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海东 《中国教师》2012,(11):25-28
<正>现代童年正在遭遇一种文化生态的转换与危机。伴随着电子化的媒体传播与玩具推广、商业化的娱乐消费、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建设、快速运行的生活节奏,儿童越来越远离了淳朴的乡土自然、传统的游戏活动、浪漫的童话阅读、诗意的自由幻想和无忧无虑的童年体验。无疑,现时代的童年危机,构成为本文审视童年及其童年价值与现实启示的背景与前提。  相似文献   

2.
博览     
●童年生态正面临根本性危机中国目前儿童教育危机的最根本的症结是童年生态的被破坏。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童年的身体生活的被挤压甚至被剥夺,从而造成了儿童生活中的身体不在场。基于功利主义的打算,成人对书本文化顶礼膜拜,却抽取在儿童成长中具有原点和根基意义的身体生活。这  相似文献   

3.
<正>“儿童的成长,既是教育问题、社会问题,也是关乎人类发展的问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伍香平教授(后文作者即指伍香平),历经10年的不懈探索和深耕总结,从跨学科角度剖析了儿童体验的发生机制,凝练硕果《儿童体验论》一书。该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2021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从童年危机入手,探寻童年危机背后的内在原因;同时从儿童追求幸福生活的角度,赋予了儿童体验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我在思考中国(儿童)的童年生态状况时,曾经指出当前的童年生态面临着根本性危机.并且认为:“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童年的身体生活的被挤压甚至被剥夺,从而造成了儿童生活中的身体不在场。出于功利主义的打算,成人(家长、教师们)对书本文化顶礼膜拜,却抽取掉在儿童成长中具有原点和根基意义的身体生活。这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教育,不仅难以使儿童成才,甚至难以使儿童成‘人”’。  相似文献   

5.
在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场域下,标准化童年的生产可以从观念形态与现实存在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在观念形态方面,源自西方的现代儿童观自五四时期输入中国,籍由学校教育获得合法性,中国本土的儿童观遭到全面批判,标准化儿童观风行。在现实存在方面,通过童年的定位、标准化经验的输入、童年的测量共同生产了标准化的童年。从观念上重新挖掘中国本土性的童年内涵,从实践上探索打破一统天下的制度化教育的方式或许是走向非标准化童年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6.
<正>"儿童观"是小学德育课程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怎样把握、领悟小学德育课程的儿童观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一、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一)童年:别有风采的生命阶段1.儿童的天性什么是天性?《心理学词典》解释:天性是指"有机体天生或遗传的特性或特征"。儿  相似文献   

7.
童年生活史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深刻地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反思、专业情意、专业理念和专业实践,其中"童年经历"和"童年经验"是童年生活史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在叙述、交流和研究童年生活史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唤起师范生们的童年意识,真切地理解童年和敬畏童年,达成对自身"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等原初教育理念和行为倾向的审视和重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也实现着从培养"被动的教师"到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中西方童年危机根本表现和影响因素可能趋同,但国情差异决定了中西方童年危机的发生机制不会完全相同。就当前国情看,我国童年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学校和媒体,发生机制在于"生存教育"导致了儿童的"课程化成长",造成了儿童成人化。  相似文献   

9.
杜传坤 《学科教育》2014,(1):95-100
“捍卫童年”在当代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意味着童年陷入了某种危机.童年的价值性存在是“童年消逝”的焦虑之源.“捍卫童年”隐含着本质论的立场,它对童年“纯真”的假设合理化了对童年的过度保护与控制,从而可能强化社会规训的“正当性”,进一步造成儿童的弱势地位.因此,在尊重必要界限的前提下,弱化现代性话语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所谓本质差异,在一个共性的空间寻找可以对话的语言,才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幼儿园》表现出这样的儿童观:“听话的儿童”才是好儿童;儿童是知识的容器;儿童是单纯的个体。这种从成人世界出发的儿童观不能真实反映儿童的天性,会使儿童难以感受到原本该有的童年生活乐趣。因此,需要回归到尊重儿童天性的儿童观。拯救与回归的起点是充分了解儿童,考虑其学习兴趣,改变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从属、被认识、被塑造、被控制的地位,以便儿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世界,实现其天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是一个最早在先锋艺术领域兴起、后来逐渐蔓延到社会文化各领域的词语。要完整地理解后现代语境中儿童与儿童观的变化,应从本质论和建构论的辩证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当代童年生存现实的新问题。当代童年生存现实及儿童观的变化,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童年精神、表现题材、艺术手法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值得警惕的是,艺术技法上的创新,绝对不是为新而新,而是应当与一种深厚的当代童年和儿童文学的精神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童年禁忌是成人社会基于儿童成长的社会、文化、价值期待所建立并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制的统称。禁忌不仅对于儿童,而且对于成人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童年与禁忌是共生的关系,禁忌一方面推宕着童年,另一方面又催熟童年。由此可见,成人对儿童设置的禁忌本身是矛盾与割裂的,导致延长儿童的童年以及希望儿童早日成熟的矛盾与割裂,使得童年的历程充满了冲突与痛苦。童年禁忌本质上是成人对于儿童的规训,集中体现着成人与儿童权力关系的纠结。  相似文献   

