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中文教材是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平台,优塑并传播中文教材的中国形象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中文教材应着力塑造“内刚外柔”的中国形象,即文化自信、科技赋能的“内在刚性”形象与可亲可爱的“外显柔性”形象交融并济,切实提高中文教材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效能。教材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的软实力,教材与科技的融合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进一步增强教材的“软、硬实力”可实现中国形象的内在刚性表达。中文教材需要凸显“可爱”的叙事特点,讲好可爱的中国故事,塑造可爱的中国人物,采取外国学习者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话语实践,不断完善中国形象的外显柔性表达。  相似文献   

2.
搜集20年间境外英文媒体报道中有关中国职业教育的真实语料,自建语料库分析话语的来源特征和文本信息,并按照教育国际化认知框架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在制度、经济、课程与文化四个领域和国家政策、国际化评价、教育市场、经济发展、留学生教育、课程国际化、教师国际化、跨境合作项目与跨境合作交流九个方面的话语面貌,并勾画出由此建构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形象,分析影响媒体建构这种形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研究表明,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场域呈现出积极政策支持、助推经济发展、积极对外输出的立体化形象,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基于历时话语分析的结论,从他塑与自塑、话语叙事策略与议程设置、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强化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形象。  相似文献   

3.
主流媒体CGTN传播对建构国家形象产生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形塑我们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权,能够树立更强的国际威望。跨文化视域下主流媒体CGTN建构国家形象面临创意不足导致传播形式内容过于单一、主流媒体CGTN传播的国内文化题材较少、形象建构未能融合“自塑”和“他塑”等现实问题,据此文章将注重以“数据可视化”及“沉浸式体验”为切入点探索全新叙事模式,具体而言包括精心设置媒介议题,建构良好国家形象;以“新世界主义”为核心,创新叙事内容和方式;建构国家正面形象,彰显和平形象本色;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开展多元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传播和内政外交综合建构的结果,而内政和国家形象的自塑是对外传播和外交形象建构的基础。究其实质,西方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主要关系到中国崛起中的“不民主性”和“挑战性”这两个核心问题。明白了这一逻辑起点,我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实行积极的“委曲求全”之道,塑造中国温和而坚定的和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传播话语体系仍旧是当今中国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参照系。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话语建构的典范,《西行漫记》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其发表也“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通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实现了自身正面形象的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说《,西行漫记》是中国共产党和埃德加·斯诺两者共同建构话语开展政党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双方以《西行漫记》为载体建构了认同聚合的传播关系、增强了话语主体主导力,形成双向共振的议题设置、优化了传播话语引领力,建构情感共融的话语方式、增强了传播话语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以“十三五”期间China Daily有关福州的报道为语料,以文化话语研究为理论框架,从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形式三个方面探讨福州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发现,总体上China Daily对外塑造了一个积极的福州城市形象,其中以文化形象最受关注。此外,与以往同类研究相比,样本媒体进一步传递了普通民众的声音,更多使用人物通讯的报道形式,从而更有效地对外讲述了福州故事、中国故事。本研究对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媒介。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为逻辑起点,它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深入教材建设的实践转化,还是教材建设强化新时代国家意识的核心要义,更是新时代教材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的自为选择。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凸显强国特质,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体现多元呼应以及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呈现系统有序。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目标定位;要以教材建设现代化为着力点,建立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体系;要以教材体系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助推中国式教材国家形象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文章日益增多,但大多数是通过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探讨来考察传播效果,对中国媒体为何传而不通、西方媒体为何负面报道中国、我国如何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等问题没有进行清晰的学理分析,而宣传特性更是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最大困境。本文把既定的媒体传播政策、国际传播规则及国家形象建构结合起来,认为国家行为是国家形象的根本,媒体是操纵者建构的产物,媒体的公信力及媒介建构十分重要,媒体对事实的报道与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文章日益增多,但大多数是通过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探讨来考察传播效果,对中国媒体为何传而不通、西方媒体为何负面报道中国、我国如何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等问题没有进行清晰的学理分析,而宣传特性更是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最大困境.本文把既定的媒体传播政策、国际传播规则及国家形象建构结合起来,认为国家行为是国家形象的根本,媒体是操纵者建构的产物,媒体的公信力及媒介建构十分重要,媒体对事实的报道与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的衍变历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话语格局的整体变动趋势.当前,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的主动建构入手,聚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文化建构与传播体系建设,以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为目标,谋求可持续的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传播中也暴露出自我传播与他者传播、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本土译介与他者译介等诸多矛盾。