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17,(5):79-85
译介人士译作等身者,常因翻译有道而付诸笔端。作为《诗经》最新全译本译者,汪榕培教授数次撰写专题文章,纵横捭阖地类分、比读中外《诗经》英译道法,其定量定性的非常论,遂成为典籍翻译研究与批评领域借鉴性常识。  相似文献   

2.
译介学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研究翻译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圣经》译介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宗教传播,但《圣经》的译者在对《圣经》进行翻译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创造性叛逆,从而使《圣经》为不同价值观的各国人民所接受。《圣经》翻译对民族语言的形成,包括对中国语言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译介学》(1999)一书的出版可以看作是译介学研究理论的初步成形,至今的二十年间,学界对于书中的观点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争鸣,形成了诸如《翻译文学导论》(2004)、《译文学》(2018)等专著。译介学与译文学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创造性叛逆"这一观点,二是翻译文学史的构建问题。译介学的学科重点在于文学和文化研究,译文学则强调在关注译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研究。虽然二者在一些观点上意见有所不同,但也具有互补性,可以将二者互相结合,作为彼此的补充,顺应当下的时代潮流更有效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是牛津大学第一任汉学教授(1815-1897)。他执教期间撰写的《〈离骚〉及其作者》一文是《离骚》英译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后继译介者影响很大。通过历史考察与文本分析,发现他对《离骚》本身评价不高,出于教学需要才对其加以译介。他主要采用了评介、翻译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译介策略。译文虽有少许误译之处,但在研究的深度与迻译的准确性方面,都已经达到当时西方汉学界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1880年德国神学家、翻译家及汉学家维克多·冯·施特劳斯(Victor von Strau?)出版了历史上第一个以中文原文为母本《诗经》德文译本,因其文学及文化价值得到德国汉学界及文学界的高度赞扬。本文从考察施特劳斯译介《诗经》的动机入手,从翻译学视角剖析施特劳斯译本在结构、底本依据、韵律、修辞等方面的诗歌翻译策略,探索施特劳斯《诗经》译本的文化价值,并考据其在《诗经》西传德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对研究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的一个首要研究领域,是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本文将从译介学角度出发,研究《浮士德》中的《城门前》张荫麟译本的创造性叛逆,进而证明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诗经》有多种译本,古代文学研究者开始对《诗经》的翻译进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体现在题旨的误解、词义的误释、经文的误译等。以现代诗歌形式翻译《诗经》已为广大读者接受。依据几部“国风”译注,从“国风的语义”、“国风的章法句式”、“国风的韵律”、“国风的语言”四个方面谈谈翻译国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史艳华 《考试周刊》2013,(88):26-27
汉语古典籍的英译目前已成为较热门的学科,本文意在对古典籍诗歌的英译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如《诗经》等的翻译简史及其在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译介出版情况.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理论新探》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文学翻译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也为文化转向后的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书首次将译介学纳入翻译学范畴的文学领域进行系统性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其突出贡献表现在:分层次界定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的新概念;确立了翻译研究中的译介学范畴;阐释了翻译研究的译介学范式;分析了翻译视域下的译介学传输路径;明确了传统文学翻译研究的当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正> 陈子展先生所著《国风选译》(一九五五年十月上海春明出版社版),是我国解放以后研究和翻译《诗经·国风》的一部容量较大的书。应当说,和解放前的一些研究《诗经》的著作相比较,这本书有很多新的进展,影响较大。听说陈先生最近正在集中力量撰写《诗经直解》(见《复旦学报》),因将自己对《国风选译》一书《导言》的一些看法写出,供陈先生写作新著时参考,并期望能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亚明的翻译理论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和探讨如"纯语言"、"来世"等重要概念,发掘蕴涵在其中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从而揭开沃尔特.本亚明的《译者的任务》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2.
文化因素影响翻译质量。异化和归化是文化层面翻译的主要方法,也是译界久争不休的一个话题。在文化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总是摆在翻译策略的第一位,《红楼梦》两种英译本饮食文化的翻译效果,表明在饮食文化及其他文化翻译时,应尽量采用异化,以促进文化的迅速及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3.
维新运动时期,中国翻译活动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不论是在翻译主体、翻译内容还是在翻译目的、翻译选材上,都较之于以前有较大的变化。本文把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译者的翻译内在动力,针对翻译选材的变化做一个分析,找出选材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并提出对翻译研究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英语、汉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本文拟对翻译中英译汉的难点即词的理解、长句的理解以及跨文化理解作些分析,并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方言文学的今译与翻译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海上花列传>今译与翻译研究》关注了方言古籍今译的问题和形态。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该研究丰富了方言翻译与古籍今译的实践,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该研究为两种不同的翻译形态做出了新的解释,也为认知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基于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的中文今译和英文外译两个层面,本书涉及古籍今译的语言问题、文化问题、认知问题和形态比较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八十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几乎被所有翻译理论研究者奉为“圣经”。本雅明究竟在《译者的任务》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他又是基于怎样的“形而上”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本质?法国哲学家、翻译家安托万?贝尔曼(Antoine Berman)所著的《翻译的时代》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读。本文旨在依据《翻译的时代》所提供的理论视域,指出本雅明对传统翻译观的三个“颠覆”,并试图对《译者的任务》中所针对的翻译本质问题、可译性问题和直译问题有所澄清。  相似文献   

17.
以刘宓庆的语言文化信息符号的分类为框架,对《苏东坡传》的两个中译本在还原中国文化专有项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其翻译策略及方法,总结其成功与不足,并随文探讨了影响回译的主客观因素,以期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建议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回译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认为,归化法和异化法对翻译实践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理论界定,历史发展,学术争论三方面对归化与异化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归化法与异化法在中国文学翻译实践中的策略选择,以作为对翻译理论的浅探。  相似文献   

19.
翻译文化派学者勒费弗尔认为,影响文学译作的决定性因素是意识形态。在此理论观照下,我们对中国武侠小说代表人物金庸的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英译本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发现,在对待中国文学中的独特文体———武侠小说的翻译中,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翻译策略确实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即社会意识形态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20.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美学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文章在其用词、句法、结构等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科技文章英汉和汉荚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这些特点,同时,为了使译文更具可读性,我们还须认识到科技英语翻译中的一些独有的美学取向原则,因为,翻译的过程就是美学取向的过程。本文作者将探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几种美学取向:精确美,整齐美和简约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