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课程研究领域开始超越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性格的“课程开发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教师开始运用多学科的话语来解读教学的无尽意义,课程整合就此拉开了大幕。  相似文献   

2.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泰勒原理是现代“主导的课程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概念重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泰勒原理进行了批判、解构和重建,动摇了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但对泰勒原理“整体推翻式”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应当辨证地看待泰勒原理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充分认识二者的互补而非取代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泰勒原理予以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4.
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泰勒原理”作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在西方世界盛行了近 30年。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特别是北美课程领域开始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课程不再只被理解为纷繁杂陈的“学校材料” ,而被视作“符号表征”。从不同理论视域对课程符号进行理解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不同话语之间通过“复杂的会话”而使课程领域不断走向自主 ,这预示着课程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视阈:生活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正是在这种“范式转换”的背景下,“生活体验研究”这一颇具平民色彩的教育思维和话语方式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日渐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则是传统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日渐失能,科学取向未能全面揭示教师专业成长本质。未来基于“生活体验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取向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研究——关注教师的“生活体验”;教师专业成长——关切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培训方式——关心“主体精神”与“个体生活实践”;教师培训策略——以能力为本位。  相似文献   

6.
“泰勒原理”作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在西方世界盛行了几十年。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课程学家派纳对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理论和学校教育实践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反对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类行动自主性的“工具理性”。派纳提出从词源上去理解“课程”,把它理解成“存在经验课程”并倡导“自我履历法”。本文从对二者的课程思想的哲学基础、思想渊源以及课程观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中,试图找到一些课程研究的新思维,以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本世纪初博比特(F.Bobbit)发表《课程》(“The Curriculum”,1918)、查特斯(W.Char-ters)发表《课程编制》(“Curriculum Construct-ion”,1923),直到本世纪中叶泰勒(R.Tyler)发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The Basic Principi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 ction”,1949),逐渐确立起课程研究的主导范式——“科学研究范式”(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该范式是受哲学中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而产生的.6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该范式的过分推崇而导致课程中的“技术理性”(technicalRationality)膨胀——重“效率”、重“目标”、重“控制”,最终导致了课程的“非人性化”(dehumanization).在此背景下,本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了一股对“科学研究范式”进行激烈反思和重建的思潮,从而诞生了课程研究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 (Reconceptualism).“概念重建”(Reconcep-iualization)是“美国课程研究中的一种范式转换.它反对课程理念中的泰勒原理(Tyler  相似文献   

8.
美国课程史研究最早是作为传统教育史的次领域而萌芽的,秉持传统教育史的进步史观、重视史料、编年体叙写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域的转向和修正教育史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史研究开始思考与教育史的关系,并自觉寻求课程历史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后结构思潮和课程研究“理解范式”的影响下,课程史研究走向多元理论解释的路径。应从课程史与课程理论内在关联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从"移植"国外到本土探索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每一次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和更替都有着价值取向在引导.自从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的诞生起,人本主义思潮就已渗透到教育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后,人本主义思潮在全世界重新盛行,就成为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种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中也总会体现着人本价值取向的影子,并且这种人本价值取向会反作用于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课程领导”这一术语,在西方教育理论领域凸显于20世纪70年代,这与此时兴起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密切相关.贯穿半个世纪的历程,“课程领导”的发展始终与课程理论和学校领导理论的发展相连,总体上呈现出从“工具”取向的课程领导观到“价值”取向的课程领导观的发展脉络,亦即从侧重技术、手段转向关注目的、意义,强调愿景性、民主性、合作性、建构性和批判反思性.我国的课程领导研究在学习借鉴西方课程领导理论的同时,应立足于变革性教育实践,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课程领导理论.  相似文献   

