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中老年习练太极拳中经常出现膝关节的损伤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膝关节损伤的原因、损伤部位及损伤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膝关节损伤的诊断治疗手段及预防措施,为中老年太极拳练习者提供可借鉴的资料,从而降低损伤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陈雄 《中华武术》2007,(9):21-24
太极拳作为一种强身健体、抗暴自卫、防病治病、修心养性的有效手段已被大家普遍认可,太极拳在有着明显的调节人体气血,延缓骨骼、肌肉以及脏腑器官衰老的良好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习练过程中由于运动不当和运动过度产生膝关节损伤的弊病。要弄清膝痛和膝关节损伤的原因,我们必须先从认识膝关节开  相似文献   

3.
我打太极拳多年,在我们太极拳辅导站的拳友中。时常听说有人习练太极拳后膝关节疼痛。找大夫求方,大夫说:“这是‘太极腿’,是打拳方法不当出现的特有现象。”这之后,有人因为腿疼而改练其他体育项目了。  相似文献   

4.
海口市太极拳活动开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海口市太极拳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海口市太极拳活动中50岁以上的习练者居多,呈现出老年化趋势;习练者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习练者的周习练次数、每次习练时间安排较为合理,习练地点多为户外;习练项目以国家竞赛套路和传统套路为主;习练目的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为主。海口市太极拳活动的发展对策主要有:加强管理,理顺协会间关系;加强宣传,营造太极乐园;组织专家培训,提高太极拳技术和理论水平;完善竞赛机制,加强协会间竞赛交流。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众多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目的。如今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数,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人都练习太极拳,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很显然,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流派,有着自身深厚的理论根基,今习练太极拳者多为年老者或一些青少年,其习练的出发点为强身健体,大多数习练者都只是停留在架势上,有的青少年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对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及其内涵从无追究,这就导致了许多拳友练习的非常空洞,同时也影响了学拳的兴趣。古有拳谚:"拳无理不明,理无拳不精",这足以说明习练拳者不仅仅是要会练,而且需要练习者明明白白的练。正如太极拳泰斗吴图南说的"要科学的练太极"。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健康工程”是围绕着太极拳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这一主线,打造的一项太极拳公共服务体系。—直以来,太极拳的传播与推广方式通常大都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改进,而忽视了对于太极拳习练者本人的研究,忽略了人的多元化需求。本文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哲学与心理学角度对太极拳的习练动机与效应进行分析,同时将人的需求与太极拳的习练效应相结合做对比,探索出了其高度契合的对应关系。最后根据民众的多元化需要与太极拳习练效应之间的对应性,以人为本,对“太极拳健康工程”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谢远基 《武当》2014,(1):16-18
调身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如何在习练太极拳中正确调身,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一、调身的本质调身,又名调形、调拳架,是习练太极拳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以翔实的数字资料和多个真人真事,记录了开封市汴京公园太极拳习练点40余年的演变历史,反映了基层太极拳习练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演变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样态.文革前公园存在着以趣缘结合而成的习练太极拳群体;文革中太极拳文化虽然被扭曲,但是太极拳活动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后十多年社会转型期中,习练点每年春秋举办多次培训班普及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文化在普及中有了更深入的发展;进入世纪之交,习练点返璞归真于为习练者带来愉悦和健康的体育终极目标,并逐渐成为传承陈鑫拳架知名站点.习练点能够长期保持凝聚力,在于太极拳文化本身的魅力,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作为一种中老年人很好的健身项目得到了大众的青睐,但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对膝关节的要求很高,本文通过分析膝关节的力学结构及其损伤原因做出总结,为太极拳的练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习练人群最多的健身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习练者大多关注其健身效果,很少关注太极拳造成的疼痛和损伤,忽略了准备活动的作用。本文从人体生理学等方面分析太极拳运动的基本形式,强调习练太极拳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提出适合太极拳运动准备活动的主要内容,以期为太极拳初学者能够循序渐进、健康的掌握太极拳。  相似文献   

