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美国在2011年发布了中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新标准。文章简略介绍了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解析了2011年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标准,并对2011年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标准与1996~2005年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及评价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美国中小学主修课程评价标准以其独特的评价理念引导中小学主修课程评价,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研究、借鉴美国中小学主修课程评价标准的评价理念,对我国中小学主修课程评价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罗贵明 《教育导刊》2011,(10):39-41
文章简略介绍了美国中小学主修课程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并以2009~2011年美国中小学阅读评价标准为例。详细解析了美国中小学主修课程评价标准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其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主修课程评价标准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美国中小学课程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阐明了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美国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由于美国中小学对自己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自由度比较大,所以美国各个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求等都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略介绍了美国中小学主修课程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以2009~2011年美国中小学阅读评价标准为例,详细解析了美国中小学主修课程评价标准的设计理念,分析了美国课程评价标准中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师资质量是关乎未来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美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达到研究生层次,在课程上重视基础课程,选修课课程设置广泛,课程内容更新及时,注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和教育实践。因此,针对我国课程设置的不足,在充分了解美国课程设置的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我国中小学师资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美国中小学课程详实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美国中小学课程的个性化倾向由来已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个性化课程的意义,由此得出课程个性化趋势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还提出了个性化课程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中小学课程决策机制的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传统的中小学课程决策机制的特点是地方决策为主,同时学校也有一定的决策权限。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中小学课程决策机制发生了重要的变迁,即增强联邦政府的课程决策权限,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相结合的课程决策模式,这对我国中小学课程决策机制的改革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态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界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实验和改革。笔者在1982~2001年间曾三次赴美国研究中小学课程问题,考察了美国门个州的课程改革的情况,发现他们的课程改革呈现了新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着补偿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等不同的课程范式,其背后都有其课程观的理论支撑,也都有其实践的指导价值。由于学生特殊需要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教育者不能片面地强调或排斥某一课程取向,或完全否定它的意义。因此,当代特殊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的补偿性或发展性、功能性,向以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强调三者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velopmental guidance as a formal curriculum in a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explor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curriculum and of the factors which facilitated or hindered its implement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eachers perceived the curriculum exerting posi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self-appreciation, self-control and behaviour, and on teachers' attitudes and management styl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curriculum also facilitated a more inviting school atmosphere. Teachers' acceptance of the belief advocated in the curriculum, the use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support from the school system were crucial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school's implementation of developmental guidance via a formal curriculum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由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改革是学校课程评价改革关注的焦点,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从以“甄别选拔”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甄别性学生评价向以“促进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发展性学生评价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地方课程开发机制主要涉及地方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谁来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地方课程的问题。依此对国外地方课程开发机制进行梳理,主要有共创、整合、补充、桥梁四种模式。国外地方课程开发机制四类模式表现出的特点给我们在地方课程开发的诸多方面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课程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开放和非平衡是课程发展的前提条件;涨落是课程发展的起因;竞争和协同是课程发展的动力;渐变和突变是课程发展的途径;创新是课程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自觉遵循和运用课程发展的自组织规律,创造条件,把握机遇,正确引导,适时地促进课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将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是课程论独立的主要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学习心理学关于人类学习的各种学说深刻地左右着课程论的形成与发展。但是 ,有关人类学习的各种学说基本是以成人的学习为基础提出的 ,将这样的学说直接用来当作自己的理论依据 ,课程论便很容易产生脱离儿童的倾向。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 ,使课程论获得了比学习心理学更为精确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发展心理学认为 ,儿童的学习不是成人学习模式的简单化 ,儿童的认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目前 ,课程论的理论基础正在逐渐从学习心理学转向发展心理学。这一转向 ,对于国内目前的课程改革和课程论自身的发展 ,以及各级师范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发展定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土地资源学"的课程属性和地位,本文探讨了北京市精品课程"土地资源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建设要点。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提升"土地资源学"课程建设水平,以及带动土地资源管理相关课程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教育工作者系统化整理并逐步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资源。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在内涵、特征、类型等方面发生着深刻改变,主要表现为:课程核心功能更加凸显,内容范围拓展深化,技术融合趋向深度;课程改革逐渐显现出丰富化、多样化、校本化、定制化、智慧化的发展倾向;课程开始演化为基础课程、发展课程、综合课程、生命课程、数字课程五种类型。课程的变革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在未来,课程实施要求深化师生未来意识导向、聚焦核心素养价值目标、营造未来课程实践氛围,不断推动未来教育的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现代课程评价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课程评价模式。不同课程评价模式的思维方式甚至思想方法的变化,都内含着不同的课程评价框架结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课程评价模式,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发展性课程评价的自身特点,借鉴混沌理论的启示,形成了由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结果评价相互交融的开放的三螺旋结构,作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发展性课程观是在批判传统课程中根深蒂固的且至今仍存在于现实课程活动中的观念和行为以及人与课程之时代发展走向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课程观转型的时代主题。发展性课程观以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为理论依据,它的核心是教化个体与改良社会,而教化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进而促成社会发展。构筑发展性课程观的互动、共生及再造的实践机制,廓清其运演的机理,激发个体的生命自觉,构筑和谐的课程生态,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及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