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也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基于多年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针对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教育观念创新、培养体制创新、培养环境创新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采取"以不变应万变,以多变应不变"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及"一个信仰,两个侧重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创新,使研究生党员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理论创新的涵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如何创新做了十分精辟的阐述 :“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 ,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 ,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规律。”并把创新具体化为“三个解放”和“三个坚决” ,即“适应实践的发展 ,以实践来检验一切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 ,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重庆大学模具实验室在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国际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差距。提出了模具研究生创新人才在具备一般标准之外,仍需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指出了模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途径,并制定了具体的培养计划。建立的"以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为平台、建设研究生创新人才团队"的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实战能力,推动了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校企共同创造了一批科技成果与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复杂多样。将协同理论运用到研究生发展这一具体领域,通过发挥各主体联合优势,建立组织之间的多种协同形式,进行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丰富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通过对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中目标达成、培养主体、运行机制、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研究生协同培养框架,结合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及研究生培养模式,验证了协同育人机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依托特色运作的协同培养创新模式,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为切入点,立足于地方高校,从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等角度分析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一多、两跨、三确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为推进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我国研究生院评估指标体系中"研究生培养及质量" 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构建出了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绩效评价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绩效评价方法,为改善研究生培养活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1,(27)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创新源不足、"严进宽出"的过程管理导致学生懈怠等普遍问题,改革传统的导师制,建立导师团队指导机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建立了研究生培养的"6大培育计划""6大关键环节",有效提升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1,(19)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经济和产业和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项目引入智能制造中"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探索智能制造等新工科研究生的"全培养周期"模式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和措施,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开展:新工科研究生全培养周期体系的构建;工程实践与创新基础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践,项目提出的研究生全培养周期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为其他新工科专业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宏观战略的背景下,为了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各大高校将研究生作为重要培养对象,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针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参加专业竞赛、通过科研融合、打造校企合作新平台的"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经实践,这种模式是一种能充分挖掘研究生潜能的高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方法为探求,总结并探讨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实施改革中,融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和创新环境等各环节为一体的"五创一体"法,并对其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实施案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论析,以期探索一套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树立整体创新品质、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并重、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观等新观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在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工业4.0"等理念的提出,研究生教育层次中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培养未来职业生活中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但目前研究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发展误区和问题。本文基于对目前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0,(22)
党的十九大以来,"课程思政"的理念逐步展开并应用于高校教学实践。为了在教学中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硕士生,提出基于"知识、创新、思政"三位一体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框架体系,使研究生课程教育不仅成为"传授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环节,更要成为思政教育的战略高地。该体系已应用于我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随机信号分析》课程的教学,从该授课效果的反映来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如何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环节中发掘创新点,更重要的是意识到了科研诚信的重要性,达到了课堂思政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地区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和措施.通过将区域传统文化艺术和非遗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双导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方式进行创新教育,遵循"传承—利用—发展—创新"的理念,构建民族地区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6.
宋晨虎 《科技风》2014,(24):195-19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流趋势,对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当前我国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常见的几种模式,对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面对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从机制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近年来以创业为导向,实施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2015级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多次获得竞赛大奖,创业企业也获得了良好效益。学校和学院创新实践培养机制愈加完善,证明了"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其中,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技术和专业优势,可以为当地农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带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各方面合作。因此,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对于推动农业信息与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和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12)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在于为土木与建筑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新工科背景下,现有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综述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再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措施,构建了"新型"的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理念。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生教育应主动将自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在研究法国研究生教育为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基础上,分析了法国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借鉴法国的经验,研究生教育应该成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各行为主体联系与合作的基点,研究生教育既是知识、技术、人才创新的基地,也应该成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抓手或立足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