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笛卡儿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个“在”是混沌、模糊、不确定的。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个“在”就是作文需要描述和关注的对象。学生作文必须由“我思”来切入。唯有“我思”的真实性,才能掀开“在”周围的各种迷雾;唯有“我思”的自由驰骋才能让“在”变得色彩斑斓;唯有“我思”的独特性才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我思”是儿童个性生命发展的真实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倡导“情感真实、思维自由、表达创新”是绽放放儿童个性,引导孩子们“我手写我心”,抒写内心的“真我"所必然的。一、情感真实,启迪儿童个性展翼…  相似文献   

2.
一、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怎样去读书.怎样去思考?有人说,重要的是“读”.只有“读”,你才能广泛的占有知识而处于自由的境界;有人说,重要的是“思”,只有“思”,你才能获取更为丰富的营养而成为智者。  相似文献   

3.
在对“真实”的界说上。人们强调文章“全由心底流出”。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若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实际上还存在着模糊之处。比如“心底”。怎样才是“心底”?若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来看,则作文表达的是哪一个“我”呢?在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似乎没有关注到“作文真实”其实也是有层次的,依笔者愚见,可以分为“浅表的真实”和“深层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文应该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最能够表现人的真实自我,也应是最具有“个性”的一种表达形式;文章最忌随人后而人云亦云,贵在创新,唯有新意才能确保文章的生命力。对此,“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新”教材也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改革要求:“…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不写空话、假话和套话;…写作要有新意,鼓励采用新材料,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二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从作文的本质而言,作文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特的个性。要给学生写作的自由,必须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必须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作文环境松绑。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现我的自在之趣。”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让学生创新写作、宽松写作。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农村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困境,才能彻底走出农村学校作文教学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作文贵在真实,作文教学的过程其实是指导学生追求“真实”的过程。坚持个性化作文,引领儿童自由写作,不断体验“因需要而作文”“自主自由地作文”的喜悦,才能让学生写出个人胸臆,抒发个人情怀。一、研读范例,撷取方法课文是很好的范文,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借鉴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例。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怎样拟题,怎样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等,体会作者表达情  相似文献   

8.
在创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作文以“率真”为主,以“真诚”为高,以“个性”为美,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作文就其本质来说,是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内在精神与独特个性的自由呈现。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在作文中描述喜怒哀乐,倾吐肺腑之言,叙述一念之差,吐露心中至爱,诉说烦恼忧愁,书写理想追求。发表主张见解,表现气质风度;用真话、真情打动别人,使一个个血肉丰满、富有个性、鲜活独特的“我”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彻底地消除作文中的那个社会的、共性的、面孔相同、个性相似的“假我”。  相似文献   

9.
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中,确然性是晦暗不明的,既可以指作为思维活动主体的自我,也可以是一般思维活动,最终笛卡尔用自然主义方式将自我绝对的自我经验实体化了,这样就动摇了我思的确定性以及自我与上帝的关系。从而也招致了无穷的诘责和批判。康德批判笛卡尔将逻辑主体与实在主体、形式同一性与内容同性混为一谈,并指出对自身的意识还远远不是对自身的认识,随后,思维的明见性与自我超越性的事实、属于前反思的绝对主体我总和属于反恩层次的我在通过现象学运动的总体发展,在萨特那里也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姚民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1):160-161
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宣泄,写作主体“我”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是不可取代的“这一个”。有的学生作文,中心也明确,材料也不少,结构也严谨,语句也通顺,但就是缺乏灵性、生气,其原因往往是文中无“我”,没有个性。作文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却惟独丧失了学生自己。改变这种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文教学“我思”丧失之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课文教学中,"我思"丧失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迷信他人的意见与方法,失去了对课文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教学的个性,并且以新的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我思"丧失的课文教学疾病,对于语文课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施红晖 《时代教育》2007,(9Z):119-119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明代文学流派公安派主张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小修涛序》)。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流露。强调文章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个性”.要是属于自己独有的、别人无法取代的性格。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作文个性化”。因此。在作文中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要写出自己的心跳,展示出“我”的境界。语言也要个性化,要“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鲁迅语)。怎样才能在作文中亮出自己的个性,带给读者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15.
“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对学生的智力发展,独立的判断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相似文献   

16.
2004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第28题是一道值得深思的选择题。首先,笔者通过漫画联想到两个命题:17世纪理性主义代表法国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19世纪存在主义代表德国海德格尔提出一个针锋相对的“我在故我思”。其次,笔者认为,用这样两个博大精深的命题来考察哲学基本问题有点简  相似文献   

17.
胡欣 《吉林教育》2006,(9):49-49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研究,忽视了作文的主题——人在写作中的作用。因而研究“人”、“文”关系,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并改变作文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做人是作文的基础,人格的高下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下。这要求我们要教学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作文”,讲求提高人格修养和思想认识并以真实为基础来写作。文学是人的生命需要和生活需要。写作是表达这种欲望和冲动的普遍形式之一,是人心灵的一种最真挚的内在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写作的主动性和和主体性,要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要有生活气息。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性不能在文中得以体现,文章必然因之而失色;学生在文章中虚假成风,不仅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虚伪的性格。所以我们呼唤“自由作文”、“个性作文”。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18.
赵雷 《辽宁教育》2006,(1):59-60
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首先,要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他们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阅历;  相似文献   

19.
从改革作文教学的角度看,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学生应该写出怎样的作文?怎样才能教授学生写出个性化、创新性作文?唯有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用创新的方式训练,才能实现教学结果的创新。一、教学理念的创新我在实施创新性作文训练时,送给学生三句话并加以阐释:①我爱作文,作文爱我;②作文就是玩,在玩中作文;③我能行,我努力,成为小作家。这里面蕴含着创新的教学理念。1.作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爱作文。要让学生爱上作文,我基于以下认识并着力实践:①对作文的“解放”,还作文以自由和轻松。形式上不求一定成篇,写片断、写几…  相似文献   

20.
学生作文的“创伤记忆”指学生作文的“失语” ,即学生作文中虚假、拔高的主题 ,枯涩的表达 ,而没有生命直白的流露。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作文教学 ,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中 ,本身缺乏“大我”抒发的社会环境 ,那他们的“小我”表达如何才能寻找到合法存在的空间呢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