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对网格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了分类,进而提出了教育信息资源的组织模式和策略。网格的出现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资源获取、分布、传输和有效利用方面的变化,而且将会使我们的研究方式、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得到彻底改观。目前我国已着手研究开发网格,并已在此领域开启了五个网格项目,而由教育部负责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就是其中之一。今后,随着万维网(WorldWideWeb)逐步升级为网格(GreatGlobalGrid),网格会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这样势必会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教育不断推行信息化的今天,充分利用网格技术在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方面…  相似文献   

2.
加快完善师资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内涵也在同步地延伸和扩展,自概念提出至今,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就不统一。从最初简单地认为信息化仅仅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到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对传统领域(包括产业、管理、组织等)的改造,其内涵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嬗变。在西方,极少使用“信息化”的提法,他们通常使用ITE(IT in Education),指的是“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笔者认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包涵着更广泛的内涵,需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它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数字资源构建社会化数字学习环境,继而引发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与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创新以及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扩散。  相似文献   

3.
社区原理是解决网格开放、无序问题的一种方法。基于社区的EVP模型,将网格资源空间分为有效资源层(E)、虚拟资源层(V)和物理资源层(P),有效地解决了资源的表示、组织、使用等网格资源空间问题。社区的全生命周期是社区从创建到删除的过程。本文结合中科院计算所织女星信息网格计划的具体工作,研究了信息网格中社区的模型及实现。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充分利用CERNET和高等学校的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指出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对全面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优化教育信息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伍昭嫦 《教育探索》2003,(10):43-45
目前,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集中表现在教育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教师信息技能培训等方面。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重视,政策引导;重视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视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企业应积极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教育信息化工程。  相似文献   

6.
时代的变革呼唤着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全球信息一体化格局的形成,IT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加强,教育方式也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在教育模式、组织方式等方面各种新现象层出不穷,如,移动学习、开放教育、网络公开课程等,甚至于2010年比尔·盖茨说:“5年内最好的大学是在互联网上!”毋庸置疑。网络多媒体通讯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标志,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已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迅猛地展开。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环境,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应在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管理和教师的信息素质等信息环境的诸多方面,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教育信息资源界定 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类选取、组织、有序化了的,适合学习者有效发展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由于各类教育资源存在于浩如烟海的书籍文献中,查找使用非常困难,因此,对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之更便于查找使用,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基本内容。目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而教育资源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中,由于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Intemet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料来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不同存储方式和传递方式的教育信息资源,从建设理念、经济效益、管理效能及应用效益四个方面对动态教育信息资源和光盘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动态教育信息资源更加适应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全面、深入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过程、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资源。三个基本要素中,信息技术是基础,没有信息技术就无法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没有教育信息资源,就没有教育信息化过程。下面以美国和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比较入手,找出差距,提出对策,以促进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主要包括信息设施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因为没有必需的设施是不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而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只有设施没有资源,设施也不会发挥作用。有人把设施比作“高速公路”。那么,资源就是“车和货”。没有车和货,高速公路也就失去了作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为目的则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一、西部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l、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首位。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是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西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长期徘徊在初级水平,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尚未数字化,教育信息加工基本处于手工层次,与西部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战略既不协调也不相称。  相似文献   

13.
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信息资源环境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作为重点院校。燕山大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注重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拓宽信息畅通渠道,在本校的电子校务、教学科研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还通过建设部级科技查新站及CALLS河北省文献服务中心。面向本地区高校和社会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为本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公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公开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二者虽然在信息的范围、关注的焦点、产生的背景和追求的目标等方面都有差异,但仍然存在相辅相承的关系,即教育信息公开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基本前提,而教育信息化则是教育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文章最后指出,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信息未得到充分公开。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本文从甘肃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甘肃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与步骤,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的信息服务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人们只需借助网络上任一终端就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在全球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刘军 《继续教育》2001,15(5):64-64
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并迅速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受到多方关注。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无校园围墙的、开放式的新型教育模式迅速出现并必将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标准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冲击,这就是网络教学。 网络校园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其实并不庞大,它包括一个拥有人、空间以及工具、设备等教学资源在内的校园环境,它可以让我们通过多媒体、电子议事板甚至E-mail和WEB服务等方式发送教育方面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对加强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其中高等教育信息内容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人力资源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人类社会悄然步入信息社会,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教育的信息化也步入快速发展期,学校的硬件投入已不再是阻碍教育信息化的绊脚石,相反,适合的教育信息资源的缺乏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受到高度关注,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思考,意在探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高速公路上不可缺少的元素。从我国高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