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与一定的道德评价相联系的。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道德认解——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教师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的不关心,实际上它是一种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本文通过例举当前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的种种表现,并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对高校教师道德冷漠原因进行剖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3.
陶华燕 《考试》2009,(1):19-20
从所周知,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催化剂,是从知到行的巨大动力,是道德行为的忠诚卫士。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社会要经常做到心灵的沟通,使得学生道德情感能在生活真实中萌发、在诗意情境中激发、在活动体验中培养。  相似文献   

4.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5.
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的融合点,品德心理发展过程是成熟的道德情感形成的过程。道德情感教育的实施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心理的需求。道德情感教育应是智慧的、信念的、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谈化学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教育的过程是对学生在道德情感情、认识知、意志意、行为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下面谈谈自己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情、知、意、行”的品德教育。一、选准切入点,催化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推动学生对周围事物或行为采取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若能选准切入点,适时地拨动学生情感这根弦,会很好地促进学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和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上绪言课时,我用火柴在纸上饱和KNO3溶液写好字晾干并作好标记轻轻一点,即有火花出现并蔓延出“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学求知、学做…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道德情感教育;本根据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进一步阐述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即以理育情、以境育情、以情育情、以美育情,以及道德情感教育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用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但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容易在体验过程中出现缺乏情感参与、事不关己的游离状态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尚未形成自主构建道德情感的能力。在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问,借助绘本故事,唤起学生道德情感的自省;通过探问,引入游戏,触发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悟;通过追问,联系生活经历,深化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这样能够促进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高效化,提升学生的融入感,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9.
林泳强 《班主任》2001,(12):3-4
道德情感是道德的生命力,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德育过程看,不管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如何崇高,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情感体验,道德标准和要求就不能真正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而道德情感的培养又是德育过程最复杂的一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着力于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教师道德冷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障碍,导致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理解、爱护,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积极性,使教师无法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所以必须引起教师本人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1.
大学教师专业道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的专业道德、学术研究活动中的专业道德和社会服务活动中的专业道德三个部分。当前,大学教师专业道德养成过程中存在道德情感匮乏导致大学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道德能力平庸导致大学教师面临专业道德两难的实践困境;道德环境功利导致大学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缺乏外部支持等问题。大学教师专业道德应深化道德情感,丰富情感体验;培育道德能力,增长实践智慧;重构社会秩序,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体验是个体对自身情感状态的主观感受,分享是个体在体验压力下产生的情感沟通和人际传播现象.本研究采用现象学方法,通过对645名4-8年级儿童情感体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和道德情绪分享现象调查,以了解当前该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分享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4-8年级学生在道德情感体验上表现出角色的低卷入性、诱因的高道德强度性、体验的负性偏向等现象学特征,在道德情感分享上则表现出分享情感的负性偏向、分享方式的直接性、分享要求的共感性、分享态度的真诚性和分享过程的控制性等现象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道德情感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当学生对道德知识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时,就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并推动道德认识升华为信念并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验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必将会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个体道德成长的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教育对象——学生个体道德成长规律的视而不见。学校德育必须根据个体道德成长存在的规律,创建真实的道德冲突,抓住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意志训练,引发、激活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才能取得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学生热爱真、善、美、憎恶和摒弃假、恶、丑,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笔认为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会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综观历史,学者研究道德情感的培养时往往只注重学生情感或学生道德感,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主体,他的情感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教师情感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品德,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几方面;就其本质来说,是处理人们利益关系问题时的表现,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产生和表现出来。所以,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人际交往。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言语或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联系。儿…  相似文献   

18.
强燕 《学子》2014,(11)
正一、直面学生生活,引起情感共鸣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1.连接生活,激发情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但因为儿童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原因,使他们对生活缺乏真切而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道德教育大多停留在认知教化上,道德行为脱离情感背景从来不会得到坚持,道德规范的一切调控是通过情感因素发生展现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在道德教育中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看重,并相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道德情感培养模式,体现了许多共同的理念。由此结合众家研究提出道德情感培养的五个基本理念:实践体验,自主生成,生命体谅,理想情感价值,环境熏陶与成长沟通。实践体验是道德情感的基础起源,自主生成是道德情感的发生核心,生命体谅是道德情感归结灵魂,理想道德情感价值是应时代所需的道德情感倡导方向,环境熏陶与成长沟通是青少年道德情感成长最直接的摇篮。  相似文献   

20.
德育工作历来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各学校为此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德育工作的成效尚不能令人满意,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做到“知、行”统一。深度分析来看,很多学生并不缺乏道德意识,而是缺乏道德情感,从而缺乏道德行为。学生如果不具备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便不能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不能逐步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就不会进而产生更多的道德行为。由此看来,学校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拥有作为未来社会优秀公民的道德品质,应在具备了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