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育人种志是教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要以参与观察的视角入实地、持续、多样化、直观地开展观察和调研。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直接性、长期性和全面性,为全面细致、长期持续和直接深入地开展教育人种志研究提供了便利。据此,构建在教育人种志框架下的从前期准备、观察调研到研究成果回归指导工作的科研路径。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育研究要开拓新的领域,必须实现研究视角上的转变和方法论上的突破."人种志"方法值得关注.在幼儿教育研究中运用"人种志"方法.强调研究者要在自然情境下获得有关儿童的行为、表征的原生态资料,因此,研究者与儿童在平等地位上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是"人种志"研究常用的策略.在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上."人种志"方法强调丰厚描述.  相似文献   

3.
教育人种志能深入理解教育的复杂性,推进教育研究的创新和深入发展。教育人种志基于人种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人种志的研究假设是开放的,研究情境是自然的,研究视角是整体的,研究时间是长期的,研究结论是深刻的。教育人种志契合教育研究的复杂性、情境性、比较性和反思性,对教育研究的改进具有方法论意义。从研究过程来看,教育人种志研究一般包括前期准备、进入田野、分析田野笔记和撰写研究报告四个阶段。当然,要开展好教育人种志研究,除了注意结合教育研究中主体、方法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处理好研究的信度问题、效度问题、伦理问题和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人种志研究由于强调对个别教育现象进行动态描述和细致分析而逐渐受人青睐。教育人种志是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研究,秉承整体观念与整合方法,注重从自然的教育情境中收集资料,采用多元化的研究策略与模式。作者认为,研究者必须充分了解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特征,掌握其设计原则,否则,人种志研究成果有可能蜕变为经验总结式的报告。  相似文献   

5.
人种志方法与课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种志方法在课堂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参与观察是它的基本特征 ,人种志方法的最大长处在于它的描述能力 ,并可对所获得的信息作细致、重复分析。研究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客观的资料收集方法 ,多现场进行研究 ,以提高人种志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教育人种志是教育研究对人种志的一种借用,它具有人种志的根本特征和研究规范,又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学科特色。自20世纪初人种志在西方人类学中确立其方法霸主地位之后,一些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将人种志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萌发了教育人种志的雏形。随着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兴盛以及教育人类学的诞生,教育人种志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逐渐成型,并在正规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关于教育人种志的理论探讨与反思,使得该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逐渐向纵深发展,并诞生了学校教育人种志。  相似文献   

7.
论人种志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种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学科或领域,在我国则还处于初步引进和初始运用阶段。教育人种志是人类学与教育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对高等教育研究而言,人种志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大学提供了人种志的天然场域;人种志契合了学者的"志业"特征;人种志回应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呼唤,并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研究方法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8.
教育人种志研究者要遵循自愿与"不隐蔽"原则,保护研究对象隐私的原则,保证研究目的和过程合法、合理、公正的原则,以及研究结果的互动反馈原则等,这是提升研究质量的前提.此外,研究者与资助研究机构等方面的关系、研究对象的主观体现及配合支持、研究选题的价值和社会意义等,都直接影响着教育人种志研究的伦理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堂人种志运用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及其主体进行研究,试图真实、自然地认识、解释课堂文化共同体中主体的行为方式、实践意义、价值观念和交往模式等。基于课堂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应坚持“离我远去”的原则。其实施过程包括观察的准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解释以及课堂人种志的撰写。  相似文献   

10.
人种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学科或领域,在我国则还处于初步引进和初始运用阶段.教育人种志是人类学与教育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对高等教育研究而言,人种志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大学提供了人种志的天然场域;人种志契合了学者的"志业"特征;人种志回应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呼唤,并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研究方法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11.
教育数据挖掘是综合运用数学统计、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数据建模,来预测个体未来的学习趋势。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个体的知识与行为建模以及学习趋势分析。纵观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近些年的研究趋势,逐渐将数据挖掘纳入其研究方法之一,这使得比较教育学有了更加广泛的研究队伍。对数据挖掘与运用的趋势对比较教育学科本身也带来了挑战,因为数据的可获取性与公共性巩固和加强了实证主义跨国比较与研究,而忽略了地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比较教育研究的"去情境化"以及"过于简化"。有鉴于此,比较教育学者应该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应该让单一研究范式过度主导自己的思维。  相似文献   

