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科技馆展品教育活动和STEM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科技馆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融合的意义和可能性——即STEM教育项目可用于“学展品,用展品”的教育活动中。反之,展品教育活动同样也可优化STEM教育项目,形成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科技馆的实际教育案例,提出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结合的项目设计思路,旨在将科技馆基于实物和实践的探究式学习与传统STEM教育活动形成互补,探索一种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模式,以期为提升科技馆教育活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中以“实践”取代“探究”的错误认识与“伪探究”问题,本文尝试从科学与工程实践和探究式学习、馆校结合STEM教育、科技馆资源之间的联系出发,对馆校结合STEM教育进行再认识,提出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的基本特征为“聚焦《课标》重点科学概念,以科技馆实物展品为教学资源,还原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工作环境,促使学生浸入故事情境,在‘问题’‘兴趣’双重动力的驱动下,开展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科技博物馆学习是最重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基于展品资源的STEM项目化课程是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与“博物馆学习”理念下教育转向的学习载体。本文从STEM教育课程模式、非正式学习特征、项目化学习、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设计等视角阐述了科技博物馆展品资源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原则,构建了包含七个核心要素的展品资源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对应用这一模式开发的温州科技馆课程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为科技博物馆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提供框架。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对于STEM教育和科技馆教育的理解有一些误区,使某些科技馆STEM教育项目“有其形而无其神”。通过文献研究、教育学分析和案例分析,本文提出:STEM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科技馆展示教育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模拟再现的科技实践,为观众营造探究式学习的情境,从而使观众获得直接经验”;实践、探究式学习、直接经验是二者的共同要素。本文由此提出:基于科技馆展品开展STEM教育具有天然优势,不仅可使二者互补相长;而且通过“形神兼备”的STEM教育,可使科技馆展示教育本应具有的功能得以充分实现,并成为提升展示教育效果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许多科技馆开展了STEM教育项目,也出现了偏离STEM教育理念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相关教育学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STEM教育是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并兼有项目实践与探究式学习双重特征的“基于项目的学习”(PBL),为保障STEM教育项目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法工具。在此基础上,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运用PBL进行了STEM项目教学设计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特征入手,分析了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共通之处,如跨学科整合模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和注重学习实施的过程等,并强调科技馆展示教育需具备“实践”“探究”“直接经验”三个要素。结合重庆科技馆“你‘浮’‘不浮’”课程,从内容的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的流程设计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科技馆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STEM教育成为引导全球教育改革的新风向标,为科技馆科普创新提供了新的探究视角。在对STEM教育与科技馆展品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小球旅程知多少”展品教育活动为例,探讨了在STEM教育理念下科技馆依托展品开展教育活动的意义、特点及其一般规律;提出要基于科学情境,结合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将传统的展品教育活动转化为体现STEM理念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STEM教育强调以核心概念为主线,实现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三者之间的紧密整合。这与科技馆“以互动体验和动态演示型展品为主要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进行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功能具有较多吻合之处。本文从STEM教育核心理念和特点入手,深入分析科技馆教育活动与STEM教育的融合之处,重点研究STEM课程的设计流程,着重分析“科学实践”主题的提取和选择、“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的梳理、基于实践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以及学习评价四个环节,并结合STEM课程案例“建设我的月球基地”对具体流程进行对应分析和解读,最后从以上四个重点环节对科技馆STEM教育活动的开发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STEM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共性、博物馆教育活动现状两方面论述了STEM教育理念应用于博物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未来航海家STEM系列课程”为例,剖析了博物馆STEM系列课程的设计开发路径,以“渡河的工具”子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将“跨学科”“探究”“实践”三大核心理念有机融入博物馆STEM课程设计中,并对课程实施的难点进行反思,为将STEM教育整合融入我国博物馆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某些科技博物馆的展品教育活动存在说教灌输多、体验探究少和缺乏深层次科学内涵的普遍问题。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恰恰针对上述问题,而STEM教育则是承载当代科学教育理念与三个维度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将其引入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十分必要,并以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的“铁路背后的科学”展教活动为例,研究STEM理念对于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技馆展览学习单是引导观众参观和自我学习的资料,运用在馆校结合中,是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参观和学习的有效工具。