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族声乐作为我国声乐艺术中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艺术情怀的艺术精髓,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及审美风貌与精神,而"韵味美"体现了独特的美学之风,在声乐演唱中备受各民族音乐学习者与研究者的喜爱,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文中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典型的民族声乐例子予以分析,分别从声乐艺术美学中的"字韵"、"声韵"及"情韵"等三方面阐述"韵味美"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艺术表现,深化民族声乐演唱中"韵味"美。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与"词缘情"这两个诗学命题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志"与"情"也被赋予了诸多意义,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其独特的人文情感的意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可谓既有"情"又有"志"。对于这种"情"与"志"的情感,曹雪芹将其升华。本文依据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与"志",来分析曹雪芹的情感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从散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每一篇散文的独特性,教学偏离了"这一篇"散文的"语言"与"人文"境界。散文教学应更近"语言"、更近"人物"、更近"散文"来关注散文的教学意味,回到课堂去发现"这一篇"语言的独特,发现"这一人"体验的独特,发现"这一篇"文体的独特,守护文本的独特,收获一片独特的意境,过上一段独特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4.
"简单语文"与"深度语文"并没有矛盾冲突,是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性质所作的独特解读,可视为语文教学的不同风格。因此。"简单"与"深度"应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本"与"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解读,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教学使用的文本既要让学生喜爱与珍惜,更要让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热情与灵感。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去阅读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中外"世界国"观点,以之比较姜逸樵"世界国"的独特之处,判定其理论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燕军 《考试周刊》2013,(15):166-167
课堂教学是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才能使课堂闪耀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才能在生命的对话中催出生动的精彩,通过教学中"统一"与"不统一"培养出思维独特、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庄子“物化”论与西方“移情”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立普斯为代表的西方"移情"说,与庄子"物化"说有相似点,但庄子的"物化"论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亲和友好,超越了西方"移情"说赖以存在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因而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一部分,其词汇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本身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对新野方言中"嘴舌"与"费嘴"作尽可能详尽的描写,在横的方面与普通话,纵的方面与古代汉语或近代汉语中的相关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努力探求上述方言词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都是"预期的"、"未完成的课程"。只有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它才成为"完成的课程"。当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每一个大学生都不仅仅有自己的学科与专业,更重要的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文化视界、科学与人文精神、个人修养等。  相似文献   

11.
"乡"与"市"和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和“城市”两种社区,作为化构成,客观存在并支配着中国现代学发展过程,有可能用以考察这一历史阶段学现代性的依据。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乡村小说的典型事实具体而微地显示了“乡”与“市”两种化价值倾向的起伏消长,从“市”对“乡”的超越至“乡”对“市”的包围,是中国现代学留给今天的一份重要启示录。  相似文献   

12.
以男女作家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为切入点,探讨男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他塑”的“疏离日常”与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自塑”的“亲近日常”这一明显的差异,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和体现的性别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3.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文学题材并非是简单地对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出分类,它本身就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而且某几类题材被命名、被反复阐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史范畴。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这两个现有文学史范畴并不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进行接受,而对它的生成与使用以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进行考察,力图从一个侧面获至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农民对其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大量农村中小学学生向城市"移民"。研究发现:"农村教育移民"社会适应状况良好,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移民"后班级的竞争程度、"农村教育移民"的家庭月收入、移入学校对待"农村教育移民"的态度等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7.
50年代随着革命政权由农村转向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城市转向。作品中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隐晦地记录了文学要跟随革命“进城”的时代变化在知识分子以及工农群众中的影响;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彰显了人物心理成长与人物追寻新的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男女主人公的性别设置表达了作者在“进城”之后,对于建立平衡和谐男女关系的未来国家的想象。因此,《我们夫妇之间》是着眼于实际问题——文学“进城”的反映,是最紧跟时代潮流,追随政策步伐的。细腻的情感表达,开创性的探索应该成就它的历史地位。对这一文本的重新认识,有待于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周礼》一书较为详各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乡遂制度,然而近代以来,学者对此多有非议。本文在爬梳整理传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地下出土资料,运用“二重证据法”,对这一问题作了探索,认为乡遂制一里25家是有据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三年多以来,在巩固农村舆论宣传阵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科技兴农,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为使“村村响”工程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认识,重视这一惠民工程的发展维护,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考核制度,创新广播内容与形式,以适应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以意逆志"既强调了读者的"意",又强调了作者的"志",同时用"逆"字概括了一个复杂过程.为了避免主观臆断,我们要"知人论世".孟子的主张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