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静  李继宏 《教育探索》2021,(11):82-84
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阻隔代际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从内因看,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足,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从外因看,教师待遇低,工作强度大;专业发展起点低,教师老龄化现象凸显;办学经费不足,教师缺少专业培训与交流;管理松散,教师缺少工作支持.促进乡村小规模教师专业发展,要树立专业发展理念,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自主发展能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关注教师情感需要,增强教师归属感.  相似文献   

2.
乡村小规模学校创新发展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重重制度障碍:大一统的学校管理政策、以县统筹的经费管理政策等强制性制度限制;与正常规模学校相同办学思路的规约;自我边缘化定位等。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创新发展,需要政策供给上由统一化转向差异化,以政策引导与支持学校特色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属性优势和发展特色,重塑自我价值;教育管理部门给予学校知识扶贫,帮助乡村小规模学校突破知识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教育要先行。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稳定,而且关系到乡村教育能否实现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表明,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婚姻、学历、教龄、职称、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感,需要减轻乡村女性教师的工作压力;给予乡村未婚教师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才能;多渠道开展乡村教师培训;采取适合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的办法;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增强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教育良好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农村教育是国家治理理念与目标的重要传导途径,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面向乡村“善治”目标,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应面向乡村社会致力于优化人心、生产秩序和生成能力。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悬浮”状态,如机构上移、“农教互离”以及教师角色变化,严重限制了其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因此,农村教育应选择“教治”融合、“校地”融合、“教产”融合与“四教”融合的路径,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生态,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系农民、教育农民的方式,冬学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和乡村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提升了农民素质,强化了乡村治理和国家与民族认同,并在功能定位、动员方法以及教育形式上形成了一些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借鉴冬学历史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充分发展高水平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凝聚思想,激发乡村治理主体性;以教育增强农民行动能力,提升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同时贴近农民生活实际,改进教育实效,从而实现以农民教育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6.
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乡村学校自2001年开始实行以撤并为主的布局调整,二十多年来乡村教育资源得到较好整合,规模效应得到一定提高,但乡村学生、乡村家长、乡村社会等利益相关方也面临发展的不利处境。在乡村振兴、三孩生育政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乡村学校存续之声愈来愈强。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具有减少就学风险、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学校新样态、满足人口结构调整等多重价值意蕴,乡村学校布局调整这一社会行动在新时代还需要再思考。借助“AGIL”模型构建乡村学校布局调整框架:在适应方面,充分考虑各方需求;在目标方面,兼顾办学公平与质量;在整合方面,立足乡村“因校施策”;在模式维持方面,赋能乡村学校自主发展,实现乡村学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对于保障乡村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尤其是对于乡村社会处境不利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面对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治理策略,但是无论外源性策略还是内生发展策略都没有给予处于管理关键层级的中心校(学区)足够的重视,为此应高度重视中心校(学区),建立小规模学校发展中心校(学区)责任制度,实现学区内资源共享,推进教学与教研管理变革,加强社区与学校的联系,将自然和人文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从内部变革入手激活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中,为更有效地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彰显乡村治理体系的制度效用,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在进一步明确乡村治理体系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三治结合”的统一领导机制、学习教育宣传机制、主辅共治机制和协商协调机制等建设,积极增强乡村治理主体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性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价值,然后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困境,最后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办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最基本场所,但是由于其规模小、设施少、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水平并不理想。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小规模学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对乡村振兴中,农村小规模学校该如何谋求自身发展之路进行了简单的思考,并从创新农村小规模学校内部发展机制与加大外部力量支持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好时机,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长期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是乡村教育的重要支撑,也是承接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确保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长足发展是奠定乡村教育“基石”、保障偏远地区孩子受教育的关键,能够有效地通过教育阻止代际贫困的传递。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不断增多,也暴露出诸多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校长领导力匮乏、师资队伍建设受限、政府公用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文化建设匮乏、受城市化办学导向误导严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在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促进小规模学校的长效发展: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撑——资源配置;高校的人才输入——对口帮扶;乡村社区资源支持——协同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在突破——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乡村学校诊断对于助推乡村学校改进、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乡村学校诊断应坚持关注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乡村学校的内部活力与发展需要、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的良性互动等基本理念及价值取向;将学生发展质量、教师生存状态、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组织变革、教育资源拓展与利用等作为重要着力点;同时,采取多主体全面参与、规范诊断程序和改进诊断方法等基本策略,增强乡村学校诊断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专业资本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与专业素养的重要研究视角,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陷专业发展受限、社会关系网络断联、职业话语权消解等专业资本的流失困境。重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资本,持续推动专业资本的有效增值,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与满意度,实现边远、偏僻、贫穷地区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乡村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基于乡村场域的“小而美”的价值优势,地方政府应联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拓宽人力资本提升途径;重构教育生态场域,保障社会资本长效积聚;实施教师“在地化”培养,助力决策资本稳健成长。  相似文献   

14.
