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主体性道德人格培植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培植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自身的人格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感染和影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性文化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影响;学科所隐含的道德教育信息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阐述,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千篇一律,因循守旧,规依于经验,困囿于模式,不注意因材施教,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注意学生的道德选择,不注意学生的自我发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这样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道德信念,牺牲学生的主体人格。德育工作早已到了突破思维定式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强调道德的主体性,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在实践中通过内省、践履完善个体德性与道德人格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合理内核。将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那些积极的因素合理地运用到目前学校德育建设中,对解决学生个体品质的形成与完善和恢复德育教育的生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培养主体性人格,必须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即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意识;理解对话,尊重主体地位;回归生活,实现主体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教育上,孟子尤为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和学生以能者为师的开放心态;教师道德的自律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力量;学生在求道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自主、自立以追求道德上进。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培养主体性人格,必须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即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意识;理解对话,尊重主体地位;回归生活,实现主体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从学生的维度看,"主体性"体现在五个方面,即目的主体性、责任主体性、人格主体性、活动主体性、发展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和主体意识是学生主体性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观上做到心中有"人",在教师观上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在教学内容上以主体的需求为依据,在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在教学价值观上,树立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是学生主体性英语教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从学生的维度看,"主体性"体现在五个方面,即目的主体性、责任主体性、人格主体性、活动主体性、发展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和主体意识是学生主体性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观上做到心中有"人",在教师观上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在教学内容上以主体的需求为依据,在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在教学价值观上,树立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是学生主体性英语教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重视个性化原则、注重启发式原则、强调激励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一、主体性目标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主体性目标教学模式主旨是在“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在充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 ,特别突出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并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流程 ,为学生的主体发展奠定基础。我校主体目标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为“以大纲为准绳 ,以教材为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 ,以目标为归宿 ,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辅助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 ,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如图所示 :  二、主体性目标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主体性目标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文静 《文教资料》2013,(33):134-135
人的主体性自觉在历史上有一个漫长而不断深化的过程。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本理念.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坚持德育教育教学的趣味化、生活化和体验化。  相似文献   

13.
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德育主体”不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人们对于德育主体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权威主义、中立主义和调和主义三种立场。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占:第一,德育主体之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理想道德人格是指人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社会道德价值几方面最完美的结合 ,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标准。笔者认为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一、主体性道德人格及其特征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主体内在的道德规定性 ,是主体所具有的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品格的总和 ,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肯定 ,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的本质特征的价值。如果说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在个体人格上的凝聚与表征…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其中德育教育致力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和健康人格。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权威性的规则与道德信念之间的关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构建正日益引起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宋晶  周同 《现代教育》2012,(1):27-30
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遭遇了主体性的挑战,现代学校德育必须对此作出回应。主体性道德人格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克服传统德育被动灌输、追求道德乌托邦、泛道德主义弊端、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因素,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层次,进而形成可普遍化的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无视个体主体性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教育突出地表现为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其典型表现为没有能够将有争议的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敏感的价值问题以及教师个人真实的想法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这样一个方向:即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为目标,拒斥强制、灌输和惩罚,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德育教育的泛主体特征的提出 德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作为德育教育的两个主体已经在理论上达成共识,德育的本质属性特征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性特征,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独立人格特征也被理论所认同。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价值及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立命之本。培养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能促使大学生形成自觉抵制人的“物化“的能力,能促使大学生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呼唤着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主体性德育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基础,正确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生成的前提,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