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b2.0环境下,各种社会化网络应用实践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各种社会化学习形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环境。技术支持的非正式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大学生可以在web2.0环境中寻找学习导师,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在线实践社区中学会合作、探究学习。为了促进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我们要加深了解非正式学习的价值,明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联系,创造多元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探索新技术并引领学生使用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嵌入在工作情境的非正式学习、社会化学习是企业学习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社会化媒体是一个开放、协作的读写网络,天然具有支持企业非正式学习的能力,它为企业员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企业知识分享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手段。社会化媒体支持的企业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生态环境,强调组织记忆与知识的积累,强调员工参与和问题解决。社会化媒体支持的企业学习应以社会化学习为核心,其设计需要从学习主体、内容生成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考虑,从而构建有效的企业学习框架。  相似文献   

3.
“数字布鲁姆”对网络非正式学习环境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正式学习是知识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形式。各种新的教育理论、信息通讯技术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都为非正式学习的发展及其学习环境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布鲁姆"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与时俱进的成果,是在数字时代的修正与更新,对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及其环境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对"数字布鲁姆"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网络非正式学习环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阐释,以期提高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4.
非正式学习逐渐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社会性软件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工具支持。在充分认识社会性软件和非正式学习本质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及努力培养Web2.0社会性理念,达到利用社会性软件提高学习绩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学习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正式学习以外最主要的知识和能力获取渠道。对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重视,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生培养路径的转变;是开辟高等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分享的新途径;对促进教育的多样性和公平性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也面临理论政策支持缺失、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师教育方式滞后、非正式学习社会资源缺乏、校园非正式学习环境不够完善等困境。建议从建立理论政策支持,转变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师教育方式,加强物质学习资源保障,优化非正式学习空间等途径破解大学生非正式学习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非正式学习指在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之外,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方式,它占个体所学知识的75%以上,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却不到20%。由于非正式学习在人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是教育技术人员亟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介绍了非正式学习的内涵、特点、理论基础及非正式学习促进和实施的相关策略等。  相似文献   

7.
泛在学习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使用身边的学习设备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其理论基础有: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后现代主义学习观、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等,该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及主动建构,重视非正式学习和学习过程的交互。自学考试与泛在学习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泛在学习理论视角下,自学考试的教育范式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确立以考生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完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建设、大力发展非正式教育模式、改革学业评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首先分析了基于Sakai平台的社会化网络学习要素(包括环境、资源、活动、评价),接下来构建出基于Sakai平台的社会化网络学习模型,进一步对社会化网络学习模型具体过程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了具体过程中包含的核心知识的学习、分散的非正式学习和循环流动三个阶段,并开展了社会化网络学习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非正式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生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个体日常活动中的有效学习方式,近年来正逐渐成为国际学习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场馆学习、服务性学习和职场学习是三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模式。通过对三种学习模式比较分析发现,非正式学习受到个体情境、社会情境和物理情境等三类情境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可获得多元的学习结果,以促进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可拓展我们对学习和教育本质的理解,为了促进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以构建评价非正式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估体系,探索影响非正式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谨慎推广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学习是学习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实践证明利用微型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文章阐述了非正式学习的基本内涵,论述了微型移动终端是如何支持非正式学习的,从学习理论基础和学习情境创设两方面对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构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引言技术的更新和教育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也促成了非正式学习的发展。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念,在打开成人职业教育瓶颈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启了又一扇窗。国内对于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处于介绍性或思辨性探讨阶段,缺乏基于本土情境的实证和策略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详细分析了社会化视频分享网站中视频学习资料存在的长尾现象,接下来从中推理出学习领域的几个重要方面:学习资料、学习存储容量和学习方式,也存在着长尾特征,由此提出了基于长尾理论的学习观,并从技术支持学习、非正式学习、生产工具、传播工具、筛选机制、学习生态和注意力分配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全新的Web2.0时代,Facebook这类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应运而生,备受广大用户关注。本文首先对Facebook本身进行概述;其次,又分别阐述了Facebook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基础、Facebook在教育中应用的优势以及Facebook在教育中应用的策略;最后从Facebook在教育中应用的实际案例出发,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Facebook在教育中的一系列应用。  相似文献   

14.
Web2.0的到来正引领学习者去适应一种新的学习主流--非正式学习.在前人的基础上归纳出非正式学习的定义,总结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和有效性,在相应的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构建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5.
长尾理论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b2.0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集中式的正式学习过渡到了以正式和非正式学习并存的时代。大量社会性软件的涌现,使学习者进行非正式学习越来越容易,人们的学习越来越向学习的“长尾”延展,人们之间基于学习的交流会更加广泛,这无论对个体的提升、教育的革新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有促进意义的。本文从长尾理论出发,着重探讨长尾理论与非正式学习的联系以及如何从长尾出发来进行非正式学习。  相似文献   

16.
社会化学习有三大特色,一是跟人与人间的互动有关,但没有具体的老师;二是能随时随地进行;三是与工作结合度高,它模糊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界线,比较近似非正式学习,即学即用,针对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寻求立即的解答.社会化学习的应用工具,跟地域的关系很大,像台湾使用最广的社群网站是MSN、Facebook和Plurk;大陆则是腾讯QQ、微博和博客.不同的应用方式,也形成不同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非正式学习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而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背景下,文章从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对比的视角,对非正式学习的本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实践性强是非正式学习的本质属性,非正式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A0):122-123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存在的理论基础,结合高校学生体育课程非正式学习现状,提出了微时代背景下尊重差异、注重核心、民主管理、共同进步的非正式学习共同体构建方案及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9.
在Web2.0技术背景下,以社会建构主义、群体动力理论、六度分割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网上学习环境分析及主要功能分析,结合Web2.0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SNS的校园非正式学习社区,着重突出了社区用户强交互性、个人知识管理、学习群组方面的功能,为在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非正式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20.
胡瑾 《文教资料》2021,(4):78-79,25
非正式学习,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和手段。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的建设,自然离不开非正式学习。基于非正式学习,探究思政教育生态圈的首要任务是:认清校本核心元素。经访谈发现,校本核心元素有课程建设与学习、教师、学院管理及大学生等。非正式学习,实现了思政教育与核心元素有效、有质的融合,为生态圈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