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遵照心理,激发读趣 我会给一个“金钥匙”——猜读法,读题目时想象课文内容,轻声读通顺课文,印证猜中了什么.例文《珍珠乌》的教学: 生:我猜中了这篇课文写了乌的外形. 师:能读一读有关的语句吗? 生:它小,就能轻易的……蓬松的球儿.代表了作者对乌的喜爱. 生:我猜中了乌与人的“信赖”.(生读有关语句)(出示本句中“流泻”“境界”等生字新词,学生读.) 这种独辟蹊径,采用“你猜中了什么”的猜读法导课,着实令人眼睛一亮.这种方法与“你想知道什么”相比,更有其优越性一是富有挑战意味,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吸引力强;二是需要反复读,来自内心需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相似文献   

2.
猜读法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技法,许多名人都使用过.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介绍自己的治学之道:看书看了题目之后,往往不急着把内容看下去,而是先想一想、猜一猜作者会怎么写,再去阅读,将作者写的与自己想的猜的作以比较,书上写的好的吸收为己用,书上写的不如自己的即跳过去.这种猜读法无疑是高效率的,但对阅读者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的猜读法是指一种通过熟读精思、细心揣摩,从而达到融会贯通、透彻理解和掌握读物的内容和形式的阅读方法.语文新课标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猜读法"的术语,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猜读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是猜读法的发端即疑难字词的猜读.  相似文献   

3.
读聂国彦、陈钟梁同志的《猜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一文(见本刊去年第五期),颇受教益。“猜读法”强调培养统摄全篇,上下推断,善于质疑,敏于解疑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已知”部分去推测“未知”部分,从而理解篇义的学习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智能。这些原则精神,给我以很大启示。但细读“猜读法”举例,联  相似文献   

4.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猜想书的布局谋篇,然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和自己猜想的一样,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不一样,他就认真地读下去。华罗庚的这种读书方法叫“猜读法”。用猜读法读书,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力和想像力,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用“猜读法”读书,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1.看题目,猜内容。例如看到“爆竹和蜡烛”这个题目,就可以猜一猜:这篇文章可能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可能是爆竹和蜡烛在比本领的故事,然后读一读,检验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  相似文献   

5.
猜读法可以帮助你粗解文意;运用得当,还可以比较精确地解释字义和文意。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运用“猜读法”,有利于训练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而,作为一种辅助的读书法,猜读法还是值得探讨的。猜读法的“猜”,不是胡思乱想的瞎猜。它是根据古文遣词造句的规律,以及上下文意,运用已掌握的古文基础知识,进行推理,去理解未知部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猜读法的一般规律,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把古文中的单音词推演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多音词,然后择其能贯通文意者猜定。古汉语多单音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词,其双音词  相似文献   

6.
本刊去年第五期发表了《猜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聂国彦、陈仲梁)一文后,引起不小的反响,有人对它表示赞成,也有人质疑。现择其二稿摘编如下,以供读者进一步探索。湖南岳阳七中李真微在来稿中说:我是赞成“猜读法”的。这不是无根据地瞎猜,而是由已知到未知,经分析推理而得出结论,获得新知。猜读可以成为一法,它不仅能帮助读者读通文章而且有助于培  相似文献   

7.
教学地点:浙江省慈溪育才学校(课前学生熟悉文本,自由朗读课文)一、猜读,检测自读情况——你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师:读完一遍的同学请举手,没读完的同学不着急,慢慢读。(学生差不多都举起来手)既然大家都读完了,老师就要问问题了。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呢?老师的问题是:这篇自读课文,你读了以后,猜猜看肖老师会问你什么问题。生1:老师可能让我们回答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曹彬 《小学语文教学》2022,(Z2):115-117
<正>教学目标:1.初步习得用以“目”导读法、猜读法和跳读法阅读《西游记》。2.消解阅读《西游记》的畏难情绪,产生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西游记》知识知多少一、《西游记》知识挑战课前,老师准备了几个“《西游记》知识问答”,谁来挑战一下?  相似文献   

