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新生适应障碍与适应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心理适应、环境适应和学习适应等适应问题,部分大学新生产生了适应障碍。造成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因素既有高校和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大学新生认识和个性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以促进大学新生列好地适应高校学习生活并尽快成才。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适应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大学新生在适应这一转变过程中会在心理适应、学习适应、生活自理适应、学生管理方式适应、人际适应等方面产生诸多困难和问题。高校应切实加强新生适应教育工作,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3.
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心理适应是近年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适应的概念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不同角度做出解释。心理适应包括主动与被动、消极与积极、内部与外部、狭义与广义等不同类型。心理适应的机制是由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与此相关的心理素质是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包括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受到自身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人本主义理念下建立跨文化心理辅导体系、留学生社团组织和建构"一帮一"模式等实效的方法,有助于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5.
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呈现一年级“憧憬”、二年级“迷茫”、三年级“消沉”与“觉醒”并存的年级特征;自然科学类学生学习适应高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等经历有助于提升学生学校适应。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学校适应的年级特征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方案,加强人际关系指导和身心健康教育,增加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及各项校园活动的机会,提升学生学校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的特点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区域文化适应问卷和城市适应问卷,对北京市7所中小学的99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人际观念适应困难显著高于生活方式适应困难;(2)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和城市适应均在家庭经济状况、年级、来京时间、性别、学校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文化适应有密切的联系,区域文化适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我国教师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逐渐突出。文献研究发现,将国外跨文化适应训练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在本国适应多元文化的挑战;对派出国外任教的教师提供专业性跨文化适应训练,可以帮助教师适应海外施教的需要。我国教师跨文化适应训练可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受训者体验、关注教师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形成常态化、师生同训及政策支持等。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入园适应不仅可以帮助小班幼儿获得更好的在园体验,而且会影响小班幼儿心理与行为的长远发展。本研究从活动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角色适应3个方面调查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现状,结果发现小班幼儿能够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但会受到教师活动组织水平、环境丰富性以及个体差异的影响;能够较快地适应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但会受到教师的情感支持和同伴支持水平的影响;能够较快地适应新角色,但会受到教师、同伴和家长角色期望的影响。为提升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水平,幼儿园应为小班幼儿构建和谐多元的人际关系,提供丰富适宜的活动,并开展多样化的入园适应工作。  相似文献   

9.
童年期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介绍了童年期同伴关系对后期适应(学校适应和心理适应)影响的有关研究成果。许多纵向研究发现,童年期同伴交往经验可以预测以后的成就动机、学习声望以及留级、逃学和辍学等学业困难;并且可以预测外化和内化的行为问题,分别表现为攻击、活动过度和反社会行为以及孤独、抑郁和消极的自我评价等。此外,文章探讨了该领域中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珍 《文教资料》2010,(17):213-214
传统大学新生教育多强调"管理"和"适应性知识的普及",成效不够显著。针对新生不适应的本质原因(角色转换、高校管理层面),本文提出生存适应、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三个指向的创新性新生适应教育思考。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适应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大学新生在与环境、人际关系和自我有关的适应问题,认识到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是由应试教育、社会角色、理想目标、学习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造成的.针对这些心理适应问题的适应教育应该从正确引导学生的认识、开展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教育、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教育、开展各种有益活动进行调控等方面入手,促使大学新生能有良好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社会心理现象,其适应层次包括感觉适应、行为适应、认知适应和人格适应。适应过程包括心理发动、评估比较、内容操作和反馈性自我评价四个环节。适应方式有学习、应对和防御。适应的评价标准分为特质内容维度和活动领域维度。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及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化适应”的概念及其嬗变出发,介绍了化适应的阶段及其分化模式。一般而言,化适应的分化模式可以分为同化、整合、分离以及边缘化等四种模式。章最后指出了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化适应的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适应""社会适应"基本概念,分析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发生机制、基本功能以及层次与结构。阐述适应是个体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内心与外界互动的持续过程,是个体发展与成熟的重要标准;社会适应具有调节、发展、支持、动力等诸多功能;社会适应从结构上看包括了二因素说、多因素说、类型说和纬度说。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有些大学生从中学迈入大学,面临全新的环境与生活不能及时适应,产生独立生活困扰、角色认同困扰、学习能力困扰、人际关系困扰、职业规划困扰等心理适应不良的现象。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既有环境变化和学习不适应的原因,也有自身角色定位不准和调节不当等因素。提出从学校教育和大学新生自我调整两个方面着手,帮助大学新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和财富最集中的地区,然而台风及由其引发的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链时有发生,对区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尊重自然规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适应是以协调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关系为出发点,即人类要在充分尊重自然灾害的区域规律基础上,合理调适自身行为,实现"与风险共存"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适应行为又可分为工程性和非工程两大类,工程性适应侧重防灾减灾工程(如海堤、水库)等能力建设,非工程性适应侧重减灾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如分区分时的人员转移安置,灾害分级响应和纵横协调,多主体风险共担等)。综上各项工程和非工程性适应对策,有助于大大提升区域灾害风险防范和综合适应能力,有效减轻东南沿海台风灾害链损失。  相似文献   

17.
转化学习,作为继成人教育学、自我导向学习之后的成人学习新兴理论,已形成个人转化、组织转化、社会转化等流派,并且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视角等已大大扩展,在成人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民工群体,作为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催生的一群特殊社会人群,其在走进、适应以及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存在着心理、社会、文化适应不良等问题,其城市适应的过程中蕴含着转化学习的要义。激发农民工转化学习。促进其城市适应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在概述语言适应论的基础上,从适应跨文化的语用翻译、适应意识突显性的语用翻译、适应语言结构的语用翻译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适应论对语用翻译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90后"大学生初入校门,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难免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现象,如对环境的不适应、学习的不适应、心理的不适应和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由自我认知偏差、角色转换、性格差异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如何解决适应期的心理困惑,帮助新生顺利渡过适应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融入到大学生活中,需要新生个体、辅导员、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来疆中亚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论文以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从语言、环境和生活、心理以及学习适应四个角度分析了中亚留学生来华的文化适应性。结论表明中亚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和学习适应,其次是环境和生活适应,最后是语言适应,由此,教育者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中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所在地的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