11.
管理主义是20 世纪70 年代后在特定背景下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 论。管理主义的核心在于“控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一种权力不平等的地位,其推崇管理技术。 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评价是一种管理主义取向的学生评价,以效率为中心,强调价值中立, 过于强调科学研究范式。从伦理立场来反思,管理主义取向的学生评价忽视了教育公正、多元价值, 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符合伦理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公正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其旨归的。  相似文献   

12.
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派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的“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教育理论,从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实践、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多个侧面批评了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中的弊端,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论课程研究的诠释学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课程研究的诠释学取向是对传统课程开发范式所体现的“工具理性”的一种反动。它致力于以“现象———诠释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体系重建课程理论 ,追求意义的建构以及“交互主体”的对话与理解 ,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课程探究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一直是中国主流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建构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越来越为中国学者所理解与接受。其中,泰勒的课程理论被公认为是西方课程探究的主要范式,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这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涉及的意识形态来源各异,肩负的教育使命亦迥异,因而对“课程”、“教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诠释。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藉此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15.
黄擎的学术新著《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以毛泽东语体为考察视角,从“话语形态与观念播撒”、“批评范式与思维模式”、“权力话语与批评功能”方面对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文艺批评话语进行了研究。作者表现出一种以视野的广阔性和资料的丰富性为基础的思想对话意识,对研究对象的把握、研究的切入点以及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均具有独到而予人启迪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辛笛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的主要诗人之一,他在40年代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主要对辛笛40年代诗歌创作价值取向的转变进行了探讨。辛笛诗歌从《珠贝篇》中注重个人内心的解剖,表现个人内心纤细微妙的情感,到《手掌篇》“从缠绵的个人情感之中走出来”,“把人民的忧患融化于个人体验之中”,注重抒写人民苦难,其诗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从个人情感到与人民情感的沟通。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的“再概念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 《中国教师》2007,(2):26-28
在课程理论的发展史上,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由威廉F.派纳主导的“再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运动,树立了另一种课程范式。“再概念化”代表一种与时俱进的省思与批判意识。“再概念化”理论对以分数或绩效为重的学校教育并不认同,它更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社会解放运动。了解再概念化的理论对我国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将大有启示。一、再概念化的起源与阐释(一)再概念化的起源“再概念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以威廉F.派纳(1975)的《课程理论化:再概念化论者》(curriculumtheorizing:Thereconceptualists)一书为标志。20世纪7…  相似文献   

18.
成人自我导向学习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国际成人教育研究的经典学说。从元研究的角度看,自我导向学习研究可分为三个不同哲学倾向的发展阶段:一是进步主义倾向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中期);二是人本主义倾向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三是建构主义倾向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这三个阶段在哲学取向、研究假设、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对自我导向学习有着的不同研究认识与研究活动。探究自我导向学习研究的哲学脉络,为理解和把握其未来发展走势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综合课程发展史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是早期综合课程的基本形态。而统一‘这两种原理是20世纪综合课程发展的主旋律,杜威批评了“外铄论”和“预成论”,确立起“现代连续论”,从而从理论上推进了综合课程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理论发生“范式转换”,走出“泰勒原理”的框束,“概念重建主义”对分科课程的深层反思为综合课程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从课程改革实践来看,约有14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0个综合课程,并建构了综合课程类型的框架,注重综合课程的设置,已成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课程与教师一直是教育学领域的主导话语,但对二内在关联性的思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觉、深入和广泛。本以课程研究域的转向为背景展开的教师化重建的讨论,便是这样一种朝向的努力。自从库恩的“范式”理念被引入课程界,关于课程“范式”的冲突与变迁始终没有间歇。概念重建运动的领军人物派纳,以北美课程领域的变迁为视角,概括地提出了两种课程范式:课程开发范式与课程理解范式。总体上,派纳把1970年以前的课程研究称为“开发范式”,在此期间,课程研究的兴趣致力于普适性和技术化的模式开发与程序设计,尤以泰勒原理为极盛。所有理论与实践工作旨在“维护课程秩序并将之组织得井井有条”,追求操作的科学、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