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的一种思维。学习数学更离不开逆向思维能力,诸如常用的反证法、分析法等逆其常规思路的思维方式都是逆向思维的表现。心理学的研究及教学实践表明,心理过程方向的重新建立,即由正向思维转为逆向思维,对一般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宁夏教育》2012,(9):80-80
1.由顺而倒,引导逆向叙述。小学数学中的命题一般都是顺向叙述的。在教学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变换方向进行逆向叙述或对学生进行逆向叙述的反问,让学生判断逆向叙述是否正确,从而加深对数学命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方式。2.由正及反,引导逆向转换。逆向思维总是与正向思维、发展思维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教学时要先正后反,正反并举,适时将命题进行逆向转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与正向思维相反的思维过程。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没有正向思维也就没有逆向思维,它们相辅相成。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  相似文献   

4.
褚小兰 《甘肃教育》2005,(10):44-44
数学思维分正向和逆向两种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正向思维的培养,也要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数学中的正运算与逆运算、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函数与反函数、综合法与分析法以及分式的正反使用、等价命题的充分必要性等等都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具体表现,如果把这两种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整式的运算”中如何巧用逆向思维解题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与正向思维相反的思维过程。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没有正向思维也就没有逆向思维,它们相辅相成。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  相似文献   

6.
李春光 《新职教》2000,(8):41-41
心理学把从对立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叫做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能力是指从正向思维序列到逆向思维序列的转换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是思维的创造性和独创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类可逆知识的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逆向思维的心理特征,指出逆向思维方法在数学问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在高等代数课程中的逆向思维方法,通过例子说明如何运用逆向应用方法和转换证明方法解决高等代数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转换能力的训练.而逆向思维是思维转换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定理、公式法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利用大量可逆的素材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的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课堂教学结果表明: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定性于顺向学习公式、法则等并且习惯于直接套用,解题缺乏创造性,没有开拓精神。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可改变其思维结构,培养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和双向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而自然地从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正是数学能力增强的一种标志。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塑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数学奥秘的兴掷。  相似文献   

11.
译者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 ,要处理好与原文作者、原文及译文读者等几个方面的关系。译者首先要了解原文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及其写作风格 ,这样才能有助于正确解读原文。译者在翻译原文时 ,必须注意译文和原文在字词、句子结构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对等现象 ,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行文传达原文的意义。另一方面 ,译者在翻译时要尽最大可能地忠实传达原文风格 ,压抑乃至隐藏自己的个人风格。在处理和译文读者的关系时 ,要充分考虑读者群的接受能力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和文化背景 ,及由此形成的读者的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12.
词汇衔接是使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之一。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衔接方式上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了解了原文语篇中词汇衔接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原文,从而确定译文的选词。译者不能照搬原文的词汇衔接方式,而应通过目的语的词汇衔接方式使译文语篇衔接、连贯。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预设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历史性,使得误读成为翻译之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茫然无觉会导致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语文化预设与源语文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扭曲与变形。我们认为这种有意误读不仅是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所做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因而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的侧影。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源语文化预设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记录了两种文化从冲撞、矛盾、抵触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以及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过程。因此,误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中的误读,正确评价译文,从而提高翻译批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反映存在"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翻译观基本都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而后期人们对于语言的本质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讨论,"语言就是存在",而不再是人认识世界的理性工具,传统理论中原文与译文的关系遭到了颠覆,人们开始怀疑语言是否有确定的指称,是否能在译语中实现对等,是否能完全理解文本原意。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间的转换和比较有据可依,采用综合分析法探讨文本意义结构及跨语重构。研究表明,文本意义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结构,由作者主体建构系统、语言系统和读者主体建构系统三个维度构成,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意义结构相似度越高,翻译质量越高。文本意义结构模型分析为文本意义的跨语重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了从篇章的角度去研究翻译的重要性及其策略,即从文体角度,两种语言在篇章组织结构上的异同,以及从源语和目的语的篇章的粘连性(cohesion)和连贯性(coherence)等方面去研究翻译,从而可以使目的语和源语在文体,写作风格和主旨等方面取得对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误译与改译在客观上都表现为译语文本与源于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从翻译过程来看,误译发生在解读源语文本阶段,是译者意欲避免却未能掌控的,是译者主体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体现。而改译则发生在再现源语语义阶段,是译者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原语与目的语诸层面的差异以及文本的开放性使得翻译的完全对等性是不可能的。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如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译者的作用是画师而不是摄影师。译作与原作之关系,犹如艺术作品与自然作品之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20.
语篇翻译过程是语篇逻辑语义功能等同性的构建过程。英汉翻译过程中语篇逻辑语义功能的等同性构建及其体现形式存在差异。无论直译或意译,原语篇的逻辑语义功能应在目标语篇中加以体现,以此保持语篇逻辑语义功能的等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