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学科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回顾学校武术教育历史及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进行了文化层面上的比较,结果认为:武术与体育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及学科属性,二者在学科地位上应是并行而非兼容的关系.提出了建立独立的武术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学校教育对于武术的传播发展关系重大,必须强化武术学科意识才能更好地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促进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武术的“珍贵”体现在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一一武术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厚实的教育价值。本研究以武术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国民教育发展的视角出发,探索当代武术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救国强种、克己复礼、塑造完人是承载武术教育思想的三个着力点,强化尚武精神和民族血性,是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注重武德、武礼等传统武术教育思想的培育,是构建“德治”社会的需要;增强“文化坚守”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武术裁判能力是体育系武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影响学生武术裁判能力的因素分析,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裁判能力,必须强化学生的裁判意识,讲求学习方法,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裁判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相似文献   

4.
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术具有文化、体育属性,从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育是中国武术的百年大计,其文化定位问题又是武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武术教育的学科定位为人文学科,武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为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为道德教育与大众教育,武术教育的政策定位为文化自觉与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5.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国学意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国学教育的视角来研究国学意识对重构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必要性.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文化界、教育界人士重视,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身份象征的中国武术却出现了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局面.通过对武术教育发展观念变迁的梳理,对当下武术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关系的剖析,以及对摆脱体育运动的思维定势,强化国学意识的阐释,得出武术教育在国学空间里会吮吸到更多的营养,走进一个完全属于自己文化的、身体的、艺术的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6.
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论述中国武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预设。表明:改变中国武术教育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继承、弘扬和发展,必须强化中国武术教育在教育整个过程中的"必须性",牢牢树立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必须使游离于国学之外的中国武术教育回归到国学范畴中,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学意识";必须在大的教育体系中认识到它与西方体育的根本性差异,树立武术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意识";必须认可中国武术中的文化传承使命大于技术传承,牢牢树立武术作为教育的"文化意识";必须明确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载体是"拳种流派",牢牢树立武术教育选择上的"拳种意识"。  相似文献   

7.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化发展的视角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揭示出中国武术在教育领域侧重于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的问题.研究认为文化传承比技术传承更重要,应注重文化传播的新理念和强化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强化文化意识,既顺应了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传承的潮流,也是面对全球化浪潮彰显民族文化自身特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但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武术普及程度较低,学校武术场馆、器材严重不足,武术师资匮乏、教学水平不高,青少年对武术的认识有较大偏差,现有武术教材不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忽视礼仪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针对现状提出改革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武术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文体活动,武术本身具有文化和体育的双重属性,有了这样的属性,自然也就有了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文化定位问题涉及到保证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握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武术教育按照学科定位来讲,属于人文学科,武术文化的传承的同时也体现一种审美感,这也是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武术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道德范畴的教育可算是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无形之中也是一种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以历史脉络为脊线,以武术教育功能嬗变为视角探讨当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武术教育伴随历史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在当代,武术教育负载着武术普及与推广、文化传承及国家意识与民族情怀培育的功能。然而,当前学校武术教育不尽如人意:武术意识模糊,教学过程中矛盾对立俯拾皆是。本研究针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围绕武术教育功能的实现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运动制胜”到“运动致趣”向俗回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运动技术学科的教材研究中,运动项目教材的建构以"运动制胜"为出发点,很少涉及运动兴趣培养和运动快乐获得问题,其原因是受早年竞技体育教学观和机械还原方法论的影响。基于运动项目教学理念的思考,对"运动制胜"与"运动致趣"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在当前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现实社会,除专业运动队外,均应在大体育观下以"运动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转俗成真"的运动项目教材研究要"向俗回转",建构适应多元教学目标需要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世纪党的执政实践中,必须以“三个代表”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把握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改变和完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党政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深入基层察民情;恪尽为民之责,科学决策顺民心;多办利民之事,解决问题排民忧;善谋富民之策,加快发展帮民富。  相似文献   

13.
14.
太极拳之中的"意念"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意念"训练是一种心理活动,"意念"练习引起并加快生理变化,表现为身体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机能能力的变化,这是"意念"的目的所在.它能促进身体健康,通过"意念"练习使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提高,以技巧制敌取胜的应变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5.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要贯彻和执行好“弱者优先”原则,首先要正确判定动作模式的“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为此,以原地纵跳动作为实例,阐述了判定“关健环节”与“薄弱环节”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两位作者从一条纵线、一条横线、先总后分四个维度介绍和讨论了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体育课程改革,从整体上和不同侧面展望体育课程的未来,以吸收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在20世纪末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更好地、更有效地推进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此书的问世,能够促使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和一线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更好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将对他们的改革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参考价值,为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健身气功竞赛功法在原有健身功法的基础上对个别动作进行了改进,增加了难度动作,对运动员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缩短了比赛时间,使比赛更加具有观赏性。同时,增加了教学与训练的难度。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教学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对易筋经竞赛功法中5个难度动作的要领及易犯错误、作用、动作规格等进行了教学与分析,并针对每个动作提出了相应的训练方法。以期对教练与学习者提供一定得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不力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选拔制度的影响、体育文化基础缺失、"全员体育"动员不足等。提出解决对策: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和促进措施,用体育的文化性影响教师和学生,整合基层力量,鼓励校本体育实践。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校体育呼唤"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教育与体育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演进和发展,随着传统"生物体育观"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淡出,学校体思想进入了"人文体育观"的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理念体现对人的关怀,倡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新一轮学校体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20.
建议停止"举国体制"的提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狐鸣 《体育学刊》2007,14(2):1-3
“举国体制”这个提法在体育界流传了许久,耳熟能详,作为体育工作者过去常引为自豪,似乎毋庸置疑。近年来对“举国体制”的赞扬和抨击此起彼伏,本人身不由己也曾涉足坊间撰文评价其优劣。做体育局课题和国家项目时,把握不住“举国体制”的理论依据而难以发表全部研究结果,留下遗憾。直到参与体育“十一五”规划的前期工作,经资料整理、学说梳理和思路清理,乃恍然大悟:这“举国体制”的提法,莫不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