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武术意识是武术工作者常用的名词,尤其在武术教学、训练、竞赛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文章根据武术教学和训练的经验,从武术套路的攻防动作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学中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1、武术意识的特征 武术意识的实质,是人脑与武术攻防技术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精神映象,是人脑对武术攻防技术动作的反映。套路运动中的武术意识,就是将意识到的主观精神映象通过攻防动作的演练使其具体化,对抗性项目的武术意识是抽象的、含而不露的,具有真假虚实多变性的特征。套路运动中的武术意识则是重表现,具有渲染性的特征。武术意识的这些外部特征,正是以武术攻防动作的形象语言,来表达武术攻防技术中的战术意识,它是借助演练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与社会身份符号。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时期,激发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力,对武术文化本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沿着历时传承、共时发展、跨时空再生产的思路,对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路径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共在,不但彼此交互影响,而且共同发挥着规训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社会转型与国际化发展,发生了解构与重构。在未来发展中,可通过再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以及传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来促进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技击意识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得本文对武术套路教学中技击意识的涵义、作用进行了探讨。技击意识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武术套路的浓厚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机。技击意识是武术套路形成的精髓。重视技击意识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传递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武术人才研究是武术传承、发展和传播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武术教育、武术健身和养生市场等方面的基础,探究古代官方意识下武术人才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从武术人才的界定、发展武术人才的方式以及国家安置武术人才的路径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官方意识下武术人才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谈武术套路教学对武术意识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们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那么武术意识就是对武术动作所具有攻防含义的体现,是人们在进行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为追求健身、攻防表现的效果,而进行的自觉心理活动过程。武术套路演练水平高...  相似文献   

7.
张春青  罗长义 《武当》2011,(11):33-34
武术美学就是由武术运动中形态和意识所产生的美与审美的统称,它是武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美学包括意识美和形态美两部分,又包括欣赏和被欣赏两个层面。内家武术美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缩影,是中华文化重  相似文献   

8.
武术意识是武术工作者常用的名词,尤其在武术教学、训练、竞赛中的应用更为广泛。现笔者根据武术教学、训练的经验体会,从武术套路的攻防动作和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武术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重构武术教育新体系必须强化国家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国民教育的宏观视角出发,通过对建国以来学校体育和武术教育相关法令法规的梳理,提出强化国家意识是应对当前国家意识淡薄的需要,是摆脱体育课概念的武术教育的需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指出强化国家意识,必须开展武术教育,必须开设武术课,必须配备专业武术教师,必须考核武术教育.  相似文献   

10.
论武术科研的创新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武术科研的创新意识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武术科研创新意识中的突破思维、超前思维、开拓思维、综合思维都可以帮助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创新的切入点、理出创新的思路、完善创新的方案.创新意识可以指导武术科研沿着创新之路不断前进,从而不断地用创新的科研成果促进武术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武术作为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除了具有健康身心、休闲娱乐的功能外,其魅力始终在于它的实战价值。我国现代散打运动是继承和发展武术技击功能和价值的一种存在和表现形式。在激烈的散打搏斗中,体力和格斗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在体力相当或巧妙地运用技法  相似文献   

12.
武术搏击意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一种技术,武术的技术和意识的发展存着密切的联系。武术技术的提高, 需要攻、防意识的不断加强,而这一进步的过程依赖于思维的水平。通过长期的思维活 动,武术的技术由低级向高级进展,这一进展总是围绕着搏击意识能力的提高而展开 的。  相似文献   

13.
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武术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缺乏武术文化氛围,武术教育价值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武术的发展。发展武术应立足于武术的文化基础和优势,加强武术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教育,把武术文化教育融入到习武者的日常生活中,武术文化教育应以中小学生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论述中国武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预设。表明:改变中国武术教育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继承、弘扬和发展,必须强化中国武术教育在教育整个过程中的"必须性",牢牢树立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必须使游离于国学之外的中国武术教育回归到国学范畴中,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学意识";必须在大的教育体系中认识到它与西方体育的根本性差异,树立武术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意识";必须认可中国武术中的文化传承使命大于技术传承,牢牢树立武术作为教育的"文化意识";必须明确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载体是"拳种流派",牢牢树立武术教育选择上的"拳种意识"。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体育全球化及其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认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应弘扬的要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练神与练形的和谐统一;培养人的和谐意识;抑其太过的心理保健价值。应抛弃的糟粕为:传统武术蕴涵的交感思维方式;具有巫术神秘色彩的武术传说。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人类以艺术思维的方式观照世界并与主体创新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武术是以取胜为宗旨,创新和超越精神是武术运动的根本动力;武术套路运动的创新突出了写实、夸张、假借和象征性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学东  王岗 《体育科学》2012,(1):71-76,87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学、传播学、品牌学等理论,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尽管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其更好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提出了新的思考。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的真正实现,必须要强化"文化意识"、拥有"世界意识"、高扬"创新意识"、恪守"标准意识"、树立"品牌意识",也只有如此,中国武术文化的"走出去"步伐才会更加坚实和豪迈,样式才会更加多元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统武术的传承特征与文化安全,传统武术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尊,传统武术的现代化,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商业武术影视对传统武术的影响,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保护、传统与发展等方面,总结传统武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武术新概念的引入,极大地拓宽武术的研究视域,提升对武术的认识高度;保护传人成为保护传统武术文化的当务之急;传统武术的发展应有别于西方体育的特色,走"文化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诠释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认为:"武不尽势"是从中国武术表象形态的多样性层面对中国武术"博大"进行的整体性描绘;"势无穷意"是从中国武术表象到意境的超越性层面对中国武术"博大"进行的准确性论述;"意在体悟"是从中国武术思维范式的实践性层面对中国武术"精深"进行的深入性表述;"悟贵恒坚"是从中国武术体认过程的持久性层面对中国武术"精深"进行的全息性论断.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当代学者关于视觉文化的论著,结合武术文化实践,运用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阐释武术文化的视觉特性。认为武术套路的视觉特殊在于:在武术套路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看”与自我的“看”形成了视觉文化的运作“场”;传统武术的“内视”———武术对“形—气—心”一体三相的内视自觉,体现了“一人天,合内外”的大生命洪流;武术套路对技击实践的思维超越及对技击意境的精神表达,参与并形成了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