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减少碳排放,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对企业活动制定了不同的碳减排政策。其中,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是最常用的两种减排政策工具。文章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碳税、碳交易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两种减排工具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碳减排政策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双重管制政策下碳减排效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理论上分析碳排放交易机制与碳税双重管制政策下,碳排放价格与社会碳减排量下降扭曲碳减排效率.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下,政府可以下调碳排放量上限诱使碳排放价格和社会碳减排量增加,提高社会碳减排效率.  相似文献   

3.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基于行政的命令控制手段,基于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基于价格控制的碳税。文章通过构建PMC指数模型并结合文本挖掘方法对命令控制手段、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并为判断哪个政策更适合在中国未来使用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的表现最为优秀,碳税表现良好,命令控制手段的结果不太理想。最后,结合PMC指数模型的具体指标对碳减排政策的实施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碳排放背景下,考虑第三方回收服务水平,构建了零售商驱动的第三方回收低碳闭环供应链模型,分析研究了制造商碳减排能力、产品减排率敏感系数、政府碳减排技术补贴政策、政府碳税政策、回收便捷敏感系数对闭环供应链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①制造商碳减排率和政府碳减排技术补贴的提升能够降低影子制造成本和零售价,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碳税作用与之相反.②产品减排率敏感系数的增加会抬高零售价、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提高企业碳减排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③回收便捷敏感系数的增大会降低废旧产品的回收价格,提升第三方回收服务水平,提高回收量,提高制造商和第三方回收商的利润.最后以低碳闭环供应链集中决策模型为标杆,设计"收益共享+费用共担"契约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我国预计将于2020年,全面扩大碳交易体系并开征碳税,这势必为制造企业运营产生重要影响。为分析碳税机制下企业生产与库存运营调整,以及企业主动实行碳减排技术投资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基于经典Arrow-Karlin动态模型研究无碳排放约束、碳税机制、实行减排技术投资三种情景下制造企业生产-库存变化,分析模型数理特性,运用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和前向Arrow-Karlin算法求解模型。得出碳税机制下,实行减排技术投资时企业的生产与库存水平最佳。随着减排技术投资增加,企业碳排放数量减少,但存在边际投资减排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将启动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企业作为碳减排和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其参与意愿和程度对碳交易机制的成功以及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欧盟作为运行了12年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本文在概述欧盟碳交易制度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梳理了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对企业碳减排、竞争力以及创新影响的相关文献,为更好地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碳交易制度的高效运行、促进控排企业的积极参与提供经验借鉴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碳交易政策对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分别考察地区异质性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钢铁行业碳减排具有显著且持续的促进作用,使得试点地区效率值平均提升12.6%.但这种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东西部地区较为显著,中部地区则不明显.碳交易政策可以通...  相似文献   

