐表演中的直觉和临场心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求能对音乐表演起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形象思维用形象反映生活,运用感性、直觉和想象力创造艺术形象,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加强艺术素质教育,主要是开发形象思维的创造功能。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应该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语言具有理念化功能,艺术语言具有诗意化功能。艺术语言的诗意化功能主要是靠形象、意象来完成,它通过形象、意象表达普通语言无法表达的现象、情感、感觉等等。艺术语言的诗意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语词的序列组合;2、贴切与意会的叠合;3、暗示性。  相似文献   

17.
数学猜想作为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是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数学猜想在数学探究性活动中的基本思维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1)直觉判别,这种判别通常在经验判别和审美判别2个层次上具体进行;(2)直觉想象,它实质上是思想的内插法,既在一系列已确定的事实之间填补空白,它主要表现为物理直觉想象与几何直觉想象;(3)直觉推断,它是指由一个或几个直觉判别,直接推出另一个直觉判别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创造,对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创造成了教育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人们偏重逻辑而忽视直觉,我们在从不同角度理解创造的的基础上提出:创造——直觉比逻辑更重要。理性的直觉,即直觉与逻辑的和谐更利于创造。  相似文献   

19.
严羽的"妙悟"说与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在对待艺术问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审美主体的情感,主张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创造艺术。当然,二者在哲学基调、艺术传达等方面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教师形上的智慧何以可能?从直觉的三种形态来看:理智直觉的对象性现认在并不直接拥有形上之道本体的情形下强行认知教育终极本体,教师的形上之知便在这矛盾中产生;生存直觉作为理智直觉的辩证过程。使对象化的自我回归本真的自我,教师的生命成长由此可达和谐;审美直觉则以艺术的心态将教育的终极理念作象征性理解,教师们在教育终级理念的昭示中体验着自我生命的绵延之流,教师形上的智慧在这种生命的历练申衍生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