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典型特征,也是人们追求的方向。琴瑟和鸣,浑然圆融,是艺术领域追求的和谐;风调雨顺,生机盎然,是自然界和谐的表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是社会和谐的象征……和谐恰如一缕春风,能吹走人心灵的阴霾,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滋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应将和谐之美融入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美不胜收的语文世界里畅游,饱览语文学科的迷人风景。  相似文献   

2.
张学先 《华章》2007,(12):139-139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和谐的心理状态,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作用.而社会的和谐最终是社会群体中个体的和谐,因此,建章立制是塑造和谐群体的关键,是培养和保持个体与群体和谐心态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4本文提到的“实验课题”指的是2002年9月由中央教科所审批并立项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读写听说评探创’交融互进综合素质训练教学研究实施方案”,该课题以素质教育理论和大语文观为背景,力求通过“四变”(即变“讲堂”为“学堂”,变“教本”为“学本”,变“装知识容器”为“学习主人”,变知识传授为创造性能力培养)、“四走进”(即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域,走进生活,走进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世界)、“四对话”(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四学会”(即学会自学语文…  相似文献   

4.
<正>"向学生心灵更深处"是指走进教育对象心灵的深处,这是一个为人师者必须做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因为人的根本在心灵,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真正走进人的心灵深处;还因为教育就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当一位班主任把对学生心灵的雕琢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职责时,他就走进了一个伟大的境  相似文献   

5.
汤军 《时代教育》2009,(8):260-260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要想开拓学生的心灵,教师首先就要走进学生心灵,体验学生生活中的苦与乐,这就要求师生共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理解和信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第一步,是纽带,是桥梁.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生态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全新型的德育理念,它不仅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进行伦理道德的评价,从而有利于人们摆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与美育的融合教育,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益于塑造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统一的心灵世界。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以走进学生心灵为诉求,实现德育与美育目标的融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诉求,实现德育与美育内容的融合;以建设优雅的教育情境为诉求,实现德育与美育途径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发现、开发、提升、实现、创造人的价值:语文教育的功能在于对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奠基功能,对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引导功能。对人的精神塑造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都体现出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因此语文教育是主体间的对话交流活动,语文教育内容是学生赖以生存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同时,获得生命的精神支柱,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观的高度,科学说明了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原则的指导。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的心灵世界;坚持一切为人的发展,塑造健康人格,推进人与人之间和谐。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课。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诗意、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进行心灵对话,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睦、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12.
许多大学新生入校不能适应新环境,如不及时调整心态,则会产生诸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许多心理问题,进而影响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教师的教育工作,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培养人、塑造心灵、变革精神世界.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学会妥协更有利于他们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早日适应大学生活,从而构建-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教育应教会学生与人相处、与世界相处.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世界相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人文思想的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正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但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我的幸福理由,就是我是个生活在"tónɡhuà"里的老师。一、同化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职业能像老师那样,和一批人天天见面,天天相处,并走进彼此的心灵,相互影响着彼此。  相似文献   

15.
提到赏识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一味地夸奖、赏识。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赏识教育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是让父母孩子都学会跷起大拇指的教育;是化解孩子心结,让孩子心灵有个家的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用赏识的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做人中人的教育;是呼唤善良,启迪智慧的教育;是让人学会感恩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人,其重要维度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使人走出精神荒原,共享生命和谐之美;走进人的心灵世界,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契合教育的价值,以人格健全为理性回归.提倡关爱,倡导宽容,形成合力是生命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大家知道,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会让人感受到他人的真爱,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天伦之乐的美妙,还会增进同学之间、同志之间的理解与信任,焕发集体的生机、活力并增强其凝聚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与他人和谐相处呢?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要学会善待他人.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是倡导和谐教育的第一人,认为学生和先生是平等的,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心灵世界,第一次称呼年龄小的学生为"小朋友",把几千年的师道尊严抛弃到脑后,这不正是今天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提出的明确目标吗?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幼教工作者应学会换位思考,要用平视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去理解幼儿、了解幼儿,从而尊重幼儿。  相似文献   

19.
张莉 《华章》2011,(29)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核心原则.通过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确立民族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追求,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特质;并通过艺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敬畏之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平和的心态与人和谐相处,以超脱的境界实现内心世界的和谐;使学生在艺术的熏染之下,实现自身和谐的全面发展,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20.
冰心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人是社会中最美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最重要的内容,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是人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学习与人和谐相处总是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从未停步。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除了友好的交往,争执、吵闹甚至打架都是孩子学习和别人相处的方式,他们在碰撞中融合,我们应在他们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