12.
连续的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走向规范性的一条重要途径。2013年裕固族教育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学术的文化传承与领域构建两个方面。其表现为:对21世纪前十年裕固族教育研究中高质量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开发、文献综述、学科基础和学科性质的阐释。同时,也存在部分文章质量欠佳等瑕疵。笔者相信在文化传承和领域构建的基础上,裕固族教育研究将涌现出更多高质量学术成果为裕固族教育发展和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3.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进文化互动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并积极助推文化互动教育的现代发展。纵观当前我国学界关于文化互动教育的研究成果,价值取向上,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并举;研究对象上,宏观、中观与微观相联结;研究方法上,时间—历史研究与空间—比较研究相互演进。然而,文化互动教育研究依然存在着理论研究的“薄弱化”、实践研究的“片段化”、综合研究的“浅表化”等问题。为此,今后的相关研究需要注重丰富更多视域的理论研究、畅显文化互动教育的具体实践研究、开展三观互联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研究走向世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我们不仅需要以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之态广纳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需要念念不忘中国教育之文化根基与人文精神,特别是要做到立足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以深度的文化自觉促进中国意识的觉醒,彰显教育研究的中国传统。"心本体"的教育主张是中国教育学的文化魅力之所在,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体现。首先,涵养"仁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中心目标,通过"情"的内在唤醒,"思"的甄别引领,"行"的沉潜往复得以培育;其次,求其"放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注重个体的心灵转向与品性浸润,强调教育是一段个体体验内在幸福的真实历程,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修行";再次,磨练"事功"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特色方法,通过儒家"忧世"主张的磨练,唤醒个体兼济天下的志向,通过良知本体在真实生活中的"自我坎陷",来磨砺心志,塑造真善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Reflective engagement in reciprocal community partnerships holds tremendous potential for guiding members of congregation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acculturation.” One of the “best practices” named in research about community-engaged learning for undergraduates is “re-acculturation”—an ongoing process of critical reflection about one's own cultural formation and the cultural realities of people one encounters through community partnerships. Only through this kind of honest critical reflection can people develop friendships of true mutuality and reciprocity. Religious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biblical, ethical, and theological reflection,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about ethnic, economic, and religious diversity in relation to particular congregation–community partnerships.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又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进行了积极思考,从课程、教学、心理咨询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德育措施。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pread of English as a mediu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rab world, addres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language shift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rough such post‐colonial educational bilingualism. Drawing on exploratory ethnographic research, it documents how both Arabic and English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re‐configuring of collective identities through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one Arab Gulf country against a context of rapid modernisation with a regional undercurrent of recurrent pan‐Arab and Islamist‐tinged nationalism. It examines how far the resulting linguistic‐cultural dualism amounts to a loss of linguistic–cultural diversity, and how far there is a linguistically‐framed discourse of resistance to such a process. Theoretically, the paper engages with discourses relating to socio‐cultural reproduction, collective identity, educational standardisation, change and cultural chauvinism, and markets. It offers insights into the potential for both language and higher education to act as tools or fields for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for resistance identity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8.
In our post-modern, globalised world, there is a risk of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s being lost. This loss contributes to the detriment of civilization, because individuals need to be rooted in their own specific identity in order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lif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the efforts being made by Australian Jewish schools to maintain Jewish heritage through annual experiential religious education camps, coordinated in a programme called Counterpoint. The researchers’ aim was to analyse how a school youth camp can serve as a site for socialisation and education into a cultural and religious heritage through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informal education. During research trips which took place over several years, interviews enabling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were conducted with a total of three different Directors of Informal Jewish Education, two Jewish Studies heads, five participating teachers, seven youth leaders, as well as seven student focus groups. In their analysis of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employed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using a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which enabled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phenomenon investigated. Over the years, they were able to observe two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one of which focused more on socialisation, with immersion into experience, while the other focused on education, with immersion into Jewish knowledge. Their findings reveal that some educators aim to “transmit” knowledge through “evocation”, with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active learning; while others focus more on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transmiss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activities were found to be more meaningful and powerful if they combined both approaches, leading to growth.  相似文献   

19.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开设媒介素养公开课程。由于受到国外文化保护、超越保护主义和视觉文化不同思潮的影响,因此国内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国内大众对媒介传播的认识,进一步找到符合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发展的方法与途径。CRT模型把媒介传播的本质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实施方法与手段,去分析和解构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施更符合国内课程的国情。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化学和文化资本理论应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还应借鉴采用社会文化人类学多田野地点的民族志研究的考察方法。职业教育文化的研究目标,在于剖析职业教育独特的文化本质与功能,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生态,以期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资本与吸引力问题。开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个案研究,尤其是大文化区域层级之下的一些亚文化区域的研究,是当务之急。广西首府南宁市职业教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是在上述理论认识的指导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