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与荀子分别从"人的特有恒常性"和"人与动物共有的恒常性"上来谈论人性,并将其分别归结于心理的先验和现实的历史.可见,性善与性恶是在两个不同层次上所讲的人性论观点.并且,他们的观点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主张一切人都具有相同的人性,人性都是建立在圣凡平等的基础之上,恶都是"心"任"生理之欲"横行所致,道德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准等等.由此可以断定,他们所主张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并非对立.  相似文献   

2.
卢佐兴 《新作文》2004,(4):37-38
写出动物的“人”性,我认为是一个很独特的教学点,这是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后一个深刻的体会。我深入地发掘课本资源后认识到,出自名家之羊的动物之所以不同于凡俗,不同于学生的习作,在于他们把动物都作为了一个承载人生思考的寄托物,写动物其实是在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反恩。而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本的过程中确能受到一些人性启迪,但要上升到动物“人”性的理性  相似文献   

3.
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协调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纵观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各种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产生和演变,都是以人性假设论为前提的。早期的管理者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人在管理中的特殊作用,而是他们依据的人性假设前提有所不同而已。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说中,对于人性的假设就有“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无善无不善”三种观点之分;而在现代西方管理史上,先后出现的科学管理模式、人际关系模式、权变模式就是分别从“经济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出发的。  相似文献   

4.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5.
人性即人的本质是什么?自有人类以来,这个永远的“斯芬克斯”之谜就困扰了人本身。古今中外,多少哲学家、心理学家都给“人性”下过定义。战国中期的告子(告不害)提出“生之为性”、“食色,性也。”①肯定了人的动物局性,却忽视了人和动物质的区别;而西方的哲学家笛卡尔则将人的本性归于人的思想或理性,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题,这种唯理论的人性论否定了人的身体和欲望,无疑又是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在众多有影响的人性说中,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侧重点也就不一,它们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是片面的。只有当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首先是将日常社会的人性假设——“政治人”、“经济人”带入了网络社会,“政治人”意即网民的行为经常体现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已有千百年的人性假设,“经济人”意即网民的行为表现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近代的人性假设;由于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网民一般以爱好、情趣等精神属性选择交往对象,因此,网民都表现出“情感人”的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爱默生的思想和孔子的学说来探究两位思想家在哲学体系上存在的契合;从天人观和人性观的视角对爱默生思想和孔子学说契合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在“天人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孔子的天命观、人性乃天赋的观点以及天人合一的观点;爱默生的“超灵”观,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的观点以及人与上帝融为一体的观点。在“人性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人性本善论和人的可完善性的观点。爱默生思想与孔子学说的契合表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有着一种相似的文化遗产。两位哲人在思想上的契合同时表明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建立和谐世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人性理论一直是哲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由此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在西方,马克思之前的人性理论非常丰富。例如:以柏拉图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人性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主张“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以费尔巴哈为代表重新提出“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等等。但是,马克思认为它们都属于抽象人性论。抽象人性论,  相似文献   

9.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他们各自依其对人性的理解,演绎出两种截然迥异的教育理论-“内发说”与“外铄说”。在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行为主义主张,人只是环境和刺激的被动承受者,人的行为只是环境的特殊产物,具有很强的被规定性。认知主义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构建起自身的认知结构,促使人认知发展的。人本主义依其对人的独特理解,更加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陆王心学思想家们不满于程朱心性论,援禅入儒,重建了一套心性论思想体系。他们吸收禅宗“即心即性”、“即心即佛”的思想,提出“心即性”、“良知即性”,使人心与人性合而为一。他们吸取禅宗的修行方法,在人性养成上,重视伦常德性的体证,强调道德实践的自然向度。他们汲取禅宗“因缘说法”、“随机摄化”的观点和方法,形成了“随才成就”、活泼自然的教育风格。陆王这种心性论重建,是封建伦常的进一步强化和内化,也埋下了撕裂、冲破封建伦理的伏笔。  相似文献   

11.
人性假设问题与教育管理人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假设问题与教育管理人道化●葛新斌一、什么是“人性”与“人道”?所谓“人性”,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全部基本属性,它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人特有且共有的特征和属性的综合体”①。人性是人的多重属性的总和,它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等多...  相似文献   

12.
田正利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6):10-12,15
孟子对“性”和“人性”有着严格的区分。“性”指人的生理欲求,被视为导致恶的根源;“人性”则是仁义礼智等良好道德的发端,被看成使人为善的内在根据。孟子主张的只是“人性善”,而非“性善”。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扩充善端(人性)”和“抑制恶源(性)”的道德修养原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搞清孟子思想中“性”和“人性”的概念及二者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孟子一些重要论述的涵义及其在研究、探索人性和伦理道德问题方面的思想特色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休谟“人性第一原则”评述姚天祥大卫·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始人和经验论者。他认为,任何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提出要建立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休谟所谈论的人性包括人的“知性”、“情感”和“道德”。其中知性问题最为重要,包含了众多的人性原则,最基本的是观念...  相似文献   

14.
分析《非乐》篇可知,墨子主张功利性和审美性的统一,非常重视人的物质生存需要在审美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在这种实用精神的贯穿之下,墨文的《非攻》《尚贤》《兼爱》等篇承认人对“利”的需要,追求人的平等、自由。墨子的主张丰富了人性美的思想,在人性美的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在义与利的价值关系中是主张以“义”为重的,但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只不过是主张人们对利的追求应当以“义”为指导,强调“义”对“利”的必要制衡。更为重要的是,“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是维护人的尊严与崇高之必需。先秦儒家批判利欲的主要锋芒是指向唯利是图和为政贪暴的。先秦儒家对每个主体都循义而行、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对重义尚德的崇高人格的追求,都有着普遍的、恒常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人性论争何时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以及许许多多的科学都涉及人和人的发展。因此,人们常常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人性。但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强调人性天赋,而对这种天赋的人性,有人主张“人性本善”。另一些思想家则相反,主张“人性本恶”。还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它像大水,“决诸东方则东流,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此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人性“有善有恶”论,持这种观点的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他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普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种观点认识到了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种潜在的因素,性善或性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养,这是正确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称赞它“颇得其正”。但由于资料已大部亡佚,其详细论述今天已无从看到了。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无所谓善恶,犹如湍急的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的论述,旨在说明人性善恶的可塑性,但他未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就被孟子抓住了  相似文献   

18.
简析孟子的人性论与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观点认为,由于孟子人性皆善的思想,他实际上主张了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本文对此提出不同看法。孟子提出人人都性善,并非意在强调人人平等,而是强调性善是人的特点,是人区剐其他动物的类本质。实际上,他是要论证,由于对自己善端保有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不平等的。他的那些“人人皆可为尧舜、为圣人”之类的话,是就那些身居高住者或者像他自己一样的士人而言,并非对那些小人、庶民、野人说的。孟子的人性善思想,不仅不能导致一个平等的社会,反而为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看似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苟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苟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相似文献   

20.
一、古老的问题怎样变成了时髦的问题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自古以来,诸家论争,众说纷纭,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是,马克思主义之前从未有人作出过正确的说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性善恶之辩,曾经是论战的中心之一。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荀子力辟“性善说”之非,主张“性恶说”,认为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是人的本性。告子绕开了人性“善”与“恶”之争,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说”,认为人性是可变的,象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