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党生 《湖北体育科技》2015,(3):201-204,194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群众体育投入现状的数据信息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居民体育投入意识逐渐增强;16-35岁的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所投入的频度多集中于1-2次,每次锻炼时间多持续在30-60min之间,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36-55岁的居民在体育锻炼中所投入的频度较低,56岁以上的居民在锻炼时所投入的频度较高,以小强度为主。居民在体育消费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在健身项目投入上能依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在健身器材需求方面居民以经济实用性的健身器材为主;中青年居民掌握运动技能情况良好,主要选择在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及单位健身场所从事锻炼,老年人多选择在公路街边、树林、河边或公园进行锻炼;居民参与社会体育团体状况不容乐观,居民智力体育行为意识有待唤起和调动。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太原市政公园的双休日健身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参与双休日公园健身的锻炼人群进行调查,了解双休日公园健身的现状,对其中的若干现状加以分析。结果显示:以公园为中心来说,公园逐渐成为附近社区居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场所;锻炼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多数健身者已经保持了多年“花小钱,强身体”的室外场地健身习惯等。建议:重视引进公园体育的管理与指导型人才;双休日要开展以健身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增加健身器械安置数量及管理与维护。  相似文献   

3.
苏南小城镇体育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以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研究了苏南小城镇居民的体育和健身锻炼。研究认为。苏南小城镇的非农化、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小城镇居民的健身锻炼水平;小城镇GDP水平、人均纯收入与小城镇居民的体育和健身锻炼以及锻炼次数呈正相关;民营业主,尤其是中等收入水平之下的民营业主基本游离于小城镇居民健身锻炼之外;非农化、经济发展水平与小城镇居民体育和健身活动呈倒“U”字型关系。  相似文献   

4.
薛舒予  宋淑华 《当代体育科技》2023,(11):100-106+136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全面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实现“15分钟健身圈”在城镇社区全覆盖。全民健身作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内容,始终是近年来体育研究和发展的热潮。因此,该文从居民感知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昆明市“15分钟健身圈”居民体育参与情况及参与感知。研究结果:昆明市居民体育参与项目丰富,但场地资源紧缺;居民学历高低与“15分钟健身圈”了解程度呈正相关,而与年龄呈负相关;社会体育指导员分配不均,居民锻炼指导感知低;设施覆盖范围不全面且健身场地距离远;场馆价格高且限制时段。  相似文献   

5.
王建强 《体育世界》2008,(10):78-79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为高校体育的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而长期以来,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体育教育体系,着重点放在了传授运动技术上,忽视了健身锻炼的教学内容,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致使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建立以健身锻炼为主的健身课程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的了解栖霞市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访谈法对栖霞市区居民全民健身动机、运动次数、时间、锻炼项目研究后认为,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较强,锻炼的效果显著,参加活动的项目呈多样化。但在场地设施和健身指导力量上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全民健身活动。调查根据影响居民参与体育健身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加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力量培养专业健身指导员,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王景亮 《精武》2013,(36):175-175,177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体育人口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健身项目具有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健身效果较好的特点;本校的体育场馆和家属区周围的空地是我国高校教师最主要的锻炼场所;缺乏体育锻炼兴趣是影响我国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没时间、没组织、没指导是主要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漳州市广场健身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锻炼者以中老年人居多,而且女性多于男性;锻炼时间主要选择在早晨和晚上,在季节上则依次为夏季、秋季和春季,冬季较少;主要的锻炼地点是广场公园、体育场和小区周围空地;组织形式多是自发,动机多元化;锻炼项目多样,但主要以健身舞为主;大部分人未接受专门技术指导,锻炼处于一种盲从的状态。因此,一方面政府应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倡导并加大投入,做好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居民科学健身意识,合理组织居民健身。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生  刘军 《体育科学》2003,23(4):33-39
研究目的:探索构建江苏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和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发展理论研究奠定初步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结果和结论:(1)构建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法律依据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等国家体育法规;社会现实依据是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和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的积极作用;(2)体育站点和场馆的缺乏、体育专业指导人员太少等是影响江苏省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主要因素;(3)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活动的指导;个人锻炼档案;锻炼后身体监测;运动处方;健康知识的宣传;运动后的营养调配;康复医疗等。(4)政府要在构建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网络中起主导作用。(5)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形成高校专业体育工作者、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和高校普通大学生三大志愿者群体。  相似文献   

