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公益广告是为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提供报务的,除了要达到一般广告所需的传播效果之外,受众还要使用它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刊播的公益广告能够满足受众自身的生存和安全需要,爱、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使用与满足"--一种新的受众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受众,既是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使用与满足"论(use and gratifications)是在西方传播学受众研究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准社会关系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精神病学研究领域。随后,这个理论被引入到大众传播视野。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这一理论所进行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拓展。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该理论指涉的是受众与电视之间的虚拟性、单向性和即时性关系;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普遍采用实证量化策略。对于中国而言,引进该理论将有助于拓展学术视野,从新的视角和微观层面探讨受众与媒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沃纳·赛弗林和小詹姆斯·坦卡特在综合考察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议事日程设置理论等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后提出了"适度效果论"(Moderate Effects Theory):即认为"魔弹论"夸大了大众传播媒体的威力,"有限效果论"又贬低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其实际效果应当居于这两种理论之间。"适度效果论"主张在考察大众传播效果时,既要着眼于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敏 《东南传播》2015,(8):96-97
微博的出现对于当今时代来说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和挑战。作为新兴媒介,微博满足了大众传播讯息、获取讯息、表达自我和获取娱乐的使用需求,但微博也存在着大量虚假讯息等缺点。本文立足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从微博满足受众需求、受众需求的局限性、受众需求的策略三个方面对当前微博热现象进行了探究,指出微博科学发展的策略与健康传播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早在17世纪,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就在其著作《论出版自由》当中,提出了出版自由的理念,为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在其《论自由》当中,阐述了言论自由的意义.新闻自由虽然与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两种思想的出现,为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科学的受众研究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与满足”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研究从考察受众对不同媒介的使用开始,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加以解释。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为“使用与满足”理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依然有许多缺陷。麦考姆斯和韦弗曾提出,将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学说协同起来,构建一种综合了受众中心和媒介中心的新取向。本文认为这才是比较全面、科学的受众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8.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在对传统的受众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对"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聊天模式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靖鸣  刘锐 《新闻知识》2008,(6):54-56
一、问题的缘起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虽然,"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对大众传播行为的研究,但同样适用于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10.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历史上重要的成果,它站在传播活动中受众的立场之上考察大众传播给受众在心理和行为上带来的影响。湖南卫视制作推出的亲子成长观察式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自2019年1月5日播出赢得了广泛关注与全民热议,本文旨在通过传播学研究视角,透过节目开播即走红的传播现象,以受众作为出发点,研究分析其背后蕴含的受众需求与满足的诸多综合因素,以揭示该节目所具有的传播价值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1.
"使用与满足"理论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相关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直到1959年,卡茨在《大众传播调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才首次提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从《大西洋底来的人》、《成长的烦恼》到《老友记》,美国电视连续剧(下文简称“美剧”)这一外来文化传播现象,正日渐影响着中国本土的影视业及受众的审美与选择倾向,成为国际传播、网络传播和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典型. 美剧在电视台播放后,受众的一系列行为皆为自主性选择行为,即受众在主动使用媒介.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选择自己所偏爱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内容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新闻自由观 (一)新闻自由在西方的发展 新闻自由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最初被表述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人类历史上,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崛起,一些思想家在17~18世纪率先提出了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口号.新闻自由观念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约翰·弥尔顿到约翰·洛克到密尔,最后由杰弗逊把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付诸实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杰伊·布卢姆勒和伊莱休·卡茨在对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中分析了受众与媒介相互关联的"使用与满足"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以媒介特性为出发点,不同(或相似)的媒介特性可以满足不同(或相似)的需求;或者,以需求结构作为出发点,那么具有心理关联或在概念上近似的需求能够通过相同的媒介(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媒介)得以满足."从这一理论阐释出发,可以引出我们关于"个人对大众传播的利用"的另一组关联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论"为基础,试图描述与解释我国中部农村受众电视收看的动机及其潜在机制.湖北省10县市乡村554位受访者组成的便利样本完成了有效问卷.分析显示农村受众的收看电视往往出于"信息认知"、"社会整合"、"伴随需求"和"情感娱乐"四种动机.由"信息认知"、"伴随需求"和"情感娱乐"动机可预测乡村受众的仪式性收视,由"信息认知"和"社会整合"动机可预测其工具性收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使用与满足论"提供了经验支持.本研究的理论意义还在于,为突破既有的大陆乡村传播研究的"发展"和"现代化"主导思考框架、及从更为系统和最本质的意义上理解乡村大众传播做出了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16.
高松 《记者摇篮》2012,(9):38-39
上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G·格伯纳为代表的"培养"理论研究开始成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流派。"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认为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一理论在当时主要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而今我们将这种统治阶级和意识形态换算为观众的收视需求就会得出了另外一种结论,即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手段将极大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而对于电视节目策划而言,我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确定一档栏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一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视域下的网络学术出版 近年来在研究互联网的扩散和使用时,在传播学领域中前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等学者特别借鉴了由波姆格林和雷伯恩的"预期价值"理论和罗森格伦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理论,提出了一个有关受众采纳和使用的"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1]该理论认为,受众是否采纳某一新媒体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决策过程,当且仅当他们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无法被传统媒体所满足,并且认为某一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  相似文献   

18.
姚珺 《新闻传播》2012,(1):61-62
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哲理,一直受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赞赏。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理想,甚至有人认为出现了文化断层的不良现象。因此,传统文化需要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传播途径。本文根据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关注于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试图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相联系,通过实例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温玲 《新闻爱好者》2011,(18):44-45
通过对网络会展与传统会展各自特点的比较分析,从传播学"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理论角度分析网络会展的环境、社会受众心理、舆论、受众思想与行为及大众传播效果影响。探究网络会展传播的新理念,挖掘我国会展发展的新潜力。  相似文献   

20.
殷曼 《新闻世界》2013,(4):286-287
女权主义受众理论是以女性受众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大众传播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压迫进行分析和批判,从而探讨女性与传播间的特有关系,如女性受众在收听、观看、阅读中的性别压迫,女性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与分离。女性主义受众理论无疑为对大众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维度,有利于纠正在大众传播、大众文化盛行的语境下,女性受众中自我认识的偏差以及将父权制中的象征体系内化这一潜在行为,从而为女性受众抢占话语权提供了理论基点。本文拟以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的受众理论来解读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文本,以期能探究媒介文本意义生成的原因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