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论文在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多样化的科技创新平台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加强高水平实验室、学科交叉、大学科技园、中外联合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学研结合、军校结合为载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校尚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与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应深化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为此,要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扩大高校对外开放,增加科技创新投资.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河北省高校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与分配结构不合理并存;科技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在前沿性领域与国际合作的水平相对较低;科技成果绝对数量增加但层次水平相对较低;科技成果转让途径少,技术转让困难等.为此,河北省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大科技投入,解决科技创新瓶颈问题;重视高校基础研究,实现河北省高校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积极推动河北省高校与国内研究型大学和国外著名高校的科技合作,提升河北省高校科技成果的层次水平;加强河北省高校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河北省高校科技园区等.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要求,是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科研管理体制、科技平台等提供正确的导向和强大的发展动力。大连交通大学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铁路跨越式发展为契机,产学研结合,不断促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科研组织制度,开拓和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和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尝试从促进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能力、营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环境等方面,对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一些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沈阳工业大学通过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搭建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体制机制等,走出了一条快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苏州国际科技园5家软件企业的调查访谈,从企业视角探讨了中小创新成长型企业在与高校合作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转移中的合作经历、模式,以及企业对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评价和需求.提出了高校与中小科技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产学研联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面临严峻挑战。走产学研联盟之路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合作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章分析了产学研联合的模式,并提出了产学研联盟合作创新的概念模型。结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产学研联合科技创新的实践,总结了产学研联盟合作创新的成果和今后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内生增长理论与高校产学研结合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湧 《江苏高教》2007,(2):134-136
本文阐述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以及主要模式,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通过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高校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有关对策与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方工科高校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探讨与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推进产学研结合,应把握创新、经济动力以及运行机理,实行信息化集群组织形式,在校企、校院(所)、政校以及校内科技产业等方面,全方位构建产学研结合实践平台,完善政府、企业、高校的政策机制,提高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社会服务水平,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兴校之路。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industry S&T missioners,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innovation alliances,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regional model bases, and other provincial-level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that Guangdong Province has formed through its practical effor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a large batch of practical talent in universities, forging the teacher corps combin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kills, perfecting th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raising standards for discipline building,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universities to serve society, improving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other areas. Practice has proven that the beneficial interaction of the dynamic triple helix formed by universities, industry, and governments can promote innovation in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s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ls at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tate of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llaboration in China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ult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lliances, from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s of 100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 and 100 enterprises across the country,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we conducted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impact of success factors and government support on the results of cooperation; we found that the format of an alliance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onal effect on the results of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but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 have not given this sufficient attention. Among the success factors for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enterprises give equal weight to the factors of “ability” and “mechanisms,” while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 emphasize “ability.” The government must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for enterprises and guiding support for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创新的源泉与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之地,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科研不断取得进步并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依然很低,这严重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为此,通过对制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剖析后,提出了改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分析和评价既有利于地方高校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改进高校科研工作管理,又可以为宏观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安徽省地方高校为样本。通过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10年地方高校四个维度的创新能力和总体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并建议安徽地方高校在注重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重点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产出效率和知识市场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产出的重要基地,其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6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最大,主要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有所下降,逐渐趋于σ收敛;全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建议从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缩小科技创新效率地域差异、提升科研项目质量、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6.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完成一轮重要的大学合并之后,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的组织、功能,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科研平台的意义与管理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是整合科技资源,使科技成果能够进行有效地配置和融合,优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和调控科技活动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适应国际国内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实现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对接。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给出了完善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建议,对高校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全面实现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本科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基于林业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阐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价值,并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制度建设、氛围营造、平台打造等三方面,完善林业类高校本科生创新活动机制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积极开展科学仪器研制工作是高校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从我国开展科技创新工程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科学仪器创新工作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并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分析了高校开展仪器创新的不同阶段。最后,以北京大学为例,介绍了高校开展相关工作的具体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课外导师制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中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课外导师制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关于课外导师制在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运行中的具体做法。结合课外导师制的特点,在开展课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提出了"三结合"办法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对其他学校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