10.
调查沈阳市铁西区和淄博市张店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锻炼行为现况,采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居民健身锻炼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结果发现,社区居民在体育健身锻炼行为各阶段的情况是:打算转变前阶段的居民占45.03%,打算转变阶段占13.91%,准备行动阶段占13.41%,行动阶段占16.05%,巩固阶段占12.58%。干预前后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保持锻炼的信念和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百分率均有较大的提高,居民参与锻炼的人数也有增加,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1.
洪旭辉 《精武》2014,(36):161-161
该文通过对商丘市居民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居民社区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参与锻炼的男女性别比例不协调、对相关体育法律法规认识模糊以及锻炼人口年龄比例不合理等原因,给商丘市居民参与社区锻炼造成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商丘市民健康体质的提高,对商丘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针对社区体育锻炼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商丘市社区体育运动进一步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苏州老城区居民健身活动场所开发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法,对苏州老城区居民健身活动场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苏州老城区社区体育环境设施已成为影响居民健身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极不相称。针对苏州老城区的特点提出,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结合古城区改造,规划好居民体育活动场所;加强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引导居民健身锻炼消费;经营性体育场所转变思路,将服务重点转向中老年群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荆州25个社区健身活动点的居民参加健身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对居民参与健身锻炼的动机与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健身锻炼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为体育工作者研究国民体育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广东居民有关参与健身锻炼动机、公共体育参与时间、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开展、体育指导服务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广东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总体不高。建议:从居民体育健身意识、体育场地设施、居民体育需求、有效供给等方面改进广东省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以此进一步增强广东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5.
浅析宁波市民的健身意识与健身行为习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访谈法,分析研究了宁波市居民对健身目的的不同认识态度;参加健身锻炼的现状;以及影响参加健身的主要因素等问题.结果表明:宁波市居民对体育健身的意义认识和实际参加健身的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一致性,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居民主观因素外,客观上场地设施的限制以及缺乏科学的指导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还应进一步宣传全民健身意义,强化主体意识进而影响其行为.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居民体育状况调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苏、浙、皖小城镇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现状不容乐观,体育人口结构分布极不平衡,农民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居民体育锻炼时间以早晨为主,体育场地、器材的供给不能满足居民健身需求.通过调查找出影响小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并对改善小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现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实意义及长效机制等问题进行理论探索。认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奉献了爱心、服务了他人,也锻炼了自己;缓解了全民健身组织指导服务短缺的矛盾;同时还传播了现代体育文化,有利于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建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要从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了解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状况,国家体育总局于2008年1月1日至4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对全国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不合在校学生)在2007年里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就此次调查的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自我国政府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经过10余年的努力,全国城乡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有所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逐步提高.居民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呈现多样化特点,使得体育锻炼的针对性和健身效果得到加强;居民主要选择附近的公共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初步显现了近年来群众身边体育健身场地建设的成效,大大方便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中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有:1)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激增,使得大部分人由于忙于工作而缺乏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3)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仍以自发性为主,一些活动不能吸引更多居民更持久地参加,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降低了锻炼的针对性和效果;4)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体育消费以购买体育用品等实物消费为主;5)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依然存在,其中,城乡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居民的家庭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水平不高;居民体育消费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主要集中在体育器材、运动服装等物质消费;体育消费的形式是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或者与家人锻炼;体育消费的场所主要在非收费性的体育场所。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太原的6所本科院校、5所专科院校共1 000名在校学生的健身态度与健身行为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说,高校大学生的健身态度基本是比校积极的,但未能形成对体育健身的深刻认识,健身行为较弱。活动场所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主,与同学结伴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体育消费水平差。大部分学生每周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比较短,锻炼效果不佳。影响健身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场地、器材,学习紧张,余暇时间太少,缺乏指导。建议各高校加大投资,壮大师资力量,加强对大学生健身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有组织、有管理的健身氛围,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到体育健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