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形势下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战略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为代表的城市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文章根据我国三大城市群的资源禀赋、发展特征及发展态势,从引领经济增长、推动自主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等多个角度,对新形势下三大城市群在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及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定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态势 城市群作为我国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区域,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战略格局.从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态势来看,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唐和辽中南城市群发育比较成熟,每个城市群内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大城市,总人口在2500万左右,区域城市化水平超过40%,区域内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比较完整,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相似文献   

3.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最发达的城市群,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可望建设成为我国第四大组团式城市群。本文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我国现有三大城市群容纳力有限,发展第四大城市群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而成渝经济区具有良好的城市群基础、经济实力和客观条件,最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第四大城市群,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为成渝组团式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纯槿  郅庭瑾 《教育研究》2021,42(4):139-152
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测算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发生率,利用Logit模型考察各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运用Shapley分解方法估算教育、住房、户籍转换等因素对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发生率最高,成渝、长三角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位居其后,珠三角城市群相对较低.教育、住房支出及出生队列是影响我国各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关键因素,其中受教育程度差异对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缓解的贡献率最大;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教育对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贡献率仅次于住房.其政策意涵是,应注重因城施策和因人施策,设定“一城一线”,构建分档式的相对贫困甄别与监测机制,促进教育在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普惠性作用,有序稳步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从城市群内部协调能力和外部协调能力两个方面衡量城市群的协调能力.通过研究发现,相对于辽宁城市群而言,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协调能力更强一些.整体看我国城市群的内部协调性还不是很强,城市群内各城市产业同构化程度加剧、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地方保护主义短期行为及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城市群的协调能力,一方面应该统一协调各城市的政府、经济行为,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模式;另一方面应该实现交通运输等网络型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6.
陈纯槿  郅庭瑾 《教育研究》2021,42(4):139-152
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测算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发生率,利用Logit模型考察各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运用Shapley分解方法估算教育、住房、户籍转换等因素对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发生率最高,成渝、长三角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位居其后,珠三角城市群相对较低.教育、住房支出及出生队列是影响我国各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关键因素,其中受教育程度差异对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缓解的贡献率最大;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教育对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贡献率仅次于住房.其政策意涵是,应注重因城施策和因人施策,设定“一城一线”,构建分档式的相对贫困甄别与监测机制,促进教育在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普惠性作用,有序稳步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侯天琛 《天中学刊》2006,21(5):66-69
发挥中原城市群带动作用是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中原崛起必须依靠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从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基础、综合实力、城市职能等方面,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综合评价了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水平,提出了提高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对长株潭城市群21所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长株潭三市高校体育场馆严重短缺、管理不规范、利用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并且针对长株潭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为我国城市群高校体育改革提供成功经验,丰富我国城市群的体育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群(或城市群雏形)正在形成。经济发展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之本,其内部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活力之源。依靠市场机制作用和中心城市自身活力形成和发展城市群,应成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7,(11)
城市群一般是指以一个或几个巨型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的周边城市共同构成的城市集合体。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群大致可分为东北城市群、沿海城市群、中部城市群和西部城市群。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与城市功能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对城市功能亦存在诸多依赖。因此,以产业集群为导向来优化城市功能,要以城市产业集群为基础规划城市功能定位,要强化城市主导功能,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加强城市功能支持体系建设,并促进城市功能区际协调。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对武汉城市群的科学界定,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武汉城市群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同时,借助与国内几大城市群的实证对比分析,创新地提出了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及定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梅州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拟从工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以及地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入手,运用相关产业集群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进行系统分析,为促进梅州市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重组,城市集群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基于城市群体空间结构演变的认识,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体空间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协调发展应处理的几个关系,并从集群经济角度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体空间协调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城市早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城市形成与起源的理论认识,从相关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城市起源于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城市形成于夏代;从夏代城市形成到秦代郡县城市普遍推行这个阶段,中国早期城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小的时期。中国城市的早期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特征:中国早期城市具有多元起源和形成、不平衡发展并渐趋一统的特点;城市发展经历了城与市双轨并进的演进道路;政治因素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推动力,因此区分各区域的产业集群类型是非常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不同的分类标准、原则以及类别,有利于为培养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及目标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类型的同时,要注意关注历史延存下来的传统工业基地制造业集群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要培养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区域特色;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集群政策.  相似文献   

17.
德州营销"中国太阳城"这一城市品牌已取得了很大成效。太阳能产业基础稳固发展,太阳城景观初步构成,城市品牌效应初步显现。目前依然存在问题是城市形象宣传中的身份隐匿,"太阳"主题尚欠深入挖掘,宣传上战略和战术的分离,缺乏长效的定期机制。建议下一步深入挖掘"太阳"的文化内涵,拓宽宣传的渠道,探索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是城市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一个城市实力、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大连市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其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与沿海同类城市相比已显落后,这使大连市的城市核心竞争力下降。因此,研究大连市的产业集群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理环境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条件,而城市特色的塑造则是对地理环境的有效利用,深刻理解地理环境与城市特色的关系,才能塑造出和谐的城市特色。文章从城市特色的内涵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出发,分析了重庆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阐述了两者在重庆城市特色塑造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几点问题,并为塑造重庆城市特色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方明亮 《鄂州大学学报》2009,16(4):25-26,33
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依靠集群内企业的管理创新。文章对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相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