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20世纪颇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翻译家,贺麟不仅在翻译理论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在翻译实践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贺麟关于可译性、译名翻译的研究包融传统译论,而他关于重译、深度翻译的研究又关照现代译论。重新发现并认识贺麟翻译思想对中国译论译史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译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现代译学应以传统译论为基础,立足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起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3.
严复的译论折射着社会历史文化之光彩,积淀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融会贯通了中国古代文论、译论及文艺美学观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久远的影响,同时,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发展我国现当代译论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翻译界逐渐将目光从西方译论转向中国传统译论.和合翻译观作为中国传统译论之一,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正在吸引更多学者的关注.基于和合翻译观,对摩诘代表作《过香积寺》的中外英译文本进行横向与纵向维度的对比分析.和合翻译观既对诗歌翻译研究有着强大的阐释力,也对实际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学主义是知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国译论的构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行为自然也难逃其影响。对西方译论的盲目崇拜和对古代译论的追捧是汉学主义在中国译论构建中的主要体现。这两种行为一时间给中国译论的构建带来了虚假的繁荣,但是从长远而言,这种繁荣无法持续,并将彻底消解中国译论。因此,在中国译论构建中解构汉学主义势在必行。基于翻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中国译论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译学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译论的影响下开启的,因此,在中国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中西译论比较或中西比较译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国内译学界对中西译论的研究很重视,出了很多成果,但整体上讲,微观研究多于宏观研究,个案研究多于概述性研究,框架或论纲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根据国内中西译论比较研究的实际情况,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对中西比较译学的框架进行了尝试性架构,提出了一个中西比较译学论纲,以期为中国当代中西译论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论纲,并服务于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界定,从哲学—美学的视角概括出传统译论的基本特征。基于其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作者从两方面提出了传统译论的批评标准体系:一、根据文本类型和功能进行调整;二、多维度、综合性、描写与阐释相结合。最后提出无论对传统译论还是现代译论的批评,其主要功能不是提供"唯一正确"的方案,而是对译文做出科学的客观分析,使翻译理论的研究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我国传统译论的产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使我国传统译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现代翻译学,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在全球性跨文化交流中同其他文化多元互补.  相似文献   

10.
张丽 《考试周刊》2012,(82):18-19
在中国翻译史上,传统翻译理论对长迭千余年的翻译实践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本文通过何谓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现代价值的提出、内涵及创新这四个角度阐述了传统译论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的化境说建立在中国传统译论基础之上,同时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滋养。他对中国传统译论及其美学思想进行扬弃,创造性地提出了化境理论.将传统翻译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钱钟书对传统译论及其美学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对现代中国译论的走向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曾艳 《华章》2011,(32)
人文思想和认识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要特点.现代翻译研究要继承传统译论的优势,也就是它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资源.通过现代诠释将传统译论中有价值的思想和认识融入现代理论的构建中,创造出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相协调的现代译论.  相似文献   

13.
彭萍 《文教资料》2011,(17):27-29
截止到20世纪初,中国传统译论中对伦理问题的关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善"、"信"论,"道义"论(即译者的使命感),"救国"、"益群"论,"教化"、"功利"论。这些对伦理的关注与中国传统思想密不可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伦理关注及其思想渊源,可以窥探中国传统思想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陈大亮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对传统译论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境界论”为核心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学院派的翻译理论研究专家,他一直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通过梳理中国译论核心概念的演变,找出其发展脉络,努力建构中国译论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他以翻译境界三部曲参与构建国际话语中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可谓恰逢其时。在书面访谈中,陈教授表达了为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权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和信心。他还希望有志于翻译事业的年轻人重视学术之道与研究方法,学与术并进,知与行合一。  相似文献   

15.
论鲁迅翻译理论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对翻译问题所做的一系列精湛论述及提出的独到见解,不仅拓宽了现代译论研究的范围与视野,而且与以往译论相比对翻译理论研究又翻译实践更具实际指导意义,在中国译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探讨由来已久,但多拘泥于方法论而很少对其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和分析。因而科学界定中国传统译论、分析其形态缺憾并探索其现代转换的路径对建立中国翻译理论的学科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译论是现代译论转化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构建我国现代译论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译论进行一次有益的评述,进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译论建设服务。本文针对我国传统译论中一些固有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这些特点与西方译论进行对比,试图分析各中原因,以期实现对传统译论的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18.
高雷 《英语辅导》2008,(1):99-102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整体效果,长于概括,表述高度凝练、寓意朦胧,不讲求微观关照和定量分析。这恰和中国传统画论中的"气韵生动"、"谨毛失貌"、"雪里芭蕉"等创作原理十分相似。本文通过画论与译论的对比研究,从一个侧面来解读中国传统译论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9.
美学与我国翻译理论有深厚渊源,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重要的立论依据。本文通过探析中国译论的美学渊源和美学特征,认为译界应当更重视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美学意识是我国翻译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曾俊敏 《考试周刊》2010,(32):36-38
"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著名翻译思想,但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译界常将其归入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忽略了该理论中具有的非传统性特质。实际上钱氏的化境说内涵十分丰富,其异于中国传统译论而与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翻译思潮会通之处所在多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不仅可厘清钱氏译论的真实内涵,重现其显著的非传统性特质,且能为未来中西译论的会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