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是一门科学,太极拳教学更是一门科学,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再不能随便地去看待教拳,再也不是谁都能教拳,谁都能教好拳.学点太极拳教学理论,提高太极拳教学水平,逐步实施正规教拳、科学教拳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是在贵生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拳派。该拳以中国的哲学概念太极立论,从《黄庭经》等道家经典中汲取营养成分,因其富含中国文化精髓而被称之为"哲拳"。太极拳从创编至今已经演化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傅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五行太极拳、龙形太极拳、东岳太极拳、竞技太极拳、公园太极拳等诸多的练习样式,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反映文化"。以太极立论的太极拳以张三丰为精神偶像,明确地把益寿延年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动作强调圆活、弧线,而这正是对周敦颐太极图的一种身体模仿。在"拳与道合"思想的指引下,太极拳成为中华民族"技进乎道"、进行自我修炼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目前,太极拳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但这种表面的兴盛下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朱静华  丛林 《中华武术》2007,(12):54-55
本期出场名家:梅花桩拳名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韩建中,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北派少林拳名家秦庆丰,杨式太极拳名家张勇涛一读者发来E-mail:央视"武林大会"也应有女子的身影啊!将来是否能增加女子比赛项目?韩建中答:"武林大会"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展示中国的传统武  相似文献   

5.
易林 《体育博览》2011,(7X):218-218
太极拳是历代武术家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吸取道家思想的精华,使武术运动符合"道"的原理而创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因此,老子所阐述的"道家学说"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功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在教授太极拳的动作中结合"道家学说"能使学生由练拳而悟道,从中体会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林俊岸 《武当》2015,(1):20-22
长期以来,有关杨式太极拳的传承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意推出本文,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承问题作一略要分析,以有利于辨清其传承之谜。一、杨式太极府内派才是杨禄禅所传太极拳原貌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主要是杨澄甫定型的大架。然此大架是否就是杨禄禅所传太极拳的原貌呢?答案是否定的。杨禄禅当年在北京号称杨无敌,罕遇敌手,仅靠一套大架太极拳那是不可能的。杨禄禅初到京城,在端王府教授太极拳,自不敢藏私,后班侯进京助父教拳,对父亲外传全部太极大为不满,要求众门生以后专攻大架,意为"收拳"。当时,王府管家富周不肯改拳,并向班侯保证,所学技艺绝不外传。王兰亭也不肯改拳,遂与班侯闹翻了脸,后来伙  相似文献   

7.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和式太极拳编排是依据人体结构理论为指导,以自然为原则。拳架与中医、易理理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漫话五行捶     
杜子宇 《武当》2011,(9):14-16
五行捶是李派太极拳的集中代表,也是李瑞东先师的代表作。五行捶响誉武林,名录典籍,成为李派太极拳弘扬较广的拳法之一。本文在此谈谈笔者修炼五行捶的感想:一、文化理性太极拳内功太极拳,借拳练内功,拳显法于外,功运化于内,而拳功之本的文化哲理更隐于秘。故说"学拳容易攻理难"。传统太极拳的文化底蕴、造化机理恰恰是指导文修  相似文献   

9.
晏骏 《武当》2015,(3):17-18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实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练拳中的实际问题。太极外感:根据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对太极拳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外在感受,我们就称为"太极外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  相似文献   

10.
李师融 《武当》2005,(2):11-12
《中华武术》2003年第11期,刊载了和有禄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文中提出,"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并全文刊出"和氏抄本"中的《太极拳论》(简称"和氏拳论")。和氏的《太极拳论》与外间"六大派"(赵堡、陈、杨、武、吴、孙)所公认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什么显著差别呢?和有禄先生指出两点:一是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和氏拳论"中则为"左重右虚,右重左虚"。其二是,王宗岳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在"和氏拳论中"则为"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  相似文献   

