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冬奥会开幕式是东道国文化展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基于国际传播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梳理历届冬奥会开幕式文化变迁的历程,探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文化展示的路径。研究认为,冬奥会开幕式经历了体育(宗教)仪式阶段、政治宣传阶段、民族文化展演阶段、国家形象传播等四个历史阶段,民族文化与国家气质是冬奥会开幕式的内核,媒介仪式与特色故事是外核,科技助力与视听表达是赋能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做好文化传播,建构可信中国;以高新科技为载体,做好仪式传播,建构可敬中国;以视听创意为手段,做好共情传播,建构可爱中国。  相似文献   

2.
2018年11月16日;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路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办公大楼会议室里暖意融融,一套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定制”的纪念邮票在这里撩开面纱——《北京2022年冬奥会——雪上运动》首发式举行。  相似文献   

3.
奥运会是国际性的媒介议题,同时也是中国构建传播主体意识、促进国际话语新秩序建立的标志性新闻议题。采用现实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和框架分析中的“诠释包裹”研究路径,对比分析《中国日报》对于相隔14年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报道框架。发现两届奥运会在报道框架上相同,但在框架的建构上却存在巨大差异。基于现实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其原因,发现影响两届奥运会报道框架建构的主要因素为:(1)从全球化融入过程中凸显国际视野到后疫情时代强调本国视角;(2)从媒介霸权主义下的回应澄清到自信意识形态下的主动建构;(3)从首次办奥背景下关注竞技夺金到国家实力持续增强下重视运动参与。并得出结论,对比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报道上,中国媒体在奥运传播的主体构建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奥运国际传播始终根植于现实情境下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运动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领域的历史性变革,全球首座“双奥之城”推动了新兴媒体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度融合,折射出我国国家传播能力提升与传播格局演变的壮阔历程。将我国筹办、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旅”作为一个兼具中国语境和全球视野的历史文本进行审视,揭示全球大变局时代技术与文化在中国的互动与演进,分析奥运传播与我国传媒业创新实践的融合互动,呈现体育传播格局演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5.
新冠疫情增加了逆全球化趋势,疫情防控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后疫情时代中国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是提升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改善国家形象的重要机遇。基于此,结合当前全球疫情背景,从国际关系、国际舆论、国内发展状况等角度综合分析了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国际传播战略和国际传播实践策略两个层面出发,提出战略规划和策略实施的具体路径,以期提高体育国际传播效果,增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优秀精神文化,为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的空间3个维度,分析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与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创新的关系。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既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的物质化、概念化和感性化的过程,又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动、协商的过程。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与中华体育精神有着密切关系,既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有效传播和创新发展,又助力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李晓洁 《新体育》2021,(4):28-30
2月4日,在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飞扬”问世。火炬是北京冬奥会理念和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改革趋势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征程的双重背景下,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广泛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2022北京冬奥会的历史定位、条件保障和关键风险进行学理探析,认为成功申办冬奥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符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实际,契合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动向;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指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北京双奥之城的丰厚积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等构成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基石;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各方需要冷静研判、整合力量、积极化解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与少数国家团体抵制冬奥会的关键风险。  相似文献   

9.
2022年北京第24届冬季奥运会计划于2月4日开幕,2月20日闭幕;冬残奥会计划于3月4日开幕,3月13日闭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为弘扬奥运精神,传播奥运理念,支持北京携手张家口市办好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发行相关题材邮资票品11套29枚,包含会徽、吉祥物、雪上运动、冰上运动、竞赛场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是一次展示国家形象的绝佳契机,不同奥运会举办国家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形象传播有着鲜明的诉求特征.里约奥运会:融合多元文化、自由、热情、环保;索契冬奥会:大国复兴之路;伦敦奥运会:继续影响着世界;北京2008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2022冬奥会宣传片:强烈的文化诉求.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提出北京冬奥会传播国家形象应突出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选择具有代表国家形象的元素,避免出现文化误解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奥运会媒体运行是实现奥林匹克传播目标的重要支撑体系。《奥林匹克2020议程》及办奥“新规范”与中国“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媒体运行提出了新要求,其核心是节俭办奥与利益相关方体验同等重要,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历届奥运会媒体运行经验、规范以及未来奥运会媒体体验愿景,可为深度理解媒体需求、实现精准而避免浪费的媒体运行提供参考。基于奥运会媒体运行历史溯源、2022年北京冬奥会媒体体验愿景问卷调查、北京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深度访谈,以奥运媒体体验为研究重点,系统考察了奥运媒体运行体系中包含媒体后勤服务、奥林匹克信息服务、新闻中心与媒体村等媒体场馆建设及服务的多个子系统的规范与创新,发现专业、便捷、温暖、实用是受访中外记者对冬奥会媒体运行体系的核心体验目标。  相似文献   

