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开启和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如何基于在线教育平台对海量的数字资源进行审核,成为教育出版单位推进融合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的一大挑战。面对挑战,教育出版单位需要创新思维,从数字资源审核的制度建设、流程规范和转变审核模式等方面发力,探索一套符合数字化教育服务新业态要求的实施方案。据此,提出优化数字资源审核的发展举措,有助于教育出版单位数字化教育服务高质量、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益性出版单位的社会绩效评价,实质是公共出版服务绩效评价;经营性出版单位有较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但轻视文化影响力指标作用;公共出版服务绩效评价的最重要维度分为服务规模与水平、运作机制、产品与服务创新、品牌力与影响力、社会满意度等5个;由于公益性出版单位的进一步分型,在具体设计和应用模型中需要对维度有不同的侧重.  相似文献   

3.
从生产定位、生产对象和行业布局来看,专业出版单位的知识服务属于混合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同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相比,专业出版单位存在行业知识供给落点偏差、知识服务产品类型单一和行业定位模糊等问题.专业出版单位知识服务再升级,需要调整思路,深入专业作业生产场景,在用户互动的基础上创新知识产品形态,聚力发展优势核心业务,由点及面拓宽特定行业、领域专业知识服务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4.
吴锋 《今传媒》2007,(10):16-18
一、国内报刊出版发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背景 信息技术在提高报刊出版单位的市场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推进产品创新、流程再造、服务转型,实现传媒"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①,已成为报刊出版单位新一轮创新的制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出版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报刊出版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印刷环节告别了铅与火,这一过程被称为"印刷革命".  相似文献   

5.
林雁 《编辑学刊》2021,(6):70-76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印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分析了"双减"政策对于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等相关社会角色的影响,继而提出在"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单位的机遇与挑战、使命与担当.教育出版单位应充分发挥教育出版优势,着力打造课后服务品牌,做好校园拓展阅读服务,重视教材教辅的品牌建设与转型,打造课外活动和研学实验基地以及招贤纳士储备教育出版精英人才等,实现教育出版更高质量的优质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杨冉 《大观周刊》2012,(51):217-217,206
针对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现状,这里将从机构资金不足和市场竞争激烈两个方面分析机构进行市场营销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分析其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人才策略、资源展示策略等方面进行的市场营销手段,从而更有效的提高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7.
胡晓东 《出版广角》2021,(13):38-41
文章从梳理教育融合出版产品(数字教材)的现状出发,分析教育出版单位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坚守教育出版意识形态责任制、树立"课程出版"理念、强化智能出版服务能力的教育出版融合发展思路及举措,以期为教育融合出版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弘  李鹏 《出版参考》2017,(11):15-17
我国传统专业图书出版单位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探索过多种路径选择和模式创新.专业出版单位一直在致力于寻找知识产品解决方案以及为专业阅读提供可定制和交互的开放性平台和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知识服务.本文结合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知识服务探索和案例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卉  李金城  张瑞静 《中国编辑》2015,(2):45-47,51
近几年,我国教育出版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产品创新力、差异化不足的问题。文章以澳大利亚Jacaranda出版公司的教育出版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机构改革、产品差异化设计、数字资源建设对我国传统教育出版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选题资源是一个出版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一个传媒业相对发达、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一个出版单位的生存质量和发展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选题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占有程度.而由于精神产品的独创性特征,选题资源的生产数量、质量和生产速度就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总是不可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尤其是高质量的原创作品,经常呈现出一种稀缺状态,同业的竞争也决定了任何一个出版单位都不可能独占所有的选题资源.可以说,出版单位有限的出版资源和市场对创新产品的无限追求之间,永远存在着无法消弭的深刻矛盾.而最大限度地缓解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对选题资源富有创意的整合,使之衍生出更多的市场产品,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使资源效用最大化.近年来,一些出版单位按此思路进行操作,已有不少成功先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因缺乏原生互联网人才与原生互联网思维,传统教育出版资源在数字化转型中往往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很难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本文基于沪江网与传统教育出版单位的合作,结合国内外丰富的案例,对传统教育出版资源与互联网教育的结合模式从最初的传统教育资源宣传推广,到互联网+传统出版资源版权合作,再到优质教育出版资源的重构与再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经过跨越式的规模发展,进入了结构调整、发展转型和提升阶段.提升质量已成为教材及其教育资源服务产品出版与建设的迫切要求.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产品进入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并重的轨道.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使原有的教育出版资源建设与市场准入格局改变并调整.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给出版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一股巨大的创新转型的浪潮,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将产品及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出版单位的产品结构、运行方式、出版观念和盈利模式的根本转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教育出版数字化探索过程中,率先布局,战略先行,聚焦重点,产品带动,坚持"驱动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快数字化出版的全面布局,开拓数字出版蓝海。  相似文献   

14.
产品矩阵是不同产品线和产品共同构成的一个产品集群。为了提升竞争力,促进教育出版向教育服务转型,推动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地方教育出版社有必要构建科学的产品矩阵。地方教育出版社构建产品矩阵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根据自身在出版人才、教育专业、出版资源、渠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服务教育为己任,以...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知识服务的发展阶段以及分类进行观察,提出智能时代知识服务的四个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产品属性和技术属性.基于此,分析了传统出版单位在智能时代知识服务中的价值和作用,并提出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文化、新闻出版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由行政部门主管的出版单位将转为企业,各项教育政策也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调整。教育期刊如何找到生存空间和发展之路?江西教育期刊社领导审时度势,坚持改革创新,通过植根教育,宣传教育,服务教育,履行教育出版职能,从教育中来,到教育中去,不断增强教育期刊的感  相似文献   

17.
詹道佳 《出版科学》2010,18(4):41-43
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的发展要坚持为教育服务的宗旨,才能办出特色。编制开发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掌握编制的主动权,才有服务的主动权和发展的主动权。编制开发要坚持科研带动,不断推出满足教育需求的新产品,从发展上进行战略思考,创新网络教育资源的编制模式,编制适合个性化学习的产品。为了适应编制个性化服务产品的需要,出版社的内容素材管理必须从手工作坊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把教育资源素材化、碎片化、数字化,建成教育资源素材库。  相似文献   

18.
李兵  蒋海鸥 《出版广角》2021,(20):6-8,51
"双减"政策对我国教育格局影响深远,同时也为教育出版带来新的机遇.占据教育出版领域半壁江山的教辅出版,应当通过整合教育出版资源,创新教育出版产品,完善教育服务链条,厘清"变与不变",构建教辅出版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财经类高校图书馆扮演着辅助学生财经类创新创业教育的角色,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问卷调查后发现图书馆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智慧服务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不仅不能完全满足本校财经类创新创业教育的师生需求,还存在师生互动不顺畅、辅助创新创业环节脱节等问题。图书馆智慧服务应巩固优化显性智慧服务,挖掘构建隐性智慧服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和就业路径,聘请企业与事业单位财经专家、企业高层管理员参与完善财经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提出解决方案,以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出版单位作为我国文化教育的重要生产传播组织,在研学实践教育上具有天然的优势。面对出版业与社会经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要求,出版单位针对研学市场需求,利用已有发行资源,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联合各地教育与文化单位,开发具有体验性参与感的研学出版资源、课程与研学线路,探索“出版+研学”融合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服务板块。未来,出版单位除了立足精准出版、坚守主业,还应强化品牌意识,借力科技赋能,构建融媒生态,实现出版业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