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交来的24篇书评作业看,有将近一半的作者已具备了较为熟娴的撰写书评文章的能力,并且写出了较好的书评作品。当然,也有少数参加培训的学员,虽然也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和一定的写作能力,但还不能掌握书评的写作形式及其内容特点,写出的作品,缺乏书评味(或者说,所写的不是书评)。如上两种现象说明,撰写书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2):103-103
<正>2013年,"馆员书评"征集活动第一季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员来稿三百二十余篇,推荐了《巨流河》等三百余部图书,活动得到了广大图书馆员的关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发现了一批优秀馆员和优秀作品,对图书馆图书推荐、导读与阅读推广工作产生了有益影响,对于培养学习型馆员起到了发掘作用,将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发展,从而为书香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为了继续推进"馆员书评"征集活动,2014年继续推出"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书"馆员书评征集活动第二季。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系列教材之一《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为语境中心,叙述了"馆员书评"与"在馆书评人"的缘起,阐述了"在馆书评人"是"学习型图书馆"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认为在全民阅读立法促进时代,有着领读者作用的"馆员书评",是深化校园阅读推广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4.
首先,文章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学生馆员撰写书评的工作,认为其具有推广图书阅读、增加图书阅读价值、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等三方面的意义。其次,文章以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该项工作为例进行探索与实践,认为此类书评具有广泛的学科内容、共同的文化心理、自由的表现形式、真实的阅读情感。最后,文章还对书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学术图书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资源,由于其书评要求高、难度大,由读者撰写的学术图书书评数量少且缺乏足够的推荐理由和对图书馆有价值的内容评价,较难为其他读者提供信息向导。以重庆大学图书馆自建书评中心的学术图书书评为代表,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书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与"豆瓣书评"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针对学术图书的"结构化书评",并讨论了其组成的必要构件和结构化方式,以期在降低读者撰写学术图书书评难度的同时,提高这类书评信息导向的效率,促进图书馆更好地挖掘和推广馆藏中有价值的学术图书。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馆员书评工作,如何宣传与推荐图书,书评在促进阅读推广工作中的作用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推荐书目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核心业务.通过调研“985”高校图书馆推荐书目现状,提出构建三大主题基础书目、重视推荐语的撰写和馆员书评队伍的建设、注重电子图书和网络免费资源的推广、采用新颖的推荐书目模式、各专业学会/机构牵头开展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南市区图书馆业余书评组光荣地被评为1983年度的市“优秀读书小组”。1984年,他们又取得了新的成绩,达到了新的高度。一年来,他们共评论了十九部作品,撰写了四十九篇评论稿,其中有八篇分别登在《书讯报》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印的《文艺新书报》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校园原创书评数据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应挖掘“书评”训练人思维、写作能力的功能,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应参与高校教育核心体系,开发高校自身人才资源,以多种方式发动师生、馆员积极撰写各类书评,建设“校园原创书评数据库”,实现图书馆、师生、学校教育共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书评具有导读的作用。积累大量读者书评,构建书评数据库,为读者阅读提供参考,从而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 [方法/过程] 以馆藏图书为基础,通过更改借阅流程、虚拟书友会、积分制、评选优秀读者等一系列措施,鼓励读者撰写书评,分享读书心得。[结果/结论]"以书评促阅读"是重庆大学图书馆LIB2.0"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理念的进一步延伸,是图书馆从简单的文献服务转向读者广泛参与的阅读推广新实践。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书评写作的方法与范畴,图书评论的接受心理实际上是“文化——心理”的扇形展开,即书评写作的理论思维跨度。这种跨度,就是以宏观的文化背景到微观的心理过程。这意味着一种整体论的方法,也是认识论的根据。为了避免书评文章的浅尝辄止,只有把审美判断的“焦距”对准,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所评作品的意蕴与价值。所以,真正对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作出判断,有必要将审美眼光扩展到接受心理的范畴。书评写作,是一种接受的认识活动,说到底是一种认知心理活动,它必须具备知觉、理解、想象、情感、动机、兴趣等心理要素,才能实现评论者对所评作品的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阅读调查报告资料一再告诉我们,亲朋好友推荐与媒体书评,是影响读者买书或读书的重要因素。过去,书评大多由新闻媒体提供。严格的媒体书评,是由媒体从一批当月新书中挑出认为值得撰写书评的作品,一方面去信向出版社索取稿件,一方面从自己的作者名单中挑出合适人选撰写书评。不会让书评作者和出版社有所接触,以保持客观中立。不过,随着新闻媒体的书评版面式微,影响力下降,还有出版品数量激增,网络媒介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  相似文献   

