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主体间性对主体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子式个人主体理念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了使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分离状态中结合起来,西方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范畴。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践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主体教育应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间性课程是主体间性交往的经验。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主体间性之意义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视阈中的主体间性研究是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它的提出不仅使我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突破,也使我们在处理教育活动中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问题上获得了崭新的思路。文章以教育主体间性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结合教育主体间性所提倡的复数主体和所奉行的主主关系,分析了教育主体间性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从而揭示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以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体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1](P86-91)。笔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人”的发展和主体性在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的架构中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彰显,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主体间性”也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民主平等是实现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合作互动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核心,相互理解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条件,对话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可行途径,共识与共享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同一国度同一时期出现的"主体间指导学习"思想与"导学案教学"实践都倡导"导学",它们在针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师生关系的理解方式以及由此而确认的教学观方面,无疑存在一定的默契。"主体间指导学习"思想不仅体现了主体间性所带来的认识论和生存论等的转向,揭示了指导学习以及系统导学中学习和教育的本真关系,而且蕴藏着更为深层和隐性的思维倾向和方法论的变革。导学案教学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着错位与无位、雷同与机械、迷失与缺失等现实困境,基于"主体间指导学习"思想对"导学案教学"现实困境的理念从对象客体化的教学主体观、逐利重果的教学价值观、静态分化的课程观和导学混乱的教学过程观等方面进行反思,旨在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方卉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9):115-119
师生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成熟,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在师生关系上,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与现代主义不同的师生观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师生观,从主体间性的地位观出发,突出强调教育中学生的创造性和差异性、强调师生问的尊重与平等,提倡对话和反对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一个重要的、开放的范畴。西方各哲学流派对主体间性问题的阐述各有侧重,这些观点与认识对于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关主体间性的教育学价值为大学外语“合作式”体验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大学外语教学应该以人为本,提倡人格发展、人性关怀。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推行新型的人本管理观、师生交往观和课程观。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以主体的普遍性交往为根本性规定。以往国内主流价值哲学片面强调的主体“为我性”,无法与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规定相契合。西方学者通过对启蒙理性及主客二元观的哲学反思,关注主体间性,提出了交往理性理论,重构了自康德以来的主体性原则。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价值哲学只有以主体间性为取向,确立交往理性原则,才能构建市场经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良性价值理念前提,才能益于在价值观层面矫正目前国内市场经济主体间诚信缺失、交易成本过大、整体生存环境不佳的现状,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的教学观是对传统主客体教学思想的批判.文章在论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后,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具体表现,指出以主体间性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各主体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折射出全球化大背景下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从关注人的主体性出发,强调主主关系,彰显主体间达成"互识"、"共识"的价值所在,实质上构想了人文关怀下教育的理想状态。选择主体间性教育范式实现新课标的价值目标,是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且为教育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间性作为一种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方式作出了不同解读,具有普遍意义,对大学生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人与人是一种和谐、平等、共在的关系,他们在交往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表现出主体间性;而主体性、主体际性及其关照下的大学生管理却陷入重重困境,因此,走向主体间性是大学生管理模式建构必然的逻辑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蕴涵着德育师生关系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蕴涵着平等沟通,有利于生成具有正确理念的德育师生关系路径;主体间性蕴涵着理解尊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德育师生关系评估范式;主体间性蕴涵着交互发展,有利于实现本真的德育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相似文献   

14.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掌门人以及素有"西方学界领军人物"的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贯穿了其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文章试图从符号学的视角展开对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的探讨,分别从"主体间性"的结构主义色彩、交往行为中的符号表意、"主体间性"生成过程中的元语言功能三个方面阐释。  相似文献   

15.
主体缺失、主体发现和交互主体性建构是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的三个阶段.而交互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理想的师生关系,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昭示了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等一系列教学理念的革新,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超越。其主要内容就是将主客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问的关系。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审视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是“和而不同”的,是互为条件的共在;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之间必须进行对话交流,必须承认普遍共有的规范,默认共同的规则,两种文化才能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应有之义,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诉求就是通向主体间性。随着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转型,以人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超越单子式的主体性的必然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具备了通向主体间性的现实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展现的是真实的主体间性,它对引领主体间性哲学观的实践生成、普适化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提倡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模式:用交互主体性取代单一主体性,用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和相互理解来化解主客体间的压迫关系,用主体间性的一体化力量,来反抗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的权威。共青团工作应从主体间性思想中汲取新理念,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孙琳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04-107,113
主体间性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与原作者及读者的沟通与对话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在翻译审美和再现美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翻译活动其他主体如作者、读者、文本等进行平等对话中实现自我,译者主体性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