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赛珍珠名作《大地》是用本国语言描写异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的代表,对其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译者风格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依据国内外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基于自建中英文语料库统计分析该作品在白话文运动时期的译本与现代译本,可以发现三个译本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汇上存在差异,指出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翻译目的是影响译者风格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语料库文体学的方法,对《西厢记》的许渊冲译本和West&Idema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以由同时期英语原创戏曲所构成的对比语料库为参考,对所建立的两个英译本平行语料库进行数据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West&Idema译本以散文体翻译为主,译本归化程度高,而许译本更加注重戏曲的音乐性,译本异化程度高。这个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加客观和直接地了解译者风格,而且对解读该译者其他译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石蕊  沈传海 《海外英语》2013,(7X):126-127
随着翻译活动的深入与发展,译者的地位逐渐提高。我们鼓励翻译时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亦是如此。通过对儿童文学《夏洛的网》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从两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两个译本中的发挥,最后指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以使译者更好地发挥在原文与译文间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德语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译者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原著解读、策略选择及译本整体面貌的影响。面对复杂的文化关系时所秉持的文化视角和文化传递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抉择取舍,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并最终形成富有文化个性的译本面貌。不同的译者产生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者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再表达,译文即是译者主体性的再现。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使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大有径庭,译本在文体风格、语言修辞等方面的展现也有所差异。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月亮和六便士》的两种中译本,从译者所处时代背景、翻译风格等角度出发,可知译者是如何在译本中发挥译者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6.
海镇 《考试周刊》2010,(40):36-3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原语文本内容的再现受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其语言风格两方面因素制约。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界出现了文化热,因此,顺应时代需求,译者尽其所能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通过比较黄源深和宋兆霖翻译的小说《简·爱》的两个不同译本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出,译者的语言风格及翻译策略是决定译文语言特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翻译策略会影响译文风格。通过译文的对比分析,认为理雅各的译本比韦利和希顿的译本更具诗韵,风格传达更好。但是,三个译本均遭受了修辞色彩的损失,未能完全传达原作的风格效果。故要减少《道德经》英译时的风格流失,译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中英文功力。  相似文献   

10.
翻译作品既包含有原作者风格,又渗透有译者风格.然而,文化语言的差异,使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产生不可避免的差距.如何在翻译中处理两种风格关系使之更全面地译出原作品的精髓是具有探讨性意义的.通过比较白朗宁夫人的诗歌译本,试图以哲学的辩证观点看待翻译作品中风格的矛盾问题,力争在转译原作艺术风格的实践中,使翻译作品最终达到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选取朱生豪同梁实秋的莎士比亚《麦克白》译本,就两位译者的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并通过语言实例在语篇语境、节奏韵律、典故修辞、文体风格等方面对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差异进行分析讨论,探究译者的翻译思想如何作用于各自具体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孙立春 《天中学刊》2011,26(6):83-86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而林少华和赖明珠的译本都是该作的经典译本,这两个译本具有不同风格。译者的知识背景和翻译观不仅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而且对译作风格有很大影响,并决定着译作的最终效果,因此,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语域特征是文本的一种重要属性,译本的语域变异由此成为译者风格描写的有效参照。多维分析法(MF/MD)能有效识别译本的语域类属并在不同语域维度上描写其倾向性特征,因此可用于对比基于同一原作的多译本语域特征,以考察不同译本的语域变异情况。译本语域维度差异及参与计算的因子差异均可作为译者风格的综合考察指标,其聚类共现能够反映出译者各自的语言风格乃至翻译策略。多维分析对译本语域特征描写和译者风格考察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狂人日记》莱尔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两个版本的译者翻译风格,并结合译者时代背景、翻译标准和策略、翻译目的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究译者风格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杨、戴译本短句多,口语特征明显,句式灵活多变,更易读;莱尔译本句法复杂度高,长句多,口语特征略微平缓,文学性更强。本研究旨在促进《狂人日记》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延续和扩展鲁迅作品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15.
张怡云  葛畅 《现代语文》2016,(4):152-154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可以体验到诗歌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大有益处。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将《陋室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能让译本读者了解原诗意蕴且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体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6.
沃尔特·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草叶集》是其一生创作的总汇,也是美国诗歌史上璀璨的里程碑。自楚图南翻译的《草叶集》出现后,我国陆续出版了多个各具特色的译本。这里通过选取楚图南、吴潜诚、李野光以及赵萝蕤四位译者的译本,对惠特曼的经典诗歌CrossingBrooklynFerry的翻译语言和行文风格进行评析和比较,从而进一步探讨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在诗歌翻译中品味各个译者的演绎以及对原文的信实,以最终达到形神兼具的翻译境界。  相似文献   

17.
冰心翻译的《沙与沫》译本堪称散文诗翻译的经典作品,被业界公认为文学翻译的佳作。其翻译风格典雅清丽,优美润泽,明白晓畅。以译本为例,从选词、用句和修辞等方面对译本的风格加以探究,剖析译者对散文诗翻译过程的操控,巧妙地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既忠实原文又有所变通,在通达顺畅的基础上兼顾行文之美。  相似文献   

18.
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原作及许渊冲、杨宪益、林语堂和Burton Watson的四个英文译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一方面,利用AntConc和ICTCLAS对原作和四译本进行词汇使用分析,并从句法和语篇的角度综合考察分析原文和四译本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从语义对等、跨文化交际、美学等角度分析作者和四译者的音韵风格和意象风格.研究结果发现,从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契合的角度上看,林语堂译本的翻译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9.
运用图里的描写翻译理论,以译入语文本为中心,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日本の思想』的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进行描写翻译研究,重建译者在翻译时的决策,以考察两个版本的译者在不同的翻译时代、不同的翻译目的下所做出的翻译决策是更注重“适当性”还是曼注重“可接受性”。经过该文的初步分析可以得知,宋吴译本译者更倾向于适应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区刘译本译者更倾向于忠实地遵循原语语言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是用特殊的语言创造的艺术品,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文学翻译应尽可能的再现原著的风格.这种再现能达到何种程度,无疑要受译者的思想气质,文化修养,语言功底和生活积累等因素的影响.张谷若先生的译著<德伯家的苔丝>树立了文学翻译的典范.本文就译本如何保持原著风格和译本的语言特色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从而能透过译著更深刻地领略原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