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数学史融入教材的"三大领域"、融入位置、融入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在"三大领域"的分布失衡,且相差较大.因此对数学史融入数学教材提出了均衡各领域的数学史内容,增加数学史在正文中的运用,注重运用重构式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构建分析框架,比较中、法两国初中数学教材对数学史的使用情况,发现数学史已进入我国教材正文的各个环节,数学历史名题的"复制式"与"顺应式"使用做到了联系学生实际。而对于符合我国学生认知需要的"重构式"融入,相比于法国教材明显不足。数学史应成为衡量教材质量的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发现近二十年我国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研究的主题有:数学史的教育价值研究、数学史融入数学教材以及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等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加强"互联网+"背景下数学史融入数学教材方式的研究,重视数学史...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材中运用数学史料,是HPM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中运用数学史的方式分为点缀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五种.运用上述分类方式,对台湾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料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教材中数学史料的运用以点缀式、附加式等显性呈现方式为主,将数学史有机融入数学教材的隐性方式较少.最后,对台湾初中数学教材中运用数学史料的水平进行量化处理,得到台湾教材数学史料的运用水平为2.73,在研究的教材中,数学2运用数学史料的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材中运用数学史料,是HPM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中运用数学史的方式分为点缀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五种.运用上述分类方式,对台湾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料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教材中数学史料的运用以点缀式、附加式等显性呈现方式为主,将数学史有机融入数学教材的隐性方式较少.最后,对台湾初中数学教材中运用数学史料的水平进行量化处理,得到台湾教材数学史料的运用水平为273,在研究的教材中,数学2运用数学史料的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6.
国际数学教育界倡导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以促进学生发展,将数学史由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有利于培养和提升人的核心素养。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将数学史转化为课程形态成为必要前提。探析了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数学读本等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史。研究发现:课程标准要求将数学史编入教材并作为课程资源,但未对教学要求作硬性规定;大多数教材从小学低段开始渗透数学史,素材丰富、图文并茂,但分布不均、编排方式单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数学史读本偏少,且课程资源角色不足。建议明确课程标准对数学史的教学要求,优化数学史在教材中的分布并灵活编排,开发儿童化的连环画式的数学史读本。  相似文献   

7.
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勾股定理"一章数学史编排模式的比较发现:两版本教材在数学史的设计上各具特色,都力求以多种方式呈现数学史,北师大版比人教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反思发现两版本教材在数学史融入教学中的弱点:数学史的运用过于浅显、缺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数学史对数学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也是中国香港地区新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一套香港新学制高中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的统计分析,发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科书具有以下编排特征:数学史内容选择多元化;将史料融入数学探究课题;以"螺旋上升"形式安排重要史料;"历史地图"的独特呈现方式以及整合数学史融入课程的多种设计模式,这能为中国内地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史内容设置、呈现手段以及设计模式等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括了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归纳了人教版教材中数学史料分布的情况,以及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文在厘清数学史的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探究数学史融入概念教学的原则、方式和策略,以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随着HPM在国际国内的发展,数学史在教育中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进而对教材中的数学史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对四个版本必修教材中数学史的总体数量、主题分布、数学史种类、运用方式和使用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一些主要结论,望对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2.
目前,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其中,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备受关注.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必要性,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因。教材中数学史的呈现形式.同时还探讨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途径:新课导入中呈现数学史.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课后习题中展现数学史,教学结束后补充数学史.  相似文献   

13.
目前,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其中,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备受关注.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必要性,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因,教材中数学史的呈现形式.同时还探讨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途径:新课导入中呈现数学史,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课后习题中展现数学史,教学结束后补充数学史.  相似文献   

14.
在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中,数学史的有关内容共有22处.这些数学史的内容分别出现在正文、例题、习题和阅读材料中,其中阅读材料占63.64%.数学史的内容主要是数学家生平、历史名题以及与数学史有关的其他材料,而且主要以文字呈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有两种设计模式:显性融入和隐性融入,显性融入又可分为由数学知识引出数学史和由数学史引出数学知识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数学是什么?理解数学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至关重要。认清数学史,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能使数学教学更有内涵。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不应牵强附会,融入,要进行教学法的加工,要基于其必要,要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16.
数学史:从象牙塔到小学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必然。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数学史可以通过这三要素,给数学课堂注入数学的深刻和历史的厚重。数学史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有链接式和融入式两种方式,由链接式到融入式需要教师进行艰辛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7.
数学史作为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把数学史应用到数学课堂上并不容易。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学史的教育价值。然后介绍了数学史的教育现状,最后为数学教师提出将数学史融入教学课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是数学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小学数学教材各版本,都不同程度地选入了一些数学史料作为背景知识,它们在数学史内容的选择分布、篇幅容量和设计模式,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各有特色.应该加强低段的数学史教育;增加"学习内容引出数学史"和"数学史引出学习内容"两种设计模式,并在不同学段采用不同设计模式;体现出"文字为主"、"图片为主"、"连环画"、"视频光盘"等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改革正方兴未艾。在改革中,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HPM)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相关研究也很活跃。本文分别选取中国、新加坡和美国初中数学教材的一个版本:新加坡教材是Tay Choon Hong等主编的《新数学》(2001年),美国教材是Glencoe/McGraw-Hill公司2002年出版的《数学:应用与联系》,我国教材参考马复主编的《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通过对比分析三个国家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内容的编排体系和编写特点,从中找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国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材的共性和个性,以期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20世纪70年代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简称 HPM )问题研究的兴起,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知识与人文价值日趋凸显,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渐确立。[1]世界许多国家在新课程改革中也纷纷尝试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材、数学课堂中,以此培养学生更丰富的数学人文精神与创新思想。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明确提出:教材编写应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要适时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2]。日本也非常重视教材中融入数学史,文部科学省2008年颁布的《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要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当形式融入数学文化,数学活动也可以数学史的形式呈现数学的发生与发展[3]。故本研究中将对中日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史内容作以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的数学教材建设有所启示与借鉴(因我国现阶段仅出版了七年级新教材,故本研究中将对两国七年级教材进行深度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