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加炎 《视听界》2001,(1):12-13
本体论的本质和魅力在于追求事物的“终极”,这是由人类思维的本性决定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实践是人的存在形式,它即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也是人通向终极境界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实践本体论。”本试图从实践本体论的认识出发,对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论编辑的本体意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青 《编辑学报》1995,7(4):226-229
“本体”是一个哲学概念,最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它具有“始基”、“始源”、“终极存在”、“本原”等意义。在哲学的长期发展中,各种不同的哲学对“本体”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它作为“存在”(终极的,根本的存在)、“本原”的意义始终不变。在当前的哲学本体论讨论中,有人提出了“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以及统一这两种本体论的“物质实践一元论”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林爽 《新闻窗》2014,(6):96-96
今天,当代哲学由方法论研究转向本体论研究,新闻理论也追根溯源,开始从经验实践性研究转向本体论研究。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想主张把以人的生存活动为核心的社会存在作为本体,并以此区别于以与人分离的,抽象的物质或精神作为本体的古代原始的本体论思想。 什么是新闻本体论?这一在新闻传播当中最重要但却往往被忽略的课题,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这个问题让我突然有了很多感慨和深思。过去我们对新闻学理论的研究绝大多数的方向都是新闻的实践,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传播哲学”是一个方兴未艾且内涵与外延尚未完全明晰的领域,它应和“传播的哲学”作出区分。彼得斯可被视为传播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哲学史”与“哲学”两条进路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将传播学从认识论的理解推进至本体论乃至存在论的沉思。但彼得斯的哲学体系矛盾地介于本体论与存在论之间,因此表现出观念层级上“未及‘泉’”、主体意识上“难忘‘我’”以及言说方式上“执‘云’亡‘月’”的三大弊陷。沿着彼得斯开拓出的路向,传播哲学应走向彻底的“传播存在论”,传播观念“存在-形上存在者-形下存在者”的三个层级也由是得以昭显。  相似文献   

5.
新闻本体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定一对新闻报道(作品)的定义中包含着唯物主义本体论前提,但后来的研究者对此重视不够。·“新闻是属于精神世界”与“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提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没有离开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新闻,也不可能有与人类社会不发生关系的新闻本体。新闻本体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中。·新闻不是事实的反映,不是事实的报道,也不是事实的信息。新闻就是事实。新闻依存于人类社会,但并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新闻属于社会存在范畴,不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哪些事实是新闻,哪些不是,其决定因素不是事实本身,更不是传播者或传播媒介,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知”的需要以及事实本身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新闻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事”学,在记者笔下,新闻反映的是事实的变动,是社会面貌的真实再现。但新闻又绝然不是“忘我”的实践活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凭藉自我的认知结构、洞察能力、思维走向。使得新闻保持着事意契合的符号意蕴。一个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性的记者,在秉持自己的良知、对人民的深爱的同时,理应赋予新闻以浓浓的人文关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也是“人”学。事实上,新闻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可以  相似文献   

7.
郑久良 《青年记者》2024,(1):98-102
本文在梳理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研究进路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变和方法论转型三个层面,对技术人工物的算法新闻伦理治理范式及其实现机制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在本体论上,算法新闻应当被视为“人—技混合体”;在认识论上,由技术批判主义走向技术建构主义;在方法论上,从外在主义进路走向实践进路。算法新闻伦理治理的实现机制是构建负责任的算法新闻,从技术、过程和影响三个维度建设多元行动者网络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建设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需从“概念”入手。加深对概念建构与阐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理解,对探索中国新闻学概念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具有重要意义。概念史通过研究概念“鞍型期”的意义变化来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比较政治学概念分析通过对概念的跨案例适用情况分析,提出跨语境概念建构与分析的路径;实践哲学概念思辨重视概念本体论层面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这三种概念研究理论体现了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独特的概念思维方式,这为当下中国新闻学概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哲学图书馆学在本体论意义上来说是属于人的,因为图书馆的本质是人类存在和活动的方式之一,是人在存有学上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之一。因此,所谓人文图书馆学就是哲学图书馆学。必须摆脱传统哲学主客观二分法的机械思维模式,克服自然主义谬误,真正进入哲学图书馆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0.
所谓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一般来讲,“事实”主要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事件、人物等几大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人”应该是报道的核心,因为绝大多数新闻事实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或者会对人造成影响。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切文学都是人学。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讲,一切新闻也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因此,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新闻“…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闻“目中无人”,由来已久。这使得经济新闻每每陷于季度生产报表式的数字汇编中,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形势”了。有鉴于此,本文想疾呼一声:经济新闻该“睁眼看人”了!经济新闻必须以关注人为取向与目标。一、经济与人的关系──经济新闻必须以人为主体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考察,经济与人的关系无不表明一个事实:人是主体。这是经济新闻必须确立的首要概念。1、人与物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考察经济,其本质就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化交往形式。生产者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生产活动,要以“物”的联…  相似文献   