9.
我的声音     
还记得我吗?我就是你们挑选的第一批小记者中的胡倩啊!由于转学的关系,我和《读与写》失去了联系,今天我是带着很大的希望来写这封信的,因为我渴望再次拜读《读与写》,弥补以前的损失。我给贵刊寄来两篇文章,请编辑部的老师们多多指教。如果我的作品没有选中,也没关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教学《雨中》,在培养学生语感敏锐性方面,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该教师是这样揭示课题的:师:今天我们学习《雨中》(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想课文所写事情与什么有关?生:与雨有关。师: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该写清楚哪些问题?生:该写清楚什么时候下雨,雨下得怎样,在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师:我们读这篇课文该搞清楚哪些问题呢?生:要搞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下雨,雨下得怎样,事情与雨有什么关系。师:你看,读题时这么一想,不仅能对课文内容先猜一猜,而且能帮助我们初步明确学习目标。当然,这还不够,猜了以后,还要在阅读中进…  相似文献   

11.
编辑老师: 我是一名小学自然兼职教师,《小学自然教学》的忠实读者,“分数经”念得还可以。每当钻研《小学自然教学》之余,亦想把工作中的一些感受写出来,但提起笔来,又觉得太沉重了。写出来后,总觉得没有什么独到之处。读了柯江舟、刘晋斌老师的《我们的分数经》后,痛下决心,学习刊物上介绍的经验,自己也来试一试。  相似文献   

12.
读了贵刊2002年第9期第32页《两个问题的一家之言》,其中“时刻的读法”深表赞同,平时教学中我们也是这样做的,但对于“分数的写法要统一吗?”则不太赞成高老师的意见。诚然,按怎样的顺序写分数,并不会影响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先写分数线,然后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或像高老师所说的你爱怎样写就怎样写,并不会影响对知识的掌握,且高老师认为后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民主,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但我认为规定分数的写法并不是教师在教学中限制得太多,规定太死,也不会成为引起学生厌学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13.
实验班写字教学一得合肥市屯溪路小学胡冬梅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教材说明》指出:教学应以拼音读写为起点,以汉字读写为归宿,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可是由于部分老师对汉字、写字教学重视不够,对教材编排、教学要求把握不准,过于看重课文...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一篇课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六法入手:一、审题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指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之后,教师最好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分析介绍作者怎样构思这篇文章上,可先让学生猜猜作者会怎样写、写什么。由于在猜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能在学生探索和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读课题猜测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飞”,怎么写“夺”,结果怎样等等。推测猜想后,可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猜想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教师要特别重视和鼓励…  相似文献   

15.
我以前读书没人指导,遇见什么就读什么。拿历史书来说,开始只知道读一些野史、演义之类的书,后来才晓得这些书远不及《史记》、《资治通鉴》等名著、原著好,但已浪费不少光阴了。在古典文学方面,我一开始读了些不太好的选本,许多优秀作品如《水待传》、《红楼梦》等,反而没有读过。进入高中,老师介绍我看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梁启超的《国学人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视野开阔了,这时才知道选择一些“要著”来读。由此,我不禁想到达尔文。他小时候不愿读愚蠢的教会书籍,考试成绩还不如他妹妹。当他爱上大自然后,读的书也并不多…  相似文献   

16.
王文豪     
上周五,胡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写一篇周记。星期一,胡老师让同学们站起来读周记,有写拾金不昧的,有写师爱的,也有写母爱等内容的。胡老师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一单元,是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才能化难为易呢?我们经过教学实践,找到了用算盘这一教学工具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捷径。 1.把算盘作数位器教具、学具。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前,我们先教学了“算盘的认识”,接着再利用算盘教学  相似文献   

18.
《归类识字》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但对低年级儿童来讲,又显得枯燥无味。如何使枯燥无味的“归类识字”教学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呢?我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方面运用常见的“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我注重在“男女生对读”、“比较朗读”、“小老师带读”等方面加以尝试。   男女生对读法。在教学以反义词归类识字的课文时,我采用男女生对读法。把男女生分为两组,开展竞赛,进行对答式对读。如“新”对“旧”组字词,男生问“新对什么”,女生答“新对旧”。这种读法不仅促使学…  相似文献   

19.
师:(生齐读课题后)猜一猜作者下文会写什么. 生:写春天的雨点是什么样的. (生读课文,发现刚才猜的不对) 师:既然不是写春天的雨点,那是写什么呢? 生:写的是乌罕娜老师和学生达耐玛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1月21日上午,我听了来自台湾的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瑞华老师的专题讲座《穿越〈大鼠〉细思辨——听说读写的美好遇合》。在这个专题讲座中,张老师以她自己的文言文教学课《大鼠》为案例,向与会者谈到了台湾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与过程。张老师教学《大鼠》一课,共用四个课时,前三课时张老师主要解决读、译、文言现象归纳、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关键句等问题。第四课时,是在前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