8.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和碳税政策都会对能源成本产生直接作用,从而对能源安全状况和减排效果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往往基于外部条件不变的假设分别探讨两者的影响效应。然而,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在现实中已成为常态,实施碳税可能无法实现预期减排效果,也可能影响能源安全。因此,评估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碳税政策的交互影响效应,有助于协调能源安全与碳减排的冲突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产业-能源-碳排放"CGE模型,探讨了国际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和碳税政策对实现2030年碳减排60%~65%目标的交互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上升还是下降,碳税政策都能实现减排60%以上的目标;而当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下降,碳税政策无法缓解能源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能源安全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9.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力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减排作为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厘清导致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效应和机理。本文基于投入产出(IOA)与结构分解(SDA)等分析方法,探讨了1997—2012年间中国全行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力效应。研究表明:(1)中国行业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从53.60亿t增加至158.20亿t,碳排放强度从2.00 t CO_2/万元降至0.86 t CO_2/万元;(2)影响碳排放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技术进步有利于碳减排,规模效应(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持续推动碳排放的增加,产业联系和经济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导致其波动变化;(3)产业政策可分为宏观控制政策和产业自调整政策,这些政策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有利于碳减排。2002年之前,中国宏观控制政策鼓励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得经济与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增加了碳排放;2002—2012年间,中国产业自调整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产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强,促进能源大范围流动与产业重组,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使得产业联系与经济结构在中国碳减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技术进步不再是唯一减少碳排放的因素,碳减排方式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制造商主导和消费者低碳偏好,分别构建碳税和碳限额与交易模型,研究制造商生产定价和减排问题,重点比较制造商利润随各种政策变量的变化关系。首先,消费者偏好使得制造商选择减排有利,当碳税\碳价格在临界值以内,存在单位产品最佳碳排放量使得制造商利润最大化,而最佳碳排放值与碳限额并无关系;其次,在碳税模型中,制造商利润与碳税成反比关系,而在碳交易模型中情况较为复杂,制造商利润取决于碳价格、碳限额和企业碳排放量,而当碳税等于碳价格时,制造商更倾向于选择碳限额与交易政策;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以资源型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虑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为碳信息披露主要载体,基于内容分析法形成显著性、量化性和时间性碳信息披露质量维度设计碳减排管理定位、碳排放管理制度、碳减排实施方法、碳排放合规程度等碳信息披露质量层次与指标,获取碳信息披露质量指数,为评价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提供一种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2.
汪中华  成鹏飞 《资源科学》2016,38(5):909-917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出现碳锁定现象。中国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很有必要对碳锁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选用合适的指标来衡量碳锁定有助于理解碳锁定。本文通过测算1990-2014年中国碳汇量和碳排放量,用两者的差值作为碳超载量,用碳超载率(碳超载量/碳汇量)对碳锁定的程度以及变化趋势做出基本判断,然后利用ECM模型对碳锁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以2003年为界限,1990-2002年期间中国未出现碳超载,从2003年开始碳超载为正,以后逐年增加,碳锁定程度越来越严重;②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增加技术投入在长期和短期内对碳锁定都有抑制作用,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对碳锁定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内是相反的;③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中国碳汇量比2014年增加5%~15%的目标,以期在“十三五”结束时基本实现中国碳平衡。本研究以丰富中国碳锁定及碳解锁理论研究为侧重点,着重为中国碳锁定程度和碳锁定变化趋势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对中国碳锁定解锁路径提出借鉴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5年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申明中,中国宣布将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届时诸多行业的众多企业将被纳入强制减排的行列,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已从宏观治理向微观减排逐步过渡。企业作为减排主体,对自身的碳进行合理的管理以及对碳排放配额进行有效的交易已成为应对全国性碳市场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背景,构建一个由部门主导的碳管理系统,以期帮助企业完成履约、实现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面临技术、资金等难题,财税金融的发展给低碳经济解决资金瓶颈提供借鉴,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选择相适应低碳财税金融工具,针对性建议推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内碳交易试点成立,明确划定排控企业,面对严峻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众多企业意识到解决"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了解自身碳排放源的基础上通过低碳技术或者调整企业运营、政策等来实施碳减排。为了深入研究和解决企业碳管理,拟从碳盘查、碳管理成本控制、碳管理决策以及碳信息披露4个方面构建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并针对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进行实用性的探讨,提出可行的建议策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恶劣影响,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是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法/过程]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II)检索有关“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的专利,开展专利分析:(1)对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对专利公开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以及研发团队合作关系等进行关联关系分析;(3)使用CiteSpace工具进行文本主题聚类分析和热点分析,基于专利被引频次分析“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领域的关键技术主题,以掌握该领域的技术研发态势。[结果/结论]全球“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技术的研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发展期;中国和美国的专利量领先全球,是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较多日本企业在该领域申请了专利,且全球企业间技术研发的合作较少;“碳捕捉”的材料、设备、系统以及“碳封存”的储存罐是研发热点,但“碳捕捉”技术较多关注能源开采、发电、采矿冶炼等工业生产过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捕捉技术研发较少。从高被引专利来看,中国是该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在传统能源开采、工业生产、煤火发电等行业的碳捕捉方法、设备和系统技术研发较多;二氧化碳的再利用如防爆防雷、农业生产等技术研发较少;相对于“碳捕捉”和“碳利用”技术来说,“碳封存”技术则较为空白,这与“碳封存”技术的实现条件较为复杂以及成本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已被确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约为每年10亿—13亿吨二氧化碳(CO2)。巩固和提升生态碳汇功能,需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等相结合,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滨海碳碳汇,进而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增汇工程,同时还需要推动生态系统管理及新型生物/生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Bio-CCUS/Eco-CCUS)的开发应用。通过统筹陆地-河流-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种增汇技术,有望实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自然和人为碳汇功能倍增目标,即在2050—2060年实现每年20亿—25亿吨CO2的碳汇贡献。当前,亟待系统梳理生态系统碳汇提升关键技术,科学评估其增汇效应、经济可行性和时间可持续性,集成不同区域增汇技术并开展区域示范。  相似文献   

18.
在碳规制加强的背景下,引导企业事先察觉碳风险并通过低碳创新提高碳绩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本文以2011—2015年连续出具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探析了碳风险意识影响碳绩效的传导机制以及低碳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碳风险意识与企业低碳创新呈正相关;碳风险意识强的企业更愿意进行低碳创新,因而低碳创新成果也越多。研究还发现,低碳创新在碳风险意识与碳绩效两者关系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即碳风险意识不仅仅只通过低碳创新对碳绩效产生影响。上述发现对我国企业加强碳风险意识、提高低碳创新水平及有效提升碳绩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姜跃  韩水华 《软科学》2016,(6):43-48
研究了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建立一个以供应商作为领导者、制造商作为跟随者的两阶段斯坦伯格博弈模型来分析供应商参与对企业减排决策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供应商参与和不参与减排两种情况下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最优决策,并通过算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碳税与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对最优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包括"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我国的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并推动了科学与政策的连接。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及时布局,对外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内结合国情大力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并通过大科学计划将其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