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被誉为"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的"杜郎口模式"可以说火得不行,它"破解了'以儿童为中心'与'打牢基础'不可兼得的世界性难题",所展示的育人取向和核心价值,就在于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革--取消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焉"与"之"辨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别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学生"看作动词.以"学"与"生"的和谐共存为基础,认为"学生"内在地包含了几项应有之义.第一,为什么学:造就绚丽多彩的"'人'生'";第二,怎样学:要"生"学,不能"死"学;第三,学什么:以知识为媒介,臻达"人生之道".对这些意义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更深刻理解"学生"一词所蕴涵的应有之意,这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培养、对于学习化社会的建构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当我迷惑地问及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时,我的师傅唐老师讲了这样一个初看与班主任工作毫无关系的词--"运动".他说:"衡量一个班集体发展水平及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高低,有两个标准,一是这个班集体的'运动'水平,二是这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运'和'动'及其关系的处理水平.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是班主任在上位'运',学生们在下位'动';班主任在内部'运',学生们在外部'动'."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新任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用"支那"一词蔑称中国后,又辩解说不知"支那"的起源.而他在1996年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曾说,"世界上一般称贵国为中国,但我则称其为‘支那',听说不可以称‘支那',原因是这两个汉字不太好的缘故."可见石原是不诚实的,他称中国为"支那"是别有用心的.今天发表此文,说明"支那"一词的含意及其历史演变,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6.
这是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一节展示课.上课伊始,盛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词与诗的不同,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特点;接着,让学生把词读通读顺,再依据书本中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词意串联起来;最后,通过扩展想象把词读"胖".又通过概括提炼把词读"瘦".就在这由"胖"到"瘦"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这首词意境的理解和体味.阅读这一教例,将会给我们的诗词教学打开一扇新的视窗.……  相似文献   

7.
范崇高 《现代语文》2006,(10):16-16
<咬文嚼字>2002年第9期"一针见血"栏目内有<"胆如牛"闻所未闻>一文,指出<联合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贪官缘何胆如牛"有误,并且说:"要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不如把'胆如牛'改为'胆大包天'或'胆大妄为'." "胆如牛"的说法确实闻所未闻,但仔细分析,恐怕作者原本用的是"胆如斗",在编印过程中,不知在哪个环节误成了"胆如牛".  相似文献   

8.
曹媛媛 《现代语文》2007,16(11):43-44
前言 "那个"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重要并颇具特色的词,很多前辈与学者对其用法都做过精彩的分析.如赵元任指出,"这位先生有点'那个'"中的"那个"是为了避免说出不好听的字眼.  相似文献   

9.
雷芳 《现代语文》2007,(9):53-54
关于镶嵌,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列举了其中的三种类型:"镶字""嵌字"和"拼字法"[1],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但没有给"镶嵌"下定义.以后又出现了很多"镶嵌"的定义,例如,"镶嵌是把一些特定的词或短语巧妙地、天衣无缝地镶进或嵌入诗文或对联中去的一种修辞手法"[3];"镶嵌,指的是为了某种修辞目的而把某些字词插入话语(文本)之中"[7];"所谓'镶嵌'是一种为着表意的婉转含蓄或是耐人寻味的机趣而有意将某些特定的字词镶嵌于语句之中的修辞策略"[8]等等.在这些定义中大都可以找到<修辞学发凡>中所下定义的影子,但都并不完备.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高考中,每年都有不少考生把作文试题与某部名著(或某个历史人物)联系起来,采用编述故事的写法,对话题的内涵作出传神的诠释,写出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评价这些作者"皆以极大的机智、全新的视角、挥洒自如的笔墨,把名著的'峰峦'打碎了'重组',再塑出一座天然浑成、气象全新的'山岳'……(令人)一经细读,便油然生出赞美之情。"故事新编为我们在写作中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 册《都市精灵》一文末句为:"如此 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 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倒 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 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有的同学对 此句中的一组异义词"漂亮"与"荒 诞"用在一起觉得很是费解。 其实,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不难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刊出的<吸毒岂可"蔚然成风">一文,在评析了几个因不明感情色彩而误用"蔚然成风"的例句后指出:"还有一些褒义成语,也常常被误用成贬义的,如'平分秋色'、'东山再起'、'雨后春笋'……"我们认为,把"平分秋色"、"东山再起"视为"褒义成语",是对"平分秋色"、"东山再起"感情色彩的误判.  相似文献   

14.
(一) "把'话'变成'画'",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心理学上叫"再造想象"。这里的"话",指的是课文中作者用来描写形象的语言文字;这里的"画",则是读者阅读的头脑里浮现出来的形象画面:两者连起来,就是把作者用语言文字描写的形象,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变成读者自己头脑里的形象画面,或者说是脑子里"过电影"。再造想象是形象性课文阅读时首先要采用的而且也是阅读全过程中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二)  相似文献   

15.
轻松一刻     
《考试》2005,(2)
造句 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有一个用"格外"一词造句的题目。小明不会就问爸爸,爸爸想了一会说:"这么写吧:'我们不能把字写到格外去。'" (任万良)  相似文献   

16.
一个"差生"辍学也许算不上什么新鲜的故事,但是,他那句绝望的呐喊--"你就把我当道错题叉叉了吧!"--多么让人揪心和惊惧!一个在"教育"面前丧失了自我价值感的孩子,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能找回自己的价值么?也许,他本来就没有价值?学习差、纪律差就是明证?!那么,什么是价值呢?"从生命的角度看'价值','价值'是与'可能'密不可分的,是某种或者某些内在的、蕴藏着的'可能',被人所发现,被人所开发、被人所利用,进而增强了人的生命力量、带来更好生活的'可能'……价值就是优化生命存在、增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很多副词研究文献中对"倒"的语义及用法都给出了表述,专门研究的论文有代表性的如彭小川(1999)、李宗江(2005)、吴中伟等(2005).彭小川(1999)把"倒"的语法意义归为表示对比,认为"倒""是一个表示对比的具有很强的语篇功能的语气副词";李宗江(2005)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对"倒"进行了研究,把"倒"的语义功能归结为三个:表示与预期相反、表示转折关系、表示舒缓语气;吴中伟等(2005)则把"倒"的基本语义表述表示"确认",并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倒'字句所表达的内容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其二是"除了'倒'字句表述的内容以外,还存在与之对立的方面或者情形".  相似文献   

18.
<<语文建设>>2008年12期刊载的<<"不知所踪"应是"不知所终">>一文,认为"现在报刊上常把不知道结局或下落表述为‘不知所踪',……‘终'有动词的用法,而‘踪'显然是名词,不能作动词用,故不能写为‘不知所踪'."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语言事实并非如此.故略述陋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2011年第3期尹长生老师的<缘何称"白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北宋词人柳永,为人放荡不羁,流连坊曲,被仁宗御批'且去填词',他受辱不得志,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叙述似乎很合情理,但是查找这个典故的出处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正好把其中的"因"与"果"弄反了.  相似文献   

20.
一位班主任了解到班上一位成绩很好的学生居然偷了同宿舍同学的踱金钢笔时,便在班会上妙用"那个"--"今天咱班202宿舍少了一支'那个',我感到很'那个',我本想点名批评他,可是考虑他一向是个听话的好学生,所以我就不在班上'那个'了,希望课后他把'那个'还给人家,如果他不'那个'的话,我也就不'那个'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