12.
游敏 《新闻窗》2006,(2):66-67
所谓人文精神,从哲学层面上讲,它是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以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有学者进行了较好的概括: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鱨ѧ��ѧ�����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角度对情报学进行了系统的哲学基础研究,得出了情报学的本体论基础是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情报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王涌 《视听纵横》2006,(6):33-34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中,新闻报道正在发生着一场新的革命,那就是正在“颠覆”着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新闻故事”潮流正风靡传媒界。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杂交产生了新文体的发展元素。本文着力从“新闻故事”的文学性和新闻性的特色及融合方面进行论述研究。一“、新闻故事”的存在和发展形态“新闻故事”有历史上的文体影子,有西方特别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实践,也有新新闻主义的提倡,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代传媒界的普遍推崇和新的实践和探索。“新闻故事”,即故事化新闻,是一种符合大多数人的接受喜好,能…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哲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从广义上说,新闻和哲学,都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学,是通过人类思维的高度抽象力,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激发创造活力,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新闻,则是通过对事实、信息的传播和对舆论的引导,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了解客观世界,从而积极投身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对已有关于信息本质及定义的理论学说进行批判性剖析的基础上 ,从“存在”这一哲学本体论范畴角度 ,对信息本质及定义作了新的思考与界定:文章突破了哲学界关于“存在形态”的传统理论 ,提出了将“存在”分为“实在”、“虚在”、“虚实在及实虚在”的新观点 ;并将信息界定在只存在于以生命体为主体方的关系中的“虚实在及实虚在”范畴中 ,认为信息是只对生命体有意义的“虚实在及实虚在”。形象而简单地说 ,信息是游荡于实在与虚在之间的“精灵”。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2002,(4)
新闻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全方位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的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就必须确立新闻的民本位思想。新闻的民本位,是指新闻采编过程中那种以“民”字来衡量和评判新闻价值的思想理念,亦即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  相似文献   

18.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面对因为新闻传播所引发的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对抗与纷争等问题,全球新闻界开始反思以揭丑、记录、暴露阴暗面为导向的新闻理念与传播实践。于是,融会了“解困新闻”“公共新闻”“积极新闻”“参与新闻”“和平新闻”等理论内涵的建设性新闻概念,逐渐成为国际新闻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新闻实践方面,建设性新闻也正成为形成普遍共识的全球性新闻运动。虽然建设性新闻理论经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是此一概念背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源流却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将建设性新闻理念置于中华文化视域下,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休戚与共的命运观”“中庸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挫锐解纷的社会观”四方面对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进行解读,以探究其中的中华文化渊源。期望以此促进中国本土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以及中西新闻理论的融通。  相似文献   

19.
知识生产的关键是从客观对象中发现问题、回答问题、阐释问题,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在于,对关于对象的成体系的问题做出成体系的科学回答和阐释。能否把新闻活动领域的客观问题特别是当今新闻活动领域整体性的客观变化转化为真实的、高质量的“学术问题”,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建构出高质量的当代中国新闻学“问题体系”,也自然决定着能否建构起高质量的自主知识体系。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人与新闻的关系问题”是新闻学的总问题。总问题分为两大领域问题:新闻领域问题和新闻与社会的关系领域(新闻关系)问题。新闻领域问题可分为两大范围问题体系:新闻本体论问题体系,新闻业态论问题体系。新闻关系领域问题也可分为两大范围问题体系:新闻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问题体系,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体系。如此,当代中国新闻学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就可以依据新的实际变化与发展趋势从“四大问题体系”着手去建构。  相似文献   

20.
哲学对我们中间的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或不甚了了,或存有某种莫名“情结”,这已不属奇谈怪论。在我读了由美国哲学教授J.P.蒂洛所著的《哲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以前,对这方面的问题是存有困惑的。蒂洛的这本书以其对哲学的“哲学考察”,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