11.
李文奎 《武当》2008,(5):19-19
陈式太极拳看似无奇,实则精妙,要求非常严格,习练者多不得要领,或半途而废,或习练十数年毫无建树。笔者通过近二十年的习练与教拳实践,认为要掌握该拳法,除要严格恪守其他一些太极拳运动要求外,应特别留意以下六要领。  相似文献   

12.
李文奎 《武当》2008,(8):12-13
陈式太极拳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妙,要求非常严格,习练者多不得要领,或半途而废,或习练十数年毫无建树。我通过近二十年的习练与教拳实践,认为要掌握陈式太极拳法,除要恪守其他一些太极拳运动要求外,应特别留意以下六要领: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测量法,探究习练Office太极拳对公务员群体身体健康水平指标的影响.结论:习练Office太极拳,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务员群体的身体健康指标有积极影响,Office太极拳简便易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作为公务员群体空余时间身体锻炼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周世勤  周梦华 《精武》2007,(11):I0001-I0002
李式太极拳是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宗师和好友王兰亭等,在陈式和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集多种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的。李式太极拳又称太极五星捶、刚柔太极拳,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一带广为流传。早年,李瑞东宗师从好友王兰亭(杨禄禅宗师的弟子)习练太极拳,从李老遂宗师习练戳脚翻子拳,还习练过少林拳械、八卦掌、心意拳等。李瑞东宗师以老架太极拳的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等捶法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式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出李式太极拳。在动作和技击的方法上,吸收了多种门派拳术的手法。尤其侧重刚柔相济,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李式太极拳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认为: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李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体松舒展,刚柔相济,连贯灵活,体用兼备"。  相似文献   

15.
力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要素之一,保持一定水平的力量素质对青年女子的体质健康和自身防卫很重要。文章通过对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习练简化太极拳进行研究,观察习练简化太极拳对青年女子力量素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每周习练2-3次简化太极拳对青年女子的腿部和腰背部力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式太极拳名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习练和式太极拳。但在近20年的时间中,这个拳种出现了很多种叫法,如: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太极拳道、武当赵堡大(小)架太极拳,最近又出现了丹经太极拳等等。根据本人习练和式太极拳近二十年的亲身经历和对有关人员的访谈,以及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后,就和式太极拳的名称问题做如下考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揭示了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习练太极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探索太极拳这项传统养生保健锻炼的动态习练过程中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特点。主要采用选择习练太极拳2年以上的受试对象49名,其中大学生组30名,年龄18-25岁;中老年组19名,年龄53-70岁。采用超小型便携式动态心电记录盒完整记录受试者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心电信号,观察太极拳习练过程中太极拳动态习练过程中短时程HRV频域指标,分析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的变化。研究表明,在20min习练太极拳过程中,两组VLF、VL(除中老年组LF进行性降低外)均先降低后上升,但均显著低于休息状态水平;两组HF均进行性降低且显著低于休息状态的HF水平;中老年组的LF/HF进行性降低但变化不明显,大学生组LF/HF在运动过程中先降低后回升且前15min显著降低。结论在习练过程中,随着心率的加快,交感神经活动水平与副交感神经活动水平均较静息状态时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同,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均衡性当中始终是以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主导优势。  相似文献   

19.
徐玲灵 《健身科学》2012,(12):37-37
在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中,太极拳以其质朴无华的独特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之厚爱。国家推广的太极拳套路中尤以24式简化太极拳普及最为广泛,习练者最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对步法进、退和转体动作中的虚实转换把握不好,虚实感觉不清晰。本人以24式太极拳为例,就弓步上步的虚实与转换方法,浅谈一下在多年教练工作中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对习练太极拳的老年人群的健身保健功效进行探析,通过习练太极拳对老年人运动系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让更多的老年人进一步认识太极拳,并积极的投身于从事太极拳的运动中去,促进太极拳在我国老年人群中更加广泛的开展,促进我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