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市场对工科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新工科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在分析传统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构建了层级式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为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面向新工科的实践教育体系改革是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析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现状,对软件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核心目标;研究软件工程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与软件创新能力;研究软件工程学科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核心技术与系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讨了在新工科建设中,通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BIM技术运用能力、提升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夯实校内实训中心及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改革途径,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赋予了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使命。高职院校工科教育供给侧面临巨大挑战,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人才标准等亟待改革。基于与本科新工科教育的路径对比,结合高职院校新工科教育的特色,可以推进高职院校新工科教育供给侧的如下改革:立足地区产业发展,推进以专业链(群)与新工科产业链精准对接的专业结构改革,以人才链与岗位链精准对接的课程与实训教学体系改革,以知识链与技术链精准对接的学生专业技能叠加改革,以专业交叉融合为目标构建适应"新工科"发展的"新文科"改革。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的工科教育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工科教育缺少人文素养。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将人文素养融入工科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构建人文素养教育教学体系的必要性。通过对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与思考,探索在工科教育中融入人文素养的途径,构建完善的人文素养教育教学体系,让学生树立正向价值观,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脑体结合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6.
对新工科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研究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教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支撑新工科新生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生工科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对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现状分析,指出了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专业改革的方向,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知识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改革、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等5个方面的内容。该体系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凝练专业特色。培养具有新工科特点的创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文通过对高职工科实践教学及学生技能培养的现状分析,认为应当革除其弊端,并力图探索构建"专业导学一课程实验--课程实训--顶岗实习一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诸环节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高职工科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知识前后不连贯、学时和课程进度不合理等问题,围绕"新工科"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造升级。该文创建了分模块设置的核心专业课课程体系,提出明确实践教学主题的方法以落实工程教育理念,最后讨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种形式。该课程体系建设是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文章系统阐述了江西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程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针对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完善体系,构建了基于项目驱动的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探索了“线上+线下”交互教学、实践基地现场教学和实践技能大赛应用教学三种教学路径;针对实践教学平台投入有限,开发了“四维”线上线下实践教学平台,具体包括超星泛雅教学平台、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教学平台;针对“双师型”教师缺乏,打造了模块化实践教学团队,囊括了本科生导师和环境监测/检测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专家。本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效果良好,能够很好地保证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程意识是现代工程师最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本文在探讨工程意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中不利于工程意识培养的因素,结合我院情况从4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乏理论的教育工程”和“缺工程的教育理论”两大误区。实践需求与理论缺失说明了建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工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工程项目管理框架即从教育实践中清晰地界定出具有“工程”属性的教育工程项目,并建构一个教育工程方法体系以指导此类项目的管理实践。可从过程、主体和方法三个维度,构建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相结合、内部管理者和外部管理者相协调、过程规范化方法和过程改进方法相统一的管理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3.
提高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各大院校均着手建设机器人工程专业,但应用技术型大学或高职院校居多。为使我国掌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动权,需要研究型高校培养更多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后备人才。本文阐述了在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思路及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地质工程类毕业设计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情况,指出土木工程专业进行地质工程类毕业设计对学生将来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本文主要介绍了化工原理课程中常用的几种工程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工程训练中心是在工科高校内实施工程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平台,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近10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基于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的相关数据统计,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其建设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国ABET的工程专业鉴定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论述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BET)的作用、地位、体制和组织,及其对全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管理,以及ABET专业鉴定工作的特色和最新进展等,并以ABET的情况为例,分析工程学位教育应建立怎样的质量保证体系,才便于获得国际互相承认.  相似文献   

19.
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实践,对工程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光、机、电、控、管多学科相结合的大工程训练模式,并构建了"工程认知-工艺实训-综合创新"递进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工程训练中心。  相似文献   

20.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views of the nature of engineering held by 114 first-year engineering majors; the study built on prior work on view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held by students, their instructo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Open-coding analysis of responses to a 12-item questionnaire suggest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held tacit beliefs that engineering (1) involves problem solving; (2) is a form of applied science; (3) involves the design of artefacts or systems; (4) is subject to various constraints; and (5) requires teamwork. These beliefs, however, were often unsophisticated, and significant aspects of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as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on engineering practices were missing from the student respon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important because students' beliefs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what they value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 what they attend to in class, and how they choose to study for a cour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