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军事学原理,按军事文化外显器物层兵器的发展为内在逻辑主线,通过对军事武术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归纳,将军事武术历史演进分为冷兵器时期、火器时期、热兵器时期和高科技兵器时代(以信息化为目标、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现代化建设时期)四个时期。本文对军事武术冷兵器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为军事武术科学的探寻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殷商时期中国武术出现了多种不同技术层面的习武内容,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和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殷商时期大量珍贵的武术文化信息.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新的视角:殷都武风的兴起与武术活动的发展;"巾帼--妇好"映射殷商重武传统;军事、战争是殷商军旅武艺全面发展的动力;冷兵器特点凸显殷商武术文化的厚重四个方面展现了殷都武术文化对丰富我国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光 《搏击·武术科学》2011,8(9):30-32,112
北宋时期在中国兵器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处在一个冷、热兵器交替使用的开始阶段,在研究北宋军队兵器之前,先深入了解北宋之前各朝代军队作战兵器的发展,以正确认识北宋军队兵器发展历史。解读北宋时期的历史,了解北宋军队中的新生武器——火器的应用,以及北宋时期统治者对军队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从而解读此时期军队中兵器的发展,对以后军队兵器装备和武术器械的发展进程的影响,我们可以探究中国古代兵器在现代社会生活领域中是否依然具有使用价值并继续发挥其作用,是否依然对现代化的军队武器装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枪由矛演变而来,成为古战场上的一种重要的格斗兵器.宋代以后枪的形制向专门化发展,形制多样.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论述了武术器械的枪形制演变经历了混沌期、分离期、专门化期和形式化期等几个阶段.古代武术器械枪的形制从兵器枪中的长枪形制蜕变而来,现代竞技武术用枪的形制是兵器枪的形式化.  相似文献   

5.
王教健 《精武》2012,(8):80-81
中国古代兵器种类繁多,古有"十八般兵器之称",可以说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兵器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师、信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下对古代兵器产生和发展、兵器分类、兵器的政治意义的解读,使之更透彻的了解中国兵器的发展史及传统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云贵高原上出土的西南夷青铜兵器数量众多,艺术韵味独特,魅力四射,为世界所瞩目。它们不仅仅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同时也展示着当时是一个战事连绵,争夺激烈的残酷年代;军事武术已经形成,战争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中原、荆楚、巴蜀、百越等青铜武术文化至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在西南夷地区已得到传承和发展也在这些青铜兵器上得到印证。表明西南夷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流中,非常善于学习不同民族的武术文化,吸收其他民族的武术文化因子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武术文化,做到"和而不同",从而形成云贵高原上色彩斑斓的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武术文化传承研究仍是一个新的课题,武术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十八大以来,政府强调加强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对文化发展的相关行为做出选择性的指导和约束,以促进文化发展,是当今许多国家文化发展战...  相似文献   

8.
武术与戏曲都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并具有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具有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关系,京剧脸谱是戏曲的特色,是戏曲重要的视觉文化符号;兵器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脸谱视觉符号: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来解析兵器在武术武术中的视觉符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从而通过视觉符号来达到传播武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对一如流水的历史进行分期,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通例,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差异,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因此,要清晰彰显古代武术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也当然离不开对它的历史分期研究。所谓'古代武术',是指由先秦时期至清末这一历史时期内的武术活动。在中华武术历史进程中,古代武术的历史绵延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术文化与影视、电视节目、网络、动漫等传媒领域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扩大了武术文化的传播领域,弘扬了中华武术的优秀精神,发挥传媒的社会功能和效益;一方面实现武术文化产业和传媒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武术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竞艺武术是武术与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是武术艺术化的一种创新,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演艺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促进了高校间的国际化交流,并为当今的武术学科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更体现了武术的一种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2.
浅谈武术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武术文化是以武术为载体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不同于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文化环境中孕育产生的。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武术文化中的武术技击内容、武德以及武术的美学等几个方面来浅析其对人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武术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发展武术文化最重要的是进行品牌构建。河南武术文化资源丰富,文章通过研究河南省武术物质技术层、武术制度习俗层、武术心理价值文化品牌建设现状等内容。为河南省武术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河南省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以带动河南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4.
武术负载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和人文精神,折射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气质。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对于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换迫在眉睫。本文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大众武术规范发展、传统武术产业化以及国际化角度来剖析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换,为武术的可持续传承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武术短兵"要有"中国元素""中国方案",这样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武术短兵运动。当下在"武术短兵"名号下有"三"模式,即"近代短兵""连击短兵""现代短兵",显然这不利于"武术短兵"的统一化。要实现"武术短兵"的规范化、标准化,唯有把"三"变"一"。究竟哪种能作为"武术短兵"的主打运动模式,就要对"三者"分别给以分析研究。本文就"近代短兵"给以重点分析,看其能否成为"武术短兵"的主打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武术进入奥运会与中西文化的对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小美 《体育科学》2005,25(7):59-6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演绎等方法,通过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差异的比较、武术与奥林匹克文化价值终极追求及其相互适应的分析,指出:中华武术与奥运结合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具有更高审美要求、技击要求和内在修养要求的武术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接受和认可,同时,丰富和完善奥林匹克文化内涵。以竞技武术入奥为平台,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以此带动其他领域的文化跨越国界,在异国他乡寻找另一种诠释的机会。建议政府在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起主导作用,以唤起社会和民众对其的关注和认同。以中华武术为前导,带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武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中西文化的集体本位价值取向、中西文化的道德倾向、“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对”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武术国际化进程的障碍,为制定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为武术早日进入奥运会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州武术文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韩雪 《体育科学》2006,26(8):86-95
在中华文化大环境下孕育的中国武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特点。以中州武术为研究对象,以区域文化为视角,借鉴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从文化空间特征及其联系的角度对中州武术文化形态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中州武术丰厚多样,其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州地域的特定地理环境、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习武风尚的作用密切相关的;中州武术文化的主体性、兼容性、辐射性和创新性构成了中州武术文化最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州武术客体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武术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不同生态类型对中国武术与奥运竞技体育形成、发展不可低估的影响,研究试图从生态类型发展的角度,探求中国武术未来的文化生存能力。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农耕文明环境下产生了中国武术;工业文明环境下兴起的现代奥运竞技体育;现阶段部分中国武术的文化本位被丢失;现阶段奥运竞技体育文化全球化趋势明显,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生态文明环境背景下潜藏着东方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中国武术预示着人类文化及体育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并绵延至今,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并且履行了某种社会职能,这种职能赋予了它价值。文章从传播的基础和公益视角出发,对武术公益与武术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武术公益活动能够促进武术的传播,起着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武德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武术公益的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