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文献看,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已不少,但把它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文章拟从韩礼德的人际纯理功能入手,分析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卷首诗的几种英译文,希望通过讨论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2.
虽然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进行文体的研究为数不少,但将其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文章拟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入手,从语气、人称及情态三个方面分析李白《静夜思》的六种英译文,以此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希望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不仅可以分析英语语篇,也为分析汉语语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拟从韩礼德的三大纯理功能入手,以媒体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英汉语篇在新闻媒体中的模式差异.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进一步验证系统功能语法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韩礼德的经验纯理功能入手,分析了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的五种英译文,希望能给翻译研究带来启示,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难题;同时通过讨论佐证了黄国文教授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5.
田雨鑫 《英语广场》2020,(23):42-44
英汉名词词组是一种语言结构,英汉语言名词词组的对比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从语言系统性与功能性的角度对现阶段英汉语言名词词组相关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希望可以为语言研究和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宋词词牌名的许渊冲英译本,可得知许渊冲的译文讲究翻译生态平衡,并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分析角度体现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该文在梳理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宋词词牌名英译案例中许渊冲先生的具体翻译实例,客观讨论了生态翻译学所阐述的思想.通过研究生态翻译学,在诗歌研究,尤其是宋词词牌名研究方面给后人提供相对新颖、全面的研究视角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用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艺术手法,宋词中存在着大量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它们是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典故是转喻的来源之一,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来研究宋词中典故的转喻含义并对其转喻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尝试挖掘在典故英译背后英汉文化之间转喻思维的差异,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来传达宋词中典故的真正内涵。由于英汉文化思维的差异以及典故的文化专属,转喻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不尽相同,再加上译者主体性因素,转喻思维影响翻译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经验功能的角度,分析王维《相思》一诗的三种英译文,借以验证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分析英译作品的可行性和对翻译古诗词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词意象入手,撷取了宋词别离主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亭”意象,从它的文化渊源,因袭关系,意象功能和审美意义等方面结合文本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阐释了“亭”在宋词离别意义中的生发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研究分析现阶段石家庄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总结了石家庄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工作的主要策略,希望可以为了石家庄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M.K.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来研究英诗翻译的问题。通过对英国诗人拜伦的名诗When We Two Parted及其四种汉译版本的英汉功能语篇的对比分析表明:(一)功能语言学在研究英诗汉译问题方面同样是适用的;(二)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往往不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对英诗翻译的评判不可机械地要求译文的形式必须和原文“一一对等”。  相似文献   

12.
大陆十多年来关于唐宋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分三个方面:词的起源与音乐;词的体制、曲调与音乐;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演唱。在词的起源与音乐关系上,学界较集中于唐宋词与隋唐燕乐的关系问题上,肯定者坚持认为词是隋唐燕乐的产物,是新生的音乐促生了新的文体;反对者或认为词体的产生完全不必和新的音乐相关,或否定律词与音乐的关系。对于词的体制研究,既有音乐文献上的考论,也有结合唐宋乐谱的具体音乐说明,比以往的研究更加深入。而对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歌唱研究也有一批新成果,特别是在唐宋词乐谱的整理与翻译方面,一些成果颇具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满江红》在宋词长调的使用率,仅次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居第三位。两宋的《满江红》创作主要表达清新绵邈的情感,其创作主题也经历了从一己悲欢到亡国之音、救国呼号的转变。在《满江红》词作中,寿词占了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14.
南宋遗民词中的隐士形象,给词体文学的抒情世界和审美意蕴注入了新质,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民族社会的苦难和词人个体命运的不幸,以及他们寻求解脱苦难、摆脱不幸的途径,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后,新增的半句式汉译英题对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Halliday和Hasan的语法衔接分类为基础,并参照Hoey的定义,通过大量半句式翻译题的分析,指出翻译时,要注意分析原文的衔接手段,然后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保持译文的连贯。  相似文献   

17.
晏几道[诉衷情]组词之第八首,孙望、常国民主编《宋代文学史》、王根林校点《小山词》以及覃媛元撰《晏几道年谱》中,皆把它理解为表现时事政局的词作,覃撰《年谱》中更判定它是伪作。其实,该词并非表现时事政局,亦非伪作,其题旨与本组词中其它词作一样,都是用来表现男女相思离情的。  相似文献   

18.
北宋前期词在发展中深受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地域性不平衡的特点。北宋前三朝政治环境中对南方士人的歧视排斥,限制了南方词人的成长,词坛一度消沉萎顿。真宗后期和仁宗朝词坛开始勃兴,则与南方士子精英大量进入北宋政权和文坛密切相关。北宋前期,南方、北方词人作品风格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分野。随着北宋前期词人仕宦经历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友工的美典理论,其普林斯顿的追随者(孙康宜、林顺夫)构筑出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叙事,为五言诗、律诗、词体等文类的演进及亲缘关系提供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说,描绘出自汉末至宋末的一段抒情文学的风云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