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课文注释“王之”就是“以他为王”,套用意动用法的翻译形式,不少学生认为“王”是意动用法,实际上却是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最后一课》(第49页)中,将“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中的“画‘杠子’”注释为: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原小说意思相悖。粗看该处注释,似乎是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写出来的字不像字,而像一些“杠子”,还真能说得过去。但只要把它与该处课文结合起来对比分析,就不难看出该注释的不合理来。将该注释的被注部分与注释部分加以压缩,即为:画“杠子”指写字。照此注释,“杠子”就是“字”。请参看该处课文,看这里的“杠子”是不是字?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  相似文献   

3.
一、背景《季氏将伐颛臾》是高一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学习这篇课文,教师点拨一些词,如“见”、“列”、“先”、“后”、“疾”、“患”等实词的意义用法后,参照注释,学生基本上都能把文章看懂。但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文意对孔子与学生交谈中的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进行归纳理解时,大多数学生一筹莫展。学生最早接触到孔子是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的课文《〈论语〉六则》,课文对孔子的介绍只有一句话:“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而这一课也只在补充材料阅读那里简单地介绍了孔子的…  相似文献   

4.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初中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不毛”的注释和翻译提出了质疑,并从词语的古今用法差异、古籍“苗”“毛”用法、气候特征、生产经济生活方式四个方面论述了文中“宋毛”注释的错误,提出了自已对“不毛”一词的译法。  相似文献   

6.
课文《祭十二郎文》中,一共使用了34个“其”字。引导学生揣摩、比较这些“其”在课文中的用法,对于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掌握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大有好处。该文中“其”的用法可以分为七种类型,下面分类予以解说。  相似文献   

7.
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是预习。然则,怎样指导预习呢?一是对照注释并围绕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预习课文。课本注释如字音、字义、句义、句法、名物典故等,一般都是学生阅读课文时的难点。因此,每次新授课前,我们明确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预习课文,必要时还对课文注释作点通俗的解释,或者事先发给学生一些补充注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了督促学生看注释,可布置学生做预习题,例如“把注释中加以注音的字读准,然后连同拼音一起抄在练习本上”;结合读注释,口头或书面翻译某篇文言文等等。“思考和练习”题,基本上体现了教学大纲对每篇教材的要求,提示了学生在学  相似文献   

8.
学《治平篇》,应达到读通课文,理解精神实质、明确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的目的。教《治平篇》,要采用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的方法。现在学生手边一般来说就只一本课本,能“导”学生“读”的材料最现成的就是课文“注释”,因此要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注释”不够的要适当补充,“注释”不当的要指出订正。下面就本着这一原则,对课文导读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说明。课题,补充注释“篇”:首尾完整的文章,多为议论文,如《劝学篇》。  相似文献   

9.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上册绝大多数注释可靠、简练、准确、深入浅出,但有一文言文注释“城郭,指城市”似有疏漏。结合课文前后语境和当时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此处“城郭”当指城墙。  相似文献   

10.
郭铭辉 《师道》2010,(5):25-26
高中二年级(1)班正在上《赤壁赋》的发散思维课。学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课文注释说“斗牛”是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斗”是不是指“北斗”呢?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2007年版)第一册(必修)中的课文《鸿门宴》里有一句:“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对这一句子中的“王之”,课文注释为:“王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奇妙的“眼睛”》是小学语文二册看图学词学句课型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中“眼睛”二字加上了引号,课文中凡有“眼睛”二字均带上了引号,引号的这种用法,一年级的学生还是初次接触。  相似文献   

13.
“三环一线”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三环”是指预习———学习——练习三个环节;“一线”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智能。一、首先要抓好预习的环节,培养能力,发展力预习是学生自学将要讲授的课文,又是对课初步感知的过程,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提出明确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课文中的字、可让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读音与用法。学生在掌字词的过程中,可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根阅读提示的要求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文体的文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记叙文…  相似文献   

14.
翻读语文课本,在课文正文页下,都见有“注释”(亦称“页下注”)。对待课文的“注释”,有的学生不很重视,他们或许认为,读书主要是读课文,至于“注释”则可读,也可不读。他们不知道,其实“注释”是很重要的文字,它们是教材编者根据阅读要求精心编制的,扫清阅读障碍是一个目的,提示学习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是又一个目的,因此,“注释”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时,认真阅读“注释”是忽视不得的。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词的用法多而复杂,句式特点纷繁众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能导致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象学外语背单词那样背课文注释、背词的用法、背句式;一是只求翻译大意,不求了解每个字的用法。为扭转这两种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教材,但对“好自相扶将”一句的注释,我们认为不妥。“好自相扶将”一句,课文下面的注释为:“好好服侍老人家。扶将,这里是扶持意。”这种解释,我认为起码有两点值得怀疑:A、在结构上,“自”的意思没有着落,遗漏了;B、如果此句如课文所释,那么,岂不与上句“勤心养公姥”重复?其实,在这句中,“自”字是有具体意义的,指对于自己。“扶将”是扶持意,此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2002年3月第1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第23课是《桃花源记》。学生时代读此文,认为它描述的人间天堂可能是人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从教以来,多次和学生一起陶醉于这神话般的美景中,只缘于作者笔下生花,将“桃源”写得有如仙境,令人神往。最近的教学中,学生却对课文后面的注释提出了新的质疑,让人颇感兴趣。遂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求得出新解。现择一二,期与同仁相磋,奢望专家赐教。一、学生提出的主要质疑学生的质疑颇有新意,是原来教学中从未出现过的。其质疑主要有二:1.“落英”到底是什么?课文上的注释是:“落花。一说,初开的花。”学生认为这两种解释中的花貌花状完全不一样,所体现的时间差别也很大,到底解释为哪种花比较合适?2.“外人”到底指什么人?“外人”一词,在课文中共出现三次。那么,这三次出现的“外人”的意思是否完全一致,“外人”到底指何人?以上疑问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众说纷纭,争执立起。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学生既有如此兴致,乃欣然与他们一起探讨,大家涉猎资料,查阅典籍,搜索网络,反复比较分析之后,看法渐趋一致。二、“落英”理应为何物?查《辞海》,“落英”一词...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大纲》第五部分要求:学生要“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仔仔细细地读”,当然就包括读课文(或材料)的注释。课文注释,重要的地方才注,疑难的地方才注。在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会考中,课文注释部分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些试题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课文注释。例如,198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三题,要求指出下列成语典故  相似文献   

19.
说‘外人’     
《桃花源记》一文中有三个“外人”: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在注释①句时,说“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其实三个“外人”所指对象并不相同。“外人”一般指某一范围或集团以外的人。②、③中的“外人”指和  相似文献   

20.
兰焰雄 《学语文》2007,(1):48-48
现行人教版(2002年审定本)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中,课文注释对“赤也为之小”的结构分析值得商榷。课文注释对“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句作的详细注解是:“如果公西华(赤)只能给诸候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为之小,之,指诸侯。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