13.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艾尔金德对美国20世纪后半叶的童年危机进行过深入研究,指出了其表现、成因、危害及解决途径.艾尔金德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研究我国当前出现的童年危机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媒体暴力观是在媒体暴力对儿童产生何种影响的争议中产生的。《童年消逝》一书中所体现的悲观主义媒体暴力观在帕金翰的《童年之死》一书中看来有以下几点不足:没有从正面探讨儿童与媒体暴力的关系;证据的刻板化;掩盖了儿童犯罪的背后真相。帕金翰所持的理性主义媒体暴力观从多个角度对媒体暴力进行理解,认为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是非直线性的。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媒体暴力观的解读和比较分析得到了三点教育启示:媒体暴力不是导致少年犯罪的唯一因素;管制责任的履行既在家长又在儿童;教育是减少媒体暴力的负面影响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童年研究历经传统研究范式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变迁。以心理学为主导的传统童年研究围绕生物属性的个体儿童,探究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出儿童参与童年研究的必然趋势,为童年社会建构论和童年权利话语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新童年社会学脱胎于传统童年研究,以建构论为立场,关注童年生活,对传统研究注重挖掘儿童潜力、由成人主导童年话语和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童年模式展开批判,积极呈现有主体能力的儿童和多元流变的童年,赋予童年无限可能性。新童年社会学虽未摆脱西方二元论与激进建构主义思想,但其以儿童为主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重识儿童-成人的边界,实现儿童、童年的再定义;伸张儿童社会政治主体地位促进了对儿童劳动权和教育权的反思,对当代童年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种类齐全、花样繁多的儿童游戏活动。古人是怎样对待儿童的这种主要生活方式呢?目前我国幼教界的游戏实践状况是否与古人对待游戏的观点与态度存在一定的因袭性?本文试图对我国传统儿童游戏观的特征进行梳理,总结我国传统游戏观的特点,揭示其成因,并分析其对当前学前教育界的影响,力求做到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真正把游戏当作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尊重儿童游戏的权利,使儿童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经验。一、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的基本特征儿童游戏观是人们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和观点。我…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童年研究将童年视为具有独特性的人生阶段,探究其发展规律与普遍性的特点。近50年来,西方童年研究以批判传统的童年研究为起点,形成了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研究的新范式,认为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童年,童年是历史的、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的本质是基于人类儿童生命而做出的理想设定,是儿童生活的价值规范形式,关于童年本质的认识可以为人类儿童养育实践提供价值指引,应当在多学科背景下建构童年的本质,其中童年哲学发挥着统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游戏,儿童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从而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本文以大班建构游戏“塔吊”为例,探究儿童在建构游戏中的主动学习,包括主动学习的意义与产生,  相似文献   

19.
黄进 《中国教师》2009,(11):7-10
<正>一、儿童观的不同视角童年可以是一种科学事实。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足以支撑这样一种立场。当我们采用客观的、科学的态度去审视童年,我们会注意它那发展的自然轨迹,那在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之中保持稳定的和普适的内在规律。无论你对它的好恶如何,它发展的节奏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96-100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文化语境下,人们一面享受着物质与技术的繁荣与便利,一面又承受着心灵上的空虚与彷徨,现代人的生存发展遭遇空前的困惑与危机,每一代新生的儿童都被喻为"垮掉的一代"。人类精神的复归,必是从个体精神之初的儿童时期成长起来,以童年精神为起点与"母体",探析儿童精神教育路径,通过儿童文学、儿童哲学、儿童游戏、大众媒介等路径,培育儿童精神,以守望、复兴现代人逐渐荒芜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