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汪青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114-1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部分高校的女大学生参与余暇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女大学生余暇体育的特点,对如何更好地调动高校女生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高校女大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及终身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2.
以无锡及周边地区6所高校为例,通过对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主动性及锻炼时的择项倾向性行为的调查分析,发现女大学生锻炼的主观认识及锻炼行为状况与普通女性相比,她们的意识更具时代特征,她们的行为也更具时尚特征。她们把体育锻炼看作是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参与过程。提出了今后加强高校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体育锻炼思想认识的引导和如何更好地开展好高校女生的体育课教学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得知体育锻炼参与欲望及程度对男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自我评价有着正向的积极影响,对女大学生的作用则没有得到统计学上的证明。指出女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体育锻炼的弱势群体,高校体育要注重满足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评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得知体育锻炼参与欲望及程度对男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自我评价有着正向的积极影响,对女大学生的作用则没有得到统计学上的证明。指出女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体育锻炼的关注重点,高校体育要注重满足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大连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活动动机、活动项目、场所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沈阳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沈阳市5所高校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体育情感意识、体育锻炼动机等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因素所在,力求了解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为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群体,她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仅体现出当代青年女性对待体育行为的一般观念,更重要的是她们把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等同起来进行思考。大学时代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且终身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影响女生体育锻炼积极的因素和体育与健康的观念,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女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高职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高职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新观点、新思路,为更好开展高职体育教学工作和培养高职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服务。  相似文献   

9.
女大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法等,对辽宁省普通高校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普通高校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全国大学生同年龄组水平,但存在着差异,男生相对好于女生。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特点,从总体上看,大、中、小运动量分布不是很均匀,大部分女生侧重于小到中运动量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参与倾向是较为积极的,她们在周围群体的行为及学校教育的引导下,更容易受其感染而使个人的体育参与意识受到启发,进而激发她们从主观愿望上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性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制约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制约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重知识、重技能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 ,造成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差 ,不会根据自身健康状况、生活环境和作息时间来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 ,选择锻炼方式、内容和运动量。同时由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决定了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被动性 ,她们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指导和监督。由于受自身生长发育和社会习俗的不良影响 ,使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怕羞、怕脏、怕苦、怕累等思想 ,而体育锻炼本身是克服困难的过程 ,在锻炼中要不断地与自身的疲劳、苦累作斗争 ,大部分女大学生缺乏意志力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抑制了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另外 ,在体育锻炼中 ,受场地设施的影响 ,女大学生比较喜欢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等 ,而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设施是篮球场、排球场 ,羽毛球、乒乓球的场地相对较少。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制约了女大学生锻炼的积极性。2 促使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对策第一 ,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培养体育能力。加强体育理论教学 ,提高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促使她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体育能力的培养问题 ,不仅仅是女...  相似文献   

11.
中学女生体育教学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调查等法对中学女生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研究,认为中学女生体育教学应根据她们生理、心理特点进行,首先应从教材教法研究着手,分析其特点,同时要利用有针对性的教材和方法加强女生身体薄弱环节的锻炼,并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2.
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和心肺功能进行了测量,以了解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有氧运动的女大学生的三围比较接近我国人种的标准;BMI、WHR、体脂率都明显下降;心肺功能明显增强。说明有氧运动能够对女大学生的体质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身心健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客观反映,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因此,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已为许多国家所重视。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的调查,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深层次分析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诸多差别形成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期望达到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有所启示的目的。比较结果显示:1、日本国女大学生体型、发育水平好于中国女大学生;2、中日两国男大学生体型、发育水平相同。3、中国女大学生身高、体重、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形态匀称程度好于日本女大学生;胸围、肺活量指数差于日本女大学生;4、中国男大学生体重、肺活量、下肢力量、柔韧性、形态匀称程度好于日本男大学生;胸围差于日本男大学生。5、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心理中国大学生都好于日本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量表法,对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由社会环境支持、物理环境支持、锻炼方案支持三个维度构成;男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女生,初中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高中生,中学生身体锻炼的主观规范无性别和学段差异;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是预测其锻炼行为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通过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锻炼行为,亦可通过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5.
采用体育锻炼阶段问卷和时间管理倾向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探索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时间管理倾向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没有时间并不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意识到自己须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后培养其时间管理的意识、技巧和效能有利于消除积极锻炼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的身体自我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908名大学生进行身体自我量表的测试和体育锻炼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满意;大学生身体自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大四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到研究生阶段有所回落,大二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最低;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  相似文献   

17.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多数同学热爱参加体育比赛、亲临赛场观看过学校的比赛,但是又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现象比较常见。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4.34%,多数学生对参加的体育社团感到满意,认同体育社团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加热爱体育。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了解当前体育院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的状况,结果表明:在读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认知准确;男女生部分体育锻炼动机有显著性差异性;男生偏爱对抗性强的运动,女生则偏爱对抗弱、运动量小的项目,锻炼上都具有专业趋同性;体育锻炼的场所和时间具有集中性,出现"锻炼拥堵"现象;周锻炼次数具有分散性;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盲目性。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