13.
近年经常见到一些热情青年写作的书评原稿,有时不免有些看法,几次触发我想谈谈对于书评写作的一些意见。不过,确实也感到犹豫。记得鲁迅对文章作法一类有过评论。我确实也不认为写作指导一类的文章对读者会有多大用处。要学会写出好文章而去读文章作法,确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的作家,有谁是学了文章作法这类作品才写出好作品的?!我想,谈论书评写作的文章对于写作书评,恐怕也是同样的道理。然而鼓起我勇气想写的原因,是感到我们很需要大力提倡开展书评工作。如果把自己的一点认识写出来,即使肤浅,而能对推动书评工作有点用处,那就大为满足了。是为前记。  相似文献   

14.
花香 《图书馆界》2014,(6):91-94
公共图书馆通过书评达到推广中文图书阅读量的做法已经小有成就,但通过书评促进外文图书利用率的工作仍做得不够。外文图书有其特殊性,建立图书馆馆员外文书评系统对推广外文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书评的定义、类型、功用、意义入手,论述了图书馆馆员书评工作对于读者阅读的重要参考作用,以及图书馆读者书评工作的活动形式、内容等,并就如何立足书评工作开展阅读推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到了某先生的一篇书评《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读〈中国文化集粹丛书〉》,文中说:作者“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中国文化集粹丛书》后,“心潮激荡,浮想联翩”,欣然命笔。书评写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很有几分鼓动性。在这篇书评的感召下,我找来了这套15篇、19册的中型丛书,也“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一遍。掩卷之余,确感获益良多,这套丛书,一如文作者所言,“内容丰富,浅而不俗,深而不艰,是一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图书”。 然而,在捧读此套书过程中,却没有通常阅读到一本好书时那种由衷的畅然之快,反而不时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套丛书的《明耻篇》和《薪传篇》二书的作者正是文作者某先生。读着书,对照着书评,我们不禁要对这位先生的写书评的意图产生疑问:这篇文章,到底是书评还是广告?写作此文的本意是推荐还是推销? 我们知道,书评,尤其是推荐性书评,担负着介绍图书主旨,客观的评论图书的优劣,以指导读者阅读,进而起到引导大众阅读倾向的重任。这就牵涉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书评作者的身份。按说,这似乎不应成其为问题,书评作者自然应该是此书的读者,而不是此书的作者。不论是专门的书评作者还是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17.
吴平  徐振云 《出版广角》2014,(13):12-15
正现在书评的商业性逐渐增强,书评的批判性越来越弱。一部分书评或为书籍做广告,或为出版社做宣传。对书籍之不足轻描淡写或一笔带过,甚至过分夸大好的一面,对书的缺陷视而不见,不仅易误导读者,还让读书人失去了对它的信赖感。2013年,上海国际文学周"书评时代"主题论坛邀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作家、书评家,就书评的作用、书评的写作、信息时代与书评的未来等内容进行了讨论。与会者剖析了当代书评的现状,指出其"无原则吹捧"与"一边倒"制约了书评的发展,导致书评可信度不高。这种对书  相似文献   

18.
(三) 有同志问:书评写作的文体是什么?应该用怎样的文体来写作书评?我不知道教科书上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书评内容决定书评形式,我以为有论文式的书评,有杂感漫谈式的书评,也有夹叙夹议的散文式的书评,还有用通信式的文体写作的书评等等,恐怕书评写作不存在固定的某种文体。为大家普遍采用的有四种基本形式;一是介绍式的,二是评论式的,三是介绍与评论兼而有之,即评介式的,四是按类叙述或评成套书(包括丛书),即综合式的。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介绍式的书评,是最为常见的。列宁的著名论文《卡尔·马克思》后面附了一篇很详细的参考书目评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的著作,列宁力求尽可能全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阅读调查报告资料一再告诉我们,亲朋好友推荐与媒体书评,是影响读者买书或读书的重要因素. 过去,书评大多由新闻媒体提供.严格的媒体书评,是由媒体从一批当月新书中挑出认为值得撰写书评的作品,一方面去信向出版社索取稿件,一方面从自己的作者名单中挑出合适人选撰写书评.不会让书评作者和出版社有所接触,以保持客观中立. 不过,随着新闻媒体的书评版面式微,影响力下降,还有出版品数量激增,网络媒介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意义的书评数量逐年减少,新型态的书评不断增加.虽然畅销作家史宾赛·强森认为,书评对书籍销售的影响是零,但对大多数出版人和作家来说,还是非常相信书评与口碑推荐,所以愿意冒着被骂翻的风险,找一堆名人在书腰上挂名推荐,部分重点书的推荐序更是厚达数十页.  相似文献   

20.
从1983年以来,我馆开展业余书评,评论和辅导文、史、哲各类图书七、八十种(册),撰写书评、演讲稿等文章160多篇,举行了各种辅导报告、读书座谈,讨论会三十多次,培养了二百余名书评员,出版了26期《南图通迅》。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开展阅读指导工作,宣传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