12.
国际奥委会的改革性文件《奥林匹克2020议程》(以下简称《2020议程》)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国际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重大。以《2020议程》文本词汇为基础数据,以《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运会新规范》《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推进计划》等系列文件为参考,在确定《2020议程》改革理念的题域及筛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词频统计法统计了可持续性、遗产、参与、合作等关键词,依此归纳了5条具有代表性的改革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文化教育理念、降低成本理念、协同合作理念。《2020议程》改革理念对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要求与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现实,北京冬奥会筹办应持续推进遗产传承与生态文明,着重关注运动员发展与全民共建,稳步建构奥林匹克文化的全媒体传播,践行公平与效率的筹办原则,变革协同治理与开拓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3.
大型体育赛事的战略规划及战略文本对赛事的成功筹办至关重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全面深入分析奥林匹克运动战略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议程》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影响。认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以"可持续性、公信力和青少年"为统摄性主题,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方向指引、行动规范和推助力量。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筹办理念与《奥林匹克2020议程》无缝契合,各项筹办工作突出了可持续理念、立足工作协同、注重遗产辐射,对《奥林匹克2020议程》给予充分践行,为最终实现"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荣  陈亮 《体育科学》2020,(4):15-27
目的:分析以往冬奥会单人项目运动员多维度的参赛制胜特征,为北京冬奥会中国队参赛策略提供借鉴。方法:以2014年和201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单人项目前8名运动员(1 136例)的以往参赛特征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以往冬奥会、奥运周期世锦赛、奥运赛季世界杯赛的参赛对本届冬奥会名次取得的作用方式。结果:与低龄类项目相比,高龄类项目在冬奥会参赛和冬奥周期世锦赛参赛均表现出经历多且名次等级高的特点。此外,冬奥周期无兼项项目的最好名次等级高,有兼项项目主项成绩突出。结论:高龄类项目更加注重以往参赛经历,冬奥周期和冬奥赛季成绩应上升或保持稳定,有兼项项目冬奥周期应适当发展副项,但冬奥赛季应重点关注主项的能力和状态。建议:在把握不同单人项目参赛制胜特征的基础上,我国重点项目应依据优秀运动员数量、年龄、冬奥参赛经历,在北京冬奥周期中选择适宜的专项能力提升或保持方案,并制定差异化参赛策略。  相似文献   

15.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是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许下的新愿景,这一愿景具体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的7项遗产、35项内容之中得以体现,它们既是对未来遗产的多元创造,也是对既有遗产的夏冬延续。根据历届OGI报告、奥组委官方政策文本与"一续二全三跨"原则,确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评估要求,并以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法、KPIs、风险评估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为指引,打造一个凝聚新理念、汇聚新模式、融合新方法的奥运遗产价值评估的"北京方案"。  相似文献   

16.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是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许下的新愿景,这一愿景具体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的7项遗产、35项内容之中得以体现,它们既是对未来遗产的多元创造,也是对既有遗产的夏冬延续。根据历届OGI报告、奥组委官方政策文本与"一续二全三跨"原则,确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评估要求,并以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法、KPIs、风险评估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为指引,打造一个凝聚新理念、汇聚新模式、融合新方法的奥运遗产价值评估的"北京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以新冠疫情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遗产的影响为研究目标,将《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中体育遗产的7项重点任务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等部门的26名工作人员访谈,收集质性数据,发现新冠疫情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遗产的消极影响源自2条路径:①疫情直接影响冬奥体育遗产;②疫情导致东京奥运会延迟,间接影响冬奥体育遗产。其对冬奥体育遗产的积极影响源自3条路径:①利益相关者因疫情改变工作模式,获得新知识;②疫情的消极影响产生替代效应;③利益相关者在应对疫情中形成新关系。基于此,从冬奥遗产工作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必要条件、中和消极影响的基本方法、开发积极影响的路径与方式等维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奥运会为中国体育政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遗产,特别是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和筹备不仅加快了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相关政策制定及议程落实,也进一步丰富了奥运遗产的积淀。我国体育政策正在构建“多元的”“现实主义的”奥运话语体系,相比北京夏奥会,冬奥会的政策遗产更清晰,也更具可持续性。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选取与2008年北京夏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相关的国家层面体育政策(2001—2021年)进行分析,阐述北京夏冬奥运会影响我国国家体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及时代特征的逻辑关系。研究认为,以北京夏冬奥运会为导向的国家体育政策演进呈现出3个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北京夏奥会促进体育功能价值逐渐扩大(2001—2008年);北京夏奥会助力体育强国战略的开启(2009—2014年);北京冬奥会推动体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价值升级(2015—2021年)。  相似文献   

19.
以美国为首的少部分国家和个别国际组织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进行了抵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抵制北京冬奥会的行为进行批驳。认为在体育与政治关系的纠葛中,抵制奥运会有其历史图景与复杂面向。抵制北京冬奥会是对奥运会组织规则无知的表现,折射了美国等少数国家与人权组织试图将体育政治化的无能与无奈,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伤害了奥运会各方利益,加剧了国际分裂格局,无法达到抵制效果。中国应该全力办好北京冬奥会,彰显人权民主进步局面,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最终化解遭受无端抵制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