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国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以高校类型和数目众多见长.超越单一的大学模式拓展高等教育是美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理念.本文论述了美国扩张高等教育系统的过程,系统当前的结构和特征,以及奥巴马政府的高等教育系统远景目标,突出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就和挑战.与其它正处于人口增长期的国家别无二致,追求高等教育的"明智增长"对美国来说也是一项有难度的政策和一个困难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在当前全球大范围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Trow)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根据他的理论,一个国家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上就进入大众化阶段,超过50%就进入普及化阶段。美国早在1940年就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一场持久的运动,并迈进到普及化阶段。社区学院是这场运动的主角,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美国以发展社区学院促进高教多样化的做法为我国促进高教大众化、优化高教结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如何构建州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如何在政府部门和高校之间分配权利和责任,领导和影响着美国各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美国州高等教育系统的管理结构可分为分割式、统一式和联邦式三大类型。不同的高教系统管理模式均有其优缺点,每个州的高教管理系统都是政府与高等教育在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是高教强国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教强国建设的条件.文章从高等教育权利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举办主体结构及高校结构的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完善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资源多元配置机制"、"确立以学术力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内部资源配置制度"、"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办学权利结构中部分退出"、"体制外增量改革和体制内存量改革相结合"、"明晰教育产权"、"建立有效的教育组织"、"解决体制的路径依赖问题"等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5.
“大海峡时代”福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岸互动进入"大海峡时代"新阶段,闽台高教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要科学分析、理性应对,选择最优化战略行动计划促进"海西"高等教育先行先试.运用SWOT方法反演福建高教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结合"大海峡时代"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外向型发展趋势,构建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矩阵,探讨"十二五"期间高教发展战略"福建模式"的可行性行动计划,以高教互动推进两岸政经、文教互动.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已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高教大众化阶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少数国家的高教毛入学率已先后达到或超过50%,更进一步,从高教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纵观世界高教,从精英到大众化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二,即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  相似文献   

7.
潘懋元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义、含义、"过渡阶段"、实施途径、质量和分类定位等方面.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中国化,是对大众化理论的继承、发展和丰富,是基于高教改革实践、并服务于改革实践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才需求标准,到底是注重学历要求,还是注重资格建设,已成为高教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拟从分析美国高教人才标准发展的历程人手,对学历和资格的对立统一关系发表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高教发展阶段的质疑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疑 最近看到不少高教研究方面的文章是讨论我国高教发展阶段的.多数的观点似乎是:我国高教在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而这种阶段的划分,主要的根据就是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高教发展阶段论及其提出的"毛入学率"15%的门槛值指标.发展阶段问题的确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几经大起大落,除了政治原因之外,恐怕与没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高教发展阶段不无关系.但是,是否以马丁·特罗先生的高教发展阶段论为基本依据,以指导我国高教的未来发展,去规划我国高教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我以为应持慎重态度.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美国第三任总统,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始人.经过美国独立战争的破坏,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种种困难.杰斐逊大力提倡教育兴国,他所创办的弗吉尼亚大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他的自由思想,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重要的作用又完全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多元性、自主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等。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有益做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才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借鉴美、德、英、日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等教育营销行为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营销行为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而越来越受到相关高校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旱在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高等教育就开始策划实施其营销战略。本文试图分析美国高等教育营销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概括美国高等教育营销行为发展的历程,并进一步阐述美国高等教育营销行为对其管理、招生以及服务和效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高等教育领导研究:范式流变与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等教育领导研究的特征和行为理论、权力和影响理论、复杂和混乱理论以及认知理论等,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有效的高等教育领导者的价值倾向、个性特征、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类知识的日益丰富,美国高等教育领导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路径和研究对象发生变革,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成为构建新研究范式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与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国外高校招生制度的特点、高校招生录取模式,总结了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现状,就高校招生制度进行了中外比较,针对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存在的招生形式多样化、入学标准多元化和考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overview of institutional strategies, collaboration patterns and governmental policies related to the use of ICT in higher education. It has been produced as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se of ICT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udy commissioned by the Dutch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published as: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on Trends and Issues”, B. Collis and M. van der Wende (Eds). University of Twente, CHEPS, 1999. It covers the following range of countries: Belgium, Finland, the United Kingdom,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dditionally some main initiatives at the European level have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On the basis of thi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he following main conclusions were drawn. Due in part to the fact that in many cases institutional strategies for ICT are still lacking, interesting experimentation does not generally lead to successful dissemination and adoption on a wider scale. In many cases, the push for a substantial use of ICT in distance learning programs has come from new educati onal markets, life-long learning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The response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se markets is leading in many countries to a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traditional (on-campus) education. Inter-institutional and inter-sector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ompanies are characteristics of many successful ICT initiatives, although they do not generally continue into sustainable implementation in the individual institutions. Governments facilitate the use of IC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and inter-institutional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try to create the right regulatory environment. Further deregulation will enable institutions to respond to new market demands and will inspire the necessary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7.
《欧洲教育》2013,45(1-2):137-145
The following represents a shortened version of a paper delivered by Professor Dieter Goldschmidt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that took place in February 1980 at Ajijic, Mexico.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last years, attracting not only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ut also of decision-makers who are in need of data with a mor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dimens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essential ingredients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points out major problems encountered, and formulates some proposals for future action in this domaine.)  相似文献   

18.
近年在中国高等教育供给多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高等教育服务的供给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争议。本文力图了解高中生对国际化高等教育的需求状况及其与预期经济收益和个人现代性等个人因素的关系,旨在个人层面探索中学生国际化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美国崛起的盈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悠久漫长的历史。考察其发端、发展的过程,也许会使我们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史有一个新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盈利性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20.
中美网络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学生规模、开展院校、教育层次和学科门类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与对比,透视中关网络高等教育在宏观结构上的异同.研究发现,网络教育均已成为中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学科分布上具有某些相似性;同时中美两国在很多方面存在较明显差异,包括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参与度高于我国,而我国校均网络教育规模远远大于美国;校园学生选修网络课程是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而我国网络课程只作为传统校园学生学习的辅助资源,尚不能通过选修来获得相应学分;美国硕士层次网络教育已有一定发展,而我国网络教育基本不提供研究生层次学历教育等.本文认为,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中美在网络高等教育认识上、制度上及发展模式上的不同,此外也受到高等教育整体环境与发展阶段、学分转移及跨校选课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