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代表了国内同类学科的最高水平,是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力量.文章分析了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使命,并对如何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动态     
3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落户重庆重庆市有了3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重庆市高校多年来这一领域的零突破。这是教育部于去年底启动了历时10个月的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和增补工作,重庆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科、电气工程学科和生物工程学科进  相似文献   

3.
动向     
《教育》2007,(20)
国家重点学科考评工作结束6月6日消息,目前,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考评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教育部已向有关高校下发了考评结果通知。为做好本次国家重点学科考评工作,教育部进行了一些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对158个国家重点学科的问卷调查和对60个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成员的访谈,从学科研究方向、学位点、重点学科层级研究国家重点学科的生成周期;从学者数量和职称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学科的组织规模;从学科发展的主导力量总结国家重点学科的生成路径;从学科生成所面临的问题归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组织的主要工作领域.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南大学召开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学科教育教改工程,包括“名师名课”、优秀教材、教学手段改革三个项目。大会还表彰并奖励了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有功人  相似文献   

6.
最近,中南大学召开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学科教育教改工程,包括“名师名课”、优秀教材、教学手段改革三个项目。大会还表彰并奖励了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有功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家着重建设了一批重点学科.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基本经验是:实施重点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坚持发展思路,开展重点学科建设;规范评选工作,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坚持改革开放,推动重点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8.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及其象征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存在区域差异、校际差异和学科门类差异.国家重点学科分布象征着政治、经济、学术的结构同构性;象征着我国大学分层和学科分层;象征着政府建立高等教育中心的努力;象征着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差异性分布和非对称性安排;象征着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生产性.要实现国家重点学科的正态分布,政府要在考虑大学学科的"能力生长点"基础上,建立国家重点学科进退场机制,打破国家重点学科"终身制"和"大学所有制",采用"建设周期制"和"社会所有制";打破学科垄断,培育学科竞争力量,建立国家重点学科竞争格局;鼓励和督促国家重点学科"反哺"弱势大学的弱势学科,开辟西部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特区";大力扶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地方高校国家重点学科进行首位分析和重要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有20个省市区的国家重点学科首位高校为该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6个省市区的国家重点学科首位高校不是该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说明“211工程”高校在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上没有突出优势.第二,地方高校在竞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方面处于明显下风,拥有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数仅占总数的0.52%;而地方所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竞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时表现还不如非“211工程”高校.第三,相比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在竞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方面也处于劣势,拥有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数也只占总数的13.0%.第四,国家重点学科数的省际差异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学科的规划与建设不仅对高校自身,更对所在地区乃至国家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起着推动和辅助作用。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为案例,分析了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以及"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北京工业大学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并就重点学科建设如何更快更强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理工科大学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微观与宏观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基础与“非基础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为学生发展个性、创造性地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营造有利的氛围。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几年来,北京大学领导班子努力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紧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努力形成一个政治坚定、敢于负责、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领导班子思想理论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一、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思想上比较…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揭示这一特定领域客观规律性而产生的理论形态的集中体现。学科建设走过20年的历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以这一学科建设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曾经得到迅速的发展,创造过辉煌,也陷入过彷徨。认真贯彻执行中发犤2004犦16号文件精神,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人才流动过程中的诚信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人才流动是竞争机制引入高校后人才竞争的主要表现。不良的竞争导致不合理的流动,而不合理的人才流动过程凸显了教师的诚信问题。我们在直面教师诚信缺失和呼唤教师诚信的同时,必须迅速采取一切有力措施遏制不守诚信的教师随意流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化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化与融合的视角,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探讨与分析.认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本身应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教育内容上看,对教育对象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需要分层次逐步进行;从教育方式上看,需要全方位综合展开,主要包括;知识传授、文化熏陶、实践体验;从教育进路上看,需要协调配合、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6.
“我已经孤独地在这个荒废的星球上生活了几百年。人类创造了我和我的伙伴.却把我们送到被他们抛弃的地球上清理垃圾,直到这里的环境重新适宜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学质量涉及的因素很多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原苏联、英国、德国在教学质量的监控上一般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由国家或教育的专门委员会及受政府指定的专门委员会或社会公认的专门团体 ,制定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所需各项投入 (包括硬件和软件 )的标准及其达到标准的有关法律条款 ,促使学校内部依照有关标准和法规条款来保证达到教学质量所需要的投入 ;二是通过专门的评估机构 ,依照各类教学质量评判的量纲 (标准 )开展测评活动 ,通过测评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促使高等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优化教学各环节 ,达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本文旨…  相似文献   

18.
“英语热”在中国多年持续不衰是事实,翻译人才紧缺也是事实。这是由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造成的:以为懂一点英语就能作翻译;把英语当作知识或简单工具来掌握;为考试而学英语;不重视翻译与翻译教学。全社会要提高对翻译和翻译人才培养的认识;英语考试应测翻译能力;英语教学中既要英语思维,也要“翻译思维”;建设翻译队伍要抓“正规部队”,也要抓“游击队”。  相似文献   

19.
科学人文和而不同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原高中语文第三册有两篇古文,都是从宋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选取的,一篇冠以<采草药>名,是一篇关于药学的科学论文,思想严密,敢于创新,但又是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文句精炼,文彩飞扬;另一篇冠以<雁荡山>名,是一篇关于地学的科学论文,同样,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文中浮想联翩,跃然纸上.沈括不但是一位政治大家、文艺大家,又是一位科学大家、技术大家,还是一位思想大家、实践大家,可谓通科学人文之灵犀,融科学人文于一体.至于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等也都既是科技专著,又是文学精品.广而言之,科学与人文,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不同,利于创新.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图书服务从“借与还”、“开与关”的理念,提升到“凝聚校内、辐射社会、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上,不仅是与时共进的趋势,更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思考,其结果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