小规模学校是农村教育的重要支撑,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内生发展能力不足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举步维艰的症结所在,具体表现为学校内发动能不足、主体意识缺位和独立身份缺失。当下,尤其需要通过强化认同、唤醒"局内人"的自觉自为意识,创新体制、赋能学校内生发展,根植乡土、推动学校多元特色发展等措施,培育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生发展能力,促进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乡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重大,乡村学校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本文以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阐释了乡村振兴和乡村学校教育的互动逻辑关系。乡村学校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对乡村振兴起巨大的助推作用,而乡村振兴则为乡村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支持。审视当前影响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三大主体——课堂、教师、学生,未来应该落实乡村学校教育实现“小班化”“数字化”“乡土化”“个性化”的变革,构建“理想信念、角色认同、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服务体系,抓住优质乡村学生生源、增强乡村学生学习动机和能力这几个突破方向。以乡村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构建乡村社会发展共同体,实现乡村学校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6.
沈茜 《人民教育》2022,(2):46-49
<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浙江省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将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和持久的动力。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乡村教育底部攻坚、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浙江省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经之路。要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研体系和教研工作的支撑作用。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简称“省教研室”)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乡村教研实践,致力于打通乡村小规模学校(本研究将其界定为乡村地区办学规模在200人以下的学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7.
推进乡村学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学校治理在技术、制度、组织、决策上面临新的机遇,具体表现为从“技术治理”到“治理技术”、从权威式管理转向公正性治理、从科层制结构转向扁平化网络结构、从经验式决策转向证据驱动式决策。然而,乡村学校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如数据导向下乡村教育的育人价值迷失、乡村学校治理的“数字秩序”亟待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组织保障缺位、智能化决策责任与问责主体难以判定等。因此,应通过增强数字化决策过程透明度,厘清治理主体的责任边界与行动框架;以育人价值引领技术整合,保障技术赋能学校治理的方向与流程;聚焦数字化转型愿景规划与调整,助推乡村学校精准自治与特色发展;破除数字化认知障碍与数据壁垒,提升学校组织数字化治理能力等策略提升乡村学校治理。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及其结合、融合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追求目标。农村城镇化引起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增减和质量变化成为乡村教育振兴及其结合、融合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晴雨表”。办好乡村学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决策和举措为遵循,全面深入认识不同时段的具体目标、客观事实、方式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和规律,有效解决办好乡村学校发展的矛盾与困难,努力补齐乡村学校发展短板,促进乡村学校浴火重生、乡村教育振兴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创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从乡村入手,通过活的乡村教育来改造乡村社会,促进乡民生活的现代化:既有政治上的乡村自治生活训练以执民权,又有经济上的合作社训练以创造富的社会,同时更有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组织进行人的现代化改造。这一现代化方案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所以其乡村教育思想就是通过乡村教育的改造来实现乡村社会包括政治、经济以及人自身的全方位的改造,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改造,最终建成一个现代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就是办好乡村教育,而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关联。采用混合研究法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发现:长期以来,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是外援模式,凸显"离农"特质,存在宏微观政策环境断层、发展内容与教师身份脱离、发展模式单一有效性不足、发展成效与预期相差甚远等困境。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应走"适农"内生发展道路,这是教育现代化、教师内涵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共同诉求,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内生专业发展模式需要从疏通宏观政策的落地渠道、构建特色专业发展内容体系、建立按需施教且灵活弹性的培训模式、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