11.
佟德 《武当》2013,(7):22-23
所谓"盲练",就是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了套路之后,闭上双眼或以物蒙住双眼,形同在黑暗中进行套路习练。"盲练"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好处。"盲练"可以更好的练"意"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从古到今,所有的太极拳理论无不强调"以意领先",无不强调"用意"的重要。太极拳  相似文献   

12.
戴兴海 《武当》2012,(4):25-26
武当顾式太极拳由明末清初顾殿一道长传至河北邯郸,至今已流传了三百多年。期间,该拳未作一丝一毫的改动和删减,完全保留了其初创时的风貌。如能揭示出该拳初创时在套路编排、拳式命名、动作招式等方面所遵循的规律,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顾式太极拳,也就能更好的继承和传播顾式太极拳。笔者师从顾式太极拳第九代掌门人刘登信先生习练顾式太极拳多年,在师傅指导下,试着对顾式太极拳的拳式名称、拳式动作及拳式衔接、套路编排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总结如下,以期对广大顾式太极拳习练者有些许的启迪和帮助,更好地促进顾式太极拳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4.
胡明华 《武当》2013,(7):14-1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先贤曾说过,"打拳打个理","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一、太极拳具有哲理性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子》和《易经》。因此,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便把太极拳与中国古典哲学联系在一起,认定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与哲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古典哲学,也不会有当今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习练太极拳人群主要以健康、健身、防病、治病为目的。60岁以上老人占7成,平均拳龄8.1年,每周习练3次以上者为100%;拳式主要以简式、杨式和吴式为多;患有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者习练太极拳后,病情有不同程度好转;大部分人已不用药或停止治疗。表明,太极拳练习能促进中老年人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蒋林 《武当》2014,(11):25-25
任何内家拳种,除养生健身外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实战技击。杨氏太极拳更不例外。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名誉天下,就是实战打出来的。现在普遍认为,太极拳只是健身拳、老人拳,最多也就是推推手,真打起来根本不行。即使在武术行内,练外家拳的、练拳击散打的等等,也普遍瞧不起太极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前,杨氏太极拳是打出来的,现在怎么就不能打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观念上的错误。认为只要坚持现在一般的练法,功到自然成。  相似文献   

17.
小其技能,大其文化——太极拳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动作技能传习而忽视其文化内涵的倾向,提出"小其技能、大其文化"的观点,对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学拳者应理解的若干理论问题作简要阐述,呼吁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待太极拳的传习,避免只教授动作技能,而忽视太极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郭宝洪 《武当》2003,(9):16-17
懒扎衣拳式是太极拳拳理中“太极生两仪”中的第一仪,它上承金刚捣碓拳式,下连六封四闭拳式,是陈式太极拳的代表拳式之一。该拳式亦能完整体现陈式太极拳的技术风格和技击特点,是非常值得陈式太极拳爱好者探讨研究的拳式。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众多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目的。如今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数,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人都练习太极拳,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很显然,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流派,有着自身深厚的理论根基,今习练太极拳者多为年老者或一些青少年,其习练的出发点为强身健体,大多数习练者都只是停留在架势上,有的青少年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对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及其内涵从无追究,这就导致了许多拳友练习的非常空洞,同时也影响了学拳的兴趣。古有拳谚:"拳无理不明,理无拳不精",这足以说明习练拳者不仅仅是要会练,而且需要练习者明明白白的练。正如太极拳泰斗吴图南说的"要科学的练太极"。  相似文献   

20.
王继中 《武当》2006,(3):56-56
2005年10月,首届武当赵堡太极拳联谊会在内家拳发祥地武当山特区召开。天津太极世家王氏仨兄弟王继昌、王超、王继中应邀出席,并带去了由人民音乐家(“歌唱祖国”作者)王莘老人谱曲,诗人、著名书画家王超教授作词,共同创作的“国际太极易拳道会歌”。在开幕式上播放“国际太际易拳道会歌”时,时逢国际太极易拳道袁仕杰博士表演赵堡太极拳。她那雄浑、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