如何正确认识、解决这些矛盾是中国当代文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戴维撰文《民族图腾与国家标志: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就中国龙在西方文化中建构的文化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就中国龙文化的国际传播实践来看,中国龙形象多由西方主导构建,中方往往以“沉默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自我发出的声音很小。与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类似,中国龙形象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严重的“他塑”现象,长期处于“被塑造”的地位,甚至沦为西方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中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最大的不同,应该是超脱“汉语教学”的局限,从汉学教学走向中国文学与文化教学,这其实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走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的国际中文教育,能给中华文化“走出去”带来新机遇,能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走向世界,能促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甚至能有激发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构,意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14.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提升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国本土政治话语,而其国际传播话语是建构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的基础。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对中国日报网发布的106条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后发现:(1)报道重点突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中国性和实践性,在要素选择上呈现出“重实践轻概念,重理念轻叙事,重政治轻其他”的特点;(2)报道建构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用主义者、全民参与者和文明交流者形象;(3)报道信息来源和话语来源广泛,话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有所保证,引语忠实展现话语原貌,保证了话语转述的客观性;(4)报道内容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污名化中国、美国“民主峰会”、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秩序、中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外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建构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基于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对最近两年来中国面向东盟的英文新闻报道及相对应的中文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在新闻编译中多采用时空建构、文本素材选择性采用与标示性建构等策略来对原文进行翻译叙事重构,突显能彰显良好国家形象的叙事,弱化与国家形象建构关系不大的叙事,在国际语境中建构与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公园制度突出体现了中国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努力,也对建构“美丽中国”的国家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武夷山国家公园自成立以来,以符号体系凝聚公众认同,以社会科普传播“生态智慧”,以文旅融合弘扬传统文化,以网络媒介创新数字转型,走出了“生态与文化兼具,传统与现代呼应”的传播新路径,推动建构着国家环保形象。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国家环保形象是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互相建构的结果,可被划分为自然生态形象、国民环保形象、政府环保形象与国家绿色形象四个维度。通过加强国家形象研究、营造社会护园氛围、展现环境责任担当及开展多边环境外交,将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环境议题领域的话语权,从而助力建构起一个立体、全面、积极的国家环保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生态环境议题日渐成为世界大国之间利益博弈与权力争夺的新兴领域,因此探究美国媒体的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建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如何被“他者”塑造?呈现何种话语特征与意义?通过将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评论类型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批判话语分析法,从文本维度、话语实践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生态环境形象进行总结探索后可以发现,“他塑”视角下的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具有三重面向:负面的生态环境污染形象、积极的生态环境发展形象以及高度政治化的生态环境治理形象。美国主流媒体借助标题分类、互文引用、指称应用等一系列策略手法,制造冲突与对立,以此构建中国生态环境形象“他者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汉语国际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不过,汉语国际教育越是发展,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就越凸显,其中,最大的问题也许就是“公共外交”意识的缺失.“公共外交”不仅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个显性元素,而且是一国“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共外交”应该成为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性命题,如果说,国家形象建构是公共外交的一个核心问题,而汉语教材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家形象修辞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走向世界需要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家认可,这是实践中拓展国家形象建构的新境界。传媒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部分西方传媒制造的虚假舆论事件,本质是在国际社会建构针对中国的负面形象,以此压缩中国在世界舞台的活动空间。解构西方传媒针对中国的负面国家形象建构,并将其转化为增强中国正面国际形象的典型素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际层面,涉华虚假舆论事件转化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建构素材的策略包括:展现真实以揭批虚假舆论,消解负面形象建构影响;甄别涉华舆论话语套路,破除负面形象建构迷雾;贡献普遍认可的价值,在国际社会赢得正面的国家形象等。  相似文献   

20.
中文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实力功能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以我国对外传播的核心任务——“中国形象”为切入点,在东南亚五国展开了一项量质结合的实证研究。研究证实,中文国际传播效果与受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呈正相关关系,中文国际传播影响受众中国形象认知的途径包括:中文传播模式引导中国形象认知;中文和孔子学院形象直接关联中国文化形象;华裔语言保持拉动身份认同;目的语思维转换重构学习者身份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中文国际传播的四大软实力功能:符号功能、交际功能、身份建构功能和思维功能,在新时期均衡发挥各项功能,可使中文国际传播为国家软实力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