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动手动脑并举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灵魂,是对办学特色的理性认识和培养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紧扣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脉搏,以培养国家急需的职业教育师资为己任,以服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宗旨,潜心研究职教师资培养规律,创新职教师资素质规格和培养模式,率先培养出具有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一体化双师型”师资。在办学实践中,不  相似文献   

2.
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一直是我国高校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问题。本文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代表,从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出发,分析了学校"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和通过教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相似文献   

3.
“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应从"双师型"教师发展到"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本文分析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阐释了"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内涵,介绍了职技高师为了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开展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要求,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应体现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融合,教、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与理实一体等特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专业依托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联盟,以职技高师院校、企业、中职学校为主体,三方在明确“双师型”职教师资内涵和开发教师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三平台、四层次、五证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性、师范性、技术性”的办学特色,强化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现状,我校从培养“双技能”职教师资的根本任务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调查研究职教师资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实行了“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习新模式,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师范技能有了显著提高,凸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双师型”特色,实现了合作双方的互惠互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学院以“一体化”,即双师型的教育路线为特色,毕业生不仅取得大学学历证书而且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育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职教师资。学院除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中招生外,根据原国家教委和原劳动部文件的规定,学院还采取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的办法,从技工学校优秀毕业生中招收本、专科生,为技工学校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这种单独招生的办法不仅解决了技校毕业生深造难的问题,同时又是解决职业教育缺…  相似文献   

7.
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现状,我校从培养“双技能”职教师资的根本任务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调查研究职教师资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实行了“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习新模式,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师范技能有了显著提高,凸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双师型”特色,实现了合作双方的互惠互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高职和相关企业“双师型”人才匮乏,现有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并进的目的。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合作开展“3+2”双专业职教师资一体化人才培养,立足“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需求,注重职教师资质量并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是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要求的一次创新。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问卷调查对“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提出发挥地方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招生机制、质量监测评估体制;加快技能人才保障机制建设,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教资培训平台建设,实施1+X证书制度;促进“多元”育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9.
职业院校“高层次双师型”师资培养方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应具备教育教学和管理学生的能力、职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解决生产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职教师资培训学校应根据"高层次双师型"师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分类培养,尤其要针对弱势能力予以强化.  相似文献   

10.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是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该学科的特色在于培养“双师型”的职教师资和职教管理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原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职业教育技术、职业技能实训四大模块的研究和实践,使该学科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和职业性就业与教育发展相融合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上,高职教师要坚持“四力并重”,即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并重。在教学内容落实上,坚持“三心二意”,即爱心、耐心、责任心“三心”归一,注意、在意“二意”提升。  相似文献   

12.
"1+X"证书制度是新型的国家资历框架制度,为了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培养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亟须解决当前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如证书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不畅、信效度偏低、"两证"融通度不够、专业匹配不足、"双师型"教师素质偏弱、教材教法适应不良、课证融通平台与渠道缺乏等。职业院校应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确保信效度、产教融合、加快课程建设、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教材教法、搭建"学分银行"等策略,确保"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建立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三教”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提升职教教师的能力素质必须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结合进行。文章基于职业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4位“双师型”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在对教师本土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归纳了工学一体化课程下职教教师具有的九项教学能力内容,并将其划分为课程实施和课程开发两个层面的基础教学能力、核心教学能力和拓展教学能力三种类型,在对不同类型教学能力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跨界的集成性、生成的情境性和整体的互补性三个典型特征,为针对性做好“三教”改革背景下职教教师队伍培养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05方案"后,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一直面临着"法律知识"与"法治思维或法治观念"何者优先的问题。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出台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的明确,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模式,构建法律知识与法律素养共同体的新模式。从高职学生的主要法律身份角度来讲法律,是践行这一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为此,高职院校亟需整合教材内容以完善法律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水平以保障知识的科学性与教育的针对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实施“双证书”制度、培养“双师型”教师等问题的思考 ,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其内涵和意义及如何对上述问题全面理解等问题 ,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针对这个目标,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要采用"实用型"教学模式,从而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出"专业 专业辅助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教学理念确立、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高水平教材编写、多种类教学资源开发、特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第二课堂创新和实践、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实施等方面做出的大量研究与实践.该项研究与实践解决了专业建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建设成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浅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何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生产需要的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人才基础。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并结合教师岗位的特点,阐述如何提高和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校教师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的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 ,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就必须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使之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 ,高尚的人格和本专业完善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为此 ,高校要建立教师培训体系 ,走教研一体化道路 ,并让学生参与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