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50年代的汪曾祺因《说说唱唱》与赵树理共事相处五年,对赵树理其人其作不可谓不熟悉。赵树理小说模式对他的创作产生潜在影响。汪曾祺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形式上对赵树理小说模式进行了规避与超越,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八九十年代与众不同、成就显著的汪曾祺。  相似文献   

2.
90年代赵树理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文化与文学的链接、对话;比较视域更为广阔,视角更为丰富,站在“世纪”的平台上审视、反思赵树理现象;创作研究量多质高;宏观研究成果突出。赵树理研究渴盼新的研究话语和建立新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3.
周扬的双重身份,使他在评价赵树理小说时既能高屋建瓴地看到它的价值,又深谙艺是“党”的艺而有所规避。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周扬既确定了赵树理在解放区艺界“方向”性作家的地位,又有意识地对赵树理小说中的不和谐音进行了消解,赵树理的作品在大量普及时,赵树理追求的价值被逐渐置换,赵树理的真实面目逐渐远离了读。  相似文献   

4.
近年(1995-2001)来赵树理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文化与文学的链接、对话;比较视域更为广阔,视角更为丰富;站在“世纪”的平台上审视、反思赵树理现象;创作研究量多质高;宏观研究成果突出。赵树理研究企盼新的研究话语和建立新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5.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赵树理是一个真正的农民作家。从民间文艺中寻找艺术的支撑点,以通俗化、大众化去再造中国新文学,走出一条新路。消解精英文化,把生活平面化、把思想橱窗化、平民化,从其实质上说,赵树理的这种艺术追求,正符合当时在西方崛起的法兰克福派的大众化文艺理论,也和今天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核同调。赵树理的平民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艺术实践,却与其政治权威参拜的思想内容构成悖论。本文从人类文化学、三晋区域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以及时代思潮呼唤等多个角度,对赵树理的文化模式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政治文化机制。它由三部分构成: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情节的“胜利故事”模式;歌颂基调。赵树理创作模式是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拒绝。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政治文化机制.它由三部分构成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情节的"胜利故事"模式;歌颂基调.赵树理创作模式是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拒绝.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对赵树理文学现象的阐释,必须联系赵树理与民间文化、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的转型、赵树理与解放区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赵树理解放以后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去分析其文学创作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和出现滑坡现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赵树理1950年创作的《登记》为界,深入剖析了其解放以前的创作怎样完成了对民间歌手的自我超越;又以其解放以后的几个重要作品为例,剖析了其在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其创作不但没有超越前一个时期的水准,反而出现了滑坡和倒退的现象。这不仅是赵树理的悲剧,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和记取。  相似文献   

10.
朱庆华先生新著《赵树理小说新论》是一部新论迭出的著作,尤其是其中的传播学视角、关于赵树理“清官”断案模式的分析、纵横坐标轴上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的分析、关于“赵树理现象”的反思等,在赵树理小说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并给当代文坛极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赵翼在《陔馀丛考》中有关六言诗的评价可谓触及六言诗发展的实质问题。本文通过解读赵翼关于六言诗的一些观点。例如,赵翼认为六言诗的起源不始于谷永,偏爱王维的六言绝句,并认为六言诗没能兴盛是因为“其虽工但非天地自然之音节”,结合赵翼的诗学理论,客观分析上述观点。与此同时。试对六言诗的发展和最终没能繁荣的原因做一个粗浅探究。  相似文献   

12.
关于赵树理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读者与专家之间、专家与专家之间存在着较大分歧。其实,这种分歧完全是因为视野不同而造成的。从文学创作模式的转型看,赵树理堪称旗手,即便与鲁迅并肩,亦不甚为过;从作品之艺术水平看,赵树理尚无堪称经典之作,实有愧于文学大师、大家之称誉。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假以慧眼与睿智,予以理性的审视与评判,对赵树理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是应该能够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赵树理的创作思维,以往的研究者多从作家的人生经历和身份出身等作家自身的因素去探究,,这种视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狭隘单一,作为一个晋味浓厚的作家,他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语言习惯都与晋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本文试着从赵树理功利性的创作动机,平易通俗的艺术追求,戏剧化的创作模式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赵树理的创作思维与晋文化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4.
天妃以前的海洋保护神——白鹤崇和大帝赵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汉赵炳,东阳人。在章安一带修道行医,在民间影响极大。死后在各地海洋河泊等处显圣。南宋时,高宗赵构南渡,累封至白鹤崇和大帝。在江南一带,凡是带有白鹤、灵康、赵侯的祠庙,都供奉赵炳,至今民间信仰极盛。史籍赵炳身世及其灵异的记载,说明他是天妃以前的海洋保护神。也是台州海洋文化的重点人物。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史记》记载以及后人的考证,赵襄子至赵献侯的世系旧说为:赵襄子从公元前475年至前425年,赵桓子从前425至前424年,赵献侯元年为前424年。清华简《系年》所载赵桓子、赵狗、赵浣的活动对赵氏世系旧说提出了重大挑战。依据清华简《系年》,结合《史记》和"侯马盟书",我们对春秋末年晋国赵氏世系提出了一种新说,即赵襄子为公元前475年至前442年,赵桓子为前442年至前441年,赵狗为前440年至前430年与前425年之间,赵献侯元年位于前430年至前425年之间。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被农民"、"老农民"、"超农民"三个方面清理了赵本山春晚小品与"农民"这一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纠葛。通过对赵本山春晚小品的历时性考察,认为赵本山选择表演现在这样为人熟知的"农民"形象,是一个多方合力的结果;他持续多年以"老农民"形象示人,这种角色的稳定性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春晚的审查筛选机制助长了赵本山塑造的农民形象的固定化,限制了赵本山艺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被遮蔽的现代性:对两种"否赵"观点的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赵树理研究中存在两种解构倾向:一是认为赵树理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水准是从鲁迅等人的现代文化高层次向农民文化低层次的倒退,只有普及意义而无提高价值,是农民立场与农民水平。二是认为赵树理创作是学习《讲话》的结果,是把文学当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典型。其实,这两种倾向是对赵树理小说的极大误解,其原因是缺乏对赵树理整个创作文本的整体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复杂背景与作家主体的复杂心理的整体把握,尤其是轻信作家对自己小说的评论与别人特别是官方对其小说的评论,而忽视了研究的最基本对象即文本本身,从而导致了对存在于赵树理小说文本深层的现代性的极大遮蔽。  相似文献   

18.
论赵云     
本文指出:历史上的赵云,虽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精心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首先,超越史书记载,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象;其次,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再次,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广大读者喜爱赵云甚于关羽、张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献记载赵国县邑资料很少,难以窥见其全貌。但战国时赵国的文物中涉及赵县邑的资料不少,这为研究战国赵县邑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见的重要史料。本文就是利用战国赵文物中兵器铭文和玺印有关资料,结合文献,考证战国时期赵国所置县邑,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