馆校结合中适用的学习单既要有科技馆的特点,又要满足学校的需求,因此,基于展品引导探究并对接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馆校结合学习单的显著特征。本文从科技馆教育的特点出发,论述了馆校结合中,开发基于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探究式学习单的必要性,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这类学习单的特征。同时,在学习单的设计上,本文着重介绍了“分解展品,逐步引导”“还原故事,探索重现”“知识升级,层层递进”三种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当前科技馆展品创新面临着诸多困难,“馆企合作创新展品”是有效解决途径之一。但在实践中,“馆企合作创新展品”遭遇到“四大瓶颈”——展览研发与招标制度,科技馆展品研发力量,展品设计思路,馆企合作机制。合肥科技馆与合肥磐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研究与实践表明:克服前两个瓶颈是实施“馆企合作创新展品”的前提,后两个瓶颈则是“馆企合作创新展品”过程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馆校结合是正规科学教育与非正规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体现,能够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和提升。现阶段,科学教育领域对“科学探究”与“科学实践”的理解和认识出现偏差,本文对二者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科学实践”实为“基于科学探究的实践”,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博物馆教育资源及其教育特征——基于科学探究的实践,从展览项目、展教项目、展品项目和研修项目等四个方面论述馆校结合项目的开发与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科技博物馆自身资源为依托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备受关注,其中以STEM教育为主题的馆校结合活动与日俱增,但其活动质量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状态。笔者认为馆校结合的STEM主题活动在设计和实施上都需要符合当前科学教育领域中提倡的围绕“大概念”开展教学的教育理念。本文讨论了如何对STEM主题活动中的“大概念”进行解析,活动教学设计中的“大概念”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将科技博物馆资源融入活动设计中三个核心问题,并以山东科技馆馆校结合STEM主题活动的设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STEM教育是目前各国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进行STEM教育的主要载体为非正规教育。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属性等方面都具有比传统教育更适合开展STEM教育的优势。本文从STEM学科三个维度“实践(Practices)”“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及“学科核心概念(Core Ideas)”的视角出发,融合了“基于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方法的逆向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法”及“5E教学模式”等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提出了适合科技馆STEM教育的“基于全方位整合展品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科技馆遍地开花的STEM课程教育,很多属于引进性的案例,围绕自身场馆展品、展项自主开发的项目较少。事实上,科技馆的大部分展品、展项是跨学科的成果,具有趣味性,蕴含着丰富的工程、艺术的内容,通过实际体验、操作,可以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群体协同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进行群体性知识建构。在我国,防灾减灾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相当薄弱。案例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基于STEM教育理念,利用上海科技馆地壳探秘展厅中的地震、火山爆发体验;地动仪等展品,开展具有本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前,许多基于科技馆展教资源的“馆校结合”项目仅关注了对接《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其中的教育理念与课程目标。在结合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分析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馆校结合”科学教育项目的教育目标应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想事情、做事情”,同时这也是“馆校结合”科学教育项目的设计思路。根据这一目标和思路设计的“小小赛车会”项目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教案选自厦门科技馆“HPS(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下的教育活动——吾爱吾师工作坊”教育项目。该项目依托厦门科技馆常设展厅中的古代建筑及榫卯类展品,结合小学《科学课标》中关于“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仪器模型”的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开发,重点讲述“榫卯的结构与功能、榫卯结构在古建筑中的应用”等科学内容。本教案将“基于展品的项目制学习”作为基本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教学法和项目制学习,结合科技馆展品融入地方特色,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应用常常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合肥市科技馆“玩具总动员”教育项目对接小学科学课标中的“技术与工程”领域,以学生感兴趣、同时也给予其陪伴的玩具作为切入点。本教案将“基于展品的问题、项目双驱动式学习”作为主要教学模式,结合科技馆展品以及教育活动资源,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和科学实践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工程技术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工程与技术的创新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科技馆为什么要开展“馆校结合”?要开展什么样的“馆校结合”?怎样开发实施“馆校结合”项目?本文以绍兴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实践为例,介绍了该馆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促进教展有机融合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探讨了科学规划教学实践项目,与当地教育部门联合建设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实践基地,打造“科学